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9-01-18 19:42:43)


三学大乘和小乘同样重视“三学”,它们是:
-戒
-定
-慧
我们可以将八正道归类在“三学”之中。
三学中第一学,戒(又称“戒行”或“戒律”)对于修习第二学“定”和第三学“慧”是至关重要的。“戒”其实是“定”和“慧”的根本。道德上的大是大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直观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第五章道谛八正道和三学诸比丘,何为如来所悟增长知见,趋向安乐,觉悟,菩提和涅槃之中道?
如来所悟中道为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道谛。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
此是道,我应修。
诸比丘,我对闻所末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解脱与空性的关系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过:若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取自法尊法师翻译的《入中论》)
宇宙真理,恒常如是,有佛不增,无佛不减,佛陀仅为说明者,而非造作者。一切事物,包括我们自己的存在,是空无不可再分的。释迦牟尼佛俱足智慧去证悟空性,并且对我们这样的凡夫宣讲,以此方式我们能学习空性的道理,再由我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佛的二身根据大乘传统,在证得“完全灭谛”以后,修行人不仅证悟了涅槃,在修行人死后,他觉悟后纯净的色蕴将成就佛的色身,而他觉悟后纯净的心识将成就佛的法身。迷妄心寂止了,但心识的相续仍然持续,完全纯净无漏,俱足慈悲和智慧,慈悲和智慧要从修行之初开始培养。菩提心-即证悟空性的慈悲心-是成就佛陀法身的基础。法身有两个方面,证悟空性的心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解脱和成佛对于小乘的修行人,最首要的发心是脱离于受制因缘的轮回而得到解脱。因此这一途径被称为“个人解脱道”。对于大乘修行人,发心去度化众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修行人必须自己先获得成就。因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目标,会有两种不同的发心和两种不同的途径去达成目标。这是两种佛教传承的关键区别。完整的了解十二缘起是如何将我们缚系在这个无穷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象征性、有余、无余寂灭
解脱、寂灭、和涅槃是同义词。尽管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涅槃,某些传统的佛经提到了二十种不同种类的涅槃。最重要的类别有两大类,它们是断除解脱之障碍、断除成佛之障碍。我们在后面讨论。这两类寂灭又有不同程度,一般分三种程度:
-象征性寂灭
-有余寂灭
-无余寂灭象征性寂灭象征性寂灭有时被称为暂时寂灭。因为它的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第四章灭谛
寂灭、解脱和成就诸比丘,此是灭谛。
  彻底远离断除贪欲,舍离,由此得到解脱,无有任何执著。
   此是灭谛。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
  此是灭,我应证。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
  此是灭,我已证。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集谛的四个行相每一个四圣谛都能够从四个独特的行相来解释。对于集谛,它的四个行相为:-因-集-生-缘如何解释集谛(苦因)的四个行相,要从揭示“业行”和迷妄心是如何一起作用招致“苦因”的。第一个行相,“因”,提出这样的事实-有漏业和迷妄心一直不停地在我们的心相续中生起。由于它们的性质,它们具有特性来成为苦因。我们要清楚的明白这一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二缘起支通过所谓的十二缘起支教言,我们能理解集谛(苦因)是如何起作用而产生苦谛的?这一教言揭示了产生两组因果关系(苦谛和集谛、灭谛和道谛)的系统。
十二缘起是环环相扣的,如同一个闭合的圆轮,象征着轮回。十二缘起在传统中象征为生命之轮。在这里,你会看见轮子的轴心由三种毒药操控着六道众生。圆轮轴心的猪象征无明,鸡象征贪心,蛇象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不善业道业的行为可以是我们对贪嗔烦恼的反应。如果我们以为要铲除不善业,可以通过跟踪它们的因-贪嗔烦恼。尽管这个办法看似合乎逻辑,其实却不管用。贪嗔烦恼是如此根深蒂固,并且我们的习气同样深深根植,很难在第一时间里直接对治它们。所以我们要从对治我们的行为入手,通过对治我们的不善业行,我们渐渐的减少执持的贪嗔烦恼。业的行为只能由佛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