
含水石,典故,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郭璞注《山海经》写《山海经图赞》有“精卫”条:“炎帝之女,化为精卫[
阅读全文]

重磅
“尹思泉旅美三十周年书画精品个人展”
将于2025年6月7-8日在多伦多密城艺术馆举行。
从起念策划、洽谈选址,到作品整理、甄选装裱、编录排列等,为时近六个月。
本次展出作品皆自本人九十年代旅居北美(美国、加拿大)以来所作,多为自作诗文,契用于书法,国画,印谱,共60余件。
有卷轴(立轴、横批、手卷),册页,卡纸,折扇、木[
阅读全文]

鬅鬙,音péngsēng,指头发散乱貌,喻山石花木等参差散乱。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忽见一小鬼鬅鬙,头长二尺馀。”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法云寺》:“过金山口二十里,一石山,鬅鬙然。审视,叠千百石小峯为之,如笋张箨。”
*尹思泉《伏魔大将》
[
阅读全文]

行縢,音xíngténg,意思是绑腿布;喻远行。
《诗·小雅·采菽》“邪幅在下”
郑玄笺:“邪幅,如今行縢也。逼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縢。”
宋·陆游《夜话赠华师》诗:“犹能遍参在,为我买行縢。”
清·程思泽《索炬叹》诗:&ldquo[
阅读全文]

《乐记》,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着。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
原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译文:
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旋律,就叫做音乐。
*尹思泉壬辰秋(2012年)题江浦画院(应邀出席江苏省书画创作基地笔会)
山庄院落已多年[
阅读全文]

辗转西东厌俗忙,
随身居处带书房。
出门交寡入门契,
多少墨花识二郎。
[
阅读全文]

三间茅屋起峥嵘,络绎堂前念我名。未整衣冠羞对客,疾呼童子出门迎。[
阅读全文]

绸压香筒坠宿云,
花魂愁杀月如银。
独听鱼鑰西风冷,
又是深秋一夜人。
(清张照)
[
阅读全文]

小雏成对老哥单,
为慕清波向海蓝。
早悉西程多坎坷,
不如混迹在江南。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