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灭谛 - 什么是灭苦?(22)

(2009-01-18 17:47:51) 下一个



第四章
 灭谛

寂灭、解脱和成就

        诸比丘,此是灭谛。
  彻底远离断除贪欲,舍离,由此得到解脱,无有任何执著。
  

     此是灭谛。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
  此是灭,我应证。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
  

        此是灭,我已证。
  诸比丘,我对闻所未闻之法生起眼,识,智,悟,光

如同苦谛和集谛,第三个四圣谛-灭谛同样有三段叙述。上面第一段描述了灭谛的本质,第二段解释了修行者需要做些什么以达到灭谛,第三段说明了若修行者成功证悟灭谛后最终的成果或完全成就。

在第一段,当佛陀描述灭谛的本质,他说:灭谛是彻底远离断除贪欲,舍离,由此得到解脱,无有任何执著。这一灭谛是完全的寂灭,因而以前的两个四谛-苦谛和集谛将彻底寂灭无余。在这里的彻底远离断除贪欲中的贪欲是主要的苦因之一。这不是任何一般的寂灭,它是寂灭了我们平常人每一天的心相续中充满的畏怖忧虑和一切的迷妄心。我们以前已经讨论过了那些迷妄心。当这些心识状态在我们的心相续中被断除之后,那即是寂灭了苦谛和集  

在第二段中,此是灭,我应证。灭谛应证。这意思是在事实上彻底的寂灭心相续中的苦谛和集谛。一旦修行人证得寂灭苦谛和集谛,这一寂灭将不会退转。先前体验过的苦谛将不会再次体验。一旦证悟,断除灭谛是最终的证悟和成果。这是第三段此是灭,我已证。的含

么是灭苦?

当我们探究第三个圣谛-灭谛,有许多提法也许看来很有知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提高我们的认识,认识到事物实际上是如何运作的,因而培养自己使我们变得更加柔和、关怀和真诚。这样提醒我们自己总是有益的,光有知识本身是枯燥、无义的。只有让心地更加善良并且理解事物的真相以后,我们才能减少那些造成问题和难的烦恼,而渐渐克制不善心念。

灭谛,正如其名,与断除有关-它是彻底断除我们一切的痛苦,通过舍离苦谛。正如经文中的意思,直到舍离苦谛,无有苦谛剩余,我们将证得自在,等到我们断除对这个苦海的依赖之后,我们将发现苦海中所谓的快乐实际上别无其它,而是痛苦。

彻底的破除使我们贪取轮回转生的贪欲,在很深的程度上,是破除我们对真相的妄见。这是经文间接的含义。由于无明,我们被束缚苦海轮回中。无明无时不在错妄地理解事物的真相本质-即任何事物是相互依赖的,事物实际上无有自性和自在。

为了理解并表达如此细微的见解,不同的佛教传统,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术语。如小乘学者Walpola  Rahula使用词语诸如完全真相胜义事实,而大乘学者经常用空性胜义谛来表达,尽管它们指的是同一件事,但每一词语的意味不一样。由于不同学者的引用,它们之间有细微差别,分析这些差别是有助益的。

Walpola  Rahula从小乘佛教的角度声明灭谛是脱离于痛苦,脱离于苦谛(dukkha)的持续,是涅槃。他说:这就是完全真相最终事实的本质-即当我们最终解脱于迷妄心,而不是我们进入某些物理状态。

大乘佛教讨论灭谛更加直接清楚。

正如龙树菩萨所说,真正的了解“解脱”,应该在了解“空性”的基础上。因为解脱别无其它,而是通过空性见,完全的断除或寂灭迷妄与苦谛。解脱的概念和空性见密切相关,正如“空性”是可以被求证的,解脱亦是如此。

解脱和空性几乎是同一件事,而且根据大乘佛教,两者都可以通过推理来理解。利用我们无比珍贵的工具-智慧,去证得最终解脱我们的心识状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