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道谛 - 成佛之道(27)

(2009-01-18 19:21:25) 下一个



第五章
 

八正道和三学

诸比丘,何为如来所悟增长知见,趋向安乐,觉悟,菩提和涅槃之中道?
如来所悟中道为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是道谛。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
此是道,我应修。
诸比丘,我对闻所末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

此是道,我已修。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

这篇由巴利文转译过来的《转*法*轮*经》中,第一段中描述了八正道,八正道是道谛的特性,使得道谛的修行能够证得灭谛。这与藏传佛教中译自梵语的版本有所不同。梵语版的经文并没有特别提及八正道。八正道没有在藏传佛教中被经常强调,但它们间接的蕴含在《三十七道品》的教言当中。八正道是其中的一组法门,能够引导证悟灭谛。

经文第二段中,佛陀解释了关于道谛,修行人应该去做什么-道谛应修。在随后的第三段中,佛陀说明了修行道谛的最终结果-完全获证。一旦彻底修习道谛,比如八正道或者”五道”,他终将获得证悟,而且这一证悟将永不退失。

成佛之道

四圣谛中最后的一个-道谛-导致了灭谛。如果我们寻求脱离苦谛,道谛实际上涵盖了我们要实践的整个修证道路。我们曾经造作的每一个善业或多或少与道谛有关。道谛是一个长征过程,我们不半途而废。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你的毅志,你不要妄想在几天或是几年内,所有的修证进展将会显现。证悟的显现甚至要等待多劫时间。毅志显然是关键所在。若你皈依了佛教,并想去真正的修证佛法,那么从一开始,你必须慎敬终,下定决心去修行直到终点,哪怕要花上千劫万劫时间。

们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无有自性,但若我们善加利用生命,即使几天、几个月或几个劫的生命能变得有意义。相反,若你浑浑噩噩虚掷生命,那么甚至一天也显太久。你将发现自己一旦心怀坚毅和明确的志向,时间反倒无关紧要。

正如寂天菩萨写的优美颂词:

乃至虚空世界尽,
以及众生界尽时,
此中愿我恒安住,
尽除一切众生苦。

这个颂词如此触我心怀,我们越是急燥不耐,就越是想抄走捷径,而越有可能达不到理想的结果。认为这欲速而不达 的态度。

为了寻找解脱和成佛的途径,我们要找到方法来对治贪、、痴。烦恼从无始以来,从我们接触其它众生开始就缠绕着我们。为了对治这深深根植的烦恼,光有毅力还不够-我们必须志向明确,清楚的知道什么是我们要寻找的?若不如此,我们的毅力也会渐渐的消磨掉。

们的志向是去寻找真正的、完全的断灭贪烦恼-不仅是个别、或某种程度上断灭烦恼,而是永久、完全的断灭烦恼。我们所寻求的灭谛是彻底的催毁我们的畏怖忧虑。因此,我们所安住的道谛必须俱足能力带来这一结果。当然在我们证得完全的灭谛之前,不得不应付生活的琐碎,解决当下之忧。但不要忘记我们的终极目标必须超越这些,必须触及问题的根本所在。

小乘和大乘都承认佛陀所教授的八正道是道谛的根本方法。在大乘传统中,倾向于认为八正道是一种工具,它能引导我们直观的、无需推理的证得空性-成佛最终的途径。而在小乘中,八正道被视作方法的终点,连证悟空性也包括在八正道中。Rahula(小乘佛教学者)说道: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能被归类在八正道的任意一个。大乘佛教认为真正的道谛应该被理解为直观的证悟空性。由于证悟空性,真正的导致了彻底断灭一切贪烦恼和无明。尽管大乘和小乘的两种见解并非根本矛盾,所强调之处有所不同。大乘传统更多重视修习三学、”五道”,较少强调八正道

佛法的种种法门

这也许很奇怪,你学习佛教的某个传统而从来没有听过诸如八正道术语,或者学习另外一个传统而从来没有说过五道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每一传统使用不同的方法,而非佛教传统间有根本矛盾。佛教的发展源自僧团和无误的口头传承。所以,许多我们今天的教言,来自于僧尼的课本。在西藏尤其如此,寺院里的日子被各种各样的背诵科目填满了。

在《三十七道品》中,佛陀描述了修道成佛的三十七种修行法门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生、五力、觉支、和八正道。

小乘教法中及其重视四念处,而在大乘中鲜提及。这并不意味着大乘不安住正念,正念的教法被囊括在其他的科目中-四念处被包含在五道之中,实际上大传统中,八正道同样被包含在五道之中。四念处和八正道是独立的修行法门,从下士道到上士道皆需修习四念处和八正道。而”五道”反映了一切法门的修行程度。总之,它们是不同的修行模式,而非相互排斥。三十七道品在小乘的教言中很清晰,但三十七道品也包含在大乘的”五道”之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