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道谛 - 三学(28)

(2009-01-18 19:42:43) 下一个


三学

大乘和小乘同样重视三学,它们是:


-戒
-定
-慧

们可以将八正道归类在三学之中。


三学中第一学,戒(又称戒行戒律对于修习第二学和第三学是至关重要的。其实是的根本。

道德上的大是大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直观感受到,用不着父母和师长教导。戒律必须出于慈悲心,而非仅因为我们是佛教徒而被告知要守持某些戒律。由于慈悲,我们理解为何持戒。当我们持有慈悲心,戒行将自然而然的生起。

没有任何事情存在自性的孤立的不道德。只有通过个人与他者交流,或者他们如何被他人观待,才能对道德或不道德下判断。因此,戒行,或修持道德人生,并非某种能从外界推行的事情,而是基于内心的理解什么是对他人有助或有害的。所以,某事情道德或不道德,实际上依赖他人的感受和权益是否被充分考虑。慈悲心来源于此。若我们考虑到其他者的感受、观待和权益,那么大体上,我们活在有道德的人生中。

在下士道中,尤其在现代社会中,是三学中与我们最相关的。在日常生活中,戒律是我们经常容易亏犯的。这并不是在说其它二学并不重要或与目前修行不相关。若非持有正念,并且经由空性体会到一切众生相互关联,戒律难去持守。但对于大多数以职业谋生的居士来说,我认为需要强调戒行,因为我们每天不得不与他者打交道,在道德上作抉择。

为佛教徒,我们人生主要的目标是去获证真正的、完全的灭谛。在家居士不得不克服更多当下的困难,诸如应付工作和所处的人际社会,竭尽全力给子女最好.....这些能使我们的人生目标肤浅,重视自己自己家人的快乐高于他人的快乐。僧团中可能也会如此。僧尼和居士一样能够犯戒,但毕竟在僧团的环境中,犯戒的风险较少。

戒行是根本。我不是在讨论上师所授予的戒律,比如僧尼的别解脱戒,而是其它一些更广泛的。佛教徒也许会担心某些所守持的戒律的具体含义。但每个人都会同意欺骗他人是不善的,无论你是否信仰宗教。

佛教对于戒律,比世俗上的人认为戒律迫使教徒放弃不善的行为来得更深远。我们避免伤害他者,不仅仅是行为本身也许有明显的不良后果,而且心识产生的那个恶业将来以不明显可见的方式,导致自己受苦。在佛教中,动机心是关键。具足比丘戒的僧人有一条戒律-不得击打他人,以至于在持一草棍的情况下。草棍击人不会造成任何身体伤害,但若持有伤人的动机心,终究属于有害的业行。戒除伤害他人的动机心是学的一部分。

第二学包括正定和正念。导一种能力去集中我们的心识于任一可选的事物,然后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清晰而持久的保持注意力。定本身是中性的,或善或恶取决于我们专注的对象。

不持戒行通常倾向于一种沉湎感观享受、不计他人、或者颓废的生活。所以,不持戒律和正定无法并列持有。为了修定时制心一处,持守戒律是必须的。以戒为本,我们才能培养正定。从小乘中强调的非常简单的定入手,比如观察身体坐姿和呼吸,到练习更加清晰和持久的定。我们修定功夫深入,们能安住在真正的奢摩他中

第三学,理解事物实际上是如何存在的-无常、相互依赖和无有自性。的根本在于其他二学,尤其是。哪怕仅仅在知识上理解佛法智慧要求专注力,更何况如果我们希求将知识上的佛法深入,到达佛法能真正改变我们生命的地步。

如同其他二学,修经历不同的层次。修认知心识,尤其是制约我们的误见开始,经由不同的因果法则而渐渐进步,直到我们能理解并最终证悟空性和无常。

三学根本上相互关联。为了修,我们必须持为了持,我们还需守。守样需要某种程度的智慧和正定。尽管无须等到完美的持戒之后,方才开始修定。事实上,同时修习三学很重要。尽管在强调每一个时,仍有修习的次第。

法*轮*象征了戒、定、慧三学。法*轮*中央的圆圈代表戒行,这表明戒律是任何修行的根本。八个锋头代表了智慧,剑锋内指-好象文殊师利菩萨的慧剑-削断无明,而外圈的火焰代表了支持了


如果我为害怕受罚而避免偷盗和妄语,即使这一动机在于害怕业报,而非师长和父母的责怪,这仍旧不免是一种孩子气的想法。当我们最终形成正见-事物是如何存在的、以及一切众生相互依赖,我们的心识会自然而然的合乎戒行。可是这个过程太长,我们现就需要持戒。认识到持戒带来的善果激励我们的戒行持续增长并广大

我有时候会想,那些吸烟的瘾君子在我们闭关时持守八关斋戒。对他们而言,八关斋戒肯定充满了挑战。如果他们认识到持戒的善果不仅仅是消除尼古丁的干扰,而且这也许鼓励他们进一步戒烟。持戒的技巧在于-从你够欣然持守的戒律开始,在这基础上步步增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