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心灵的神秘 (6) - 灵 魂

(2025-07-10 16:10:03) 下一个

人有灵魂吗?灵魂是什么?

 

这个论题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尖锐的思辨。

 

公元前429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三个灵魂的学说。他指出,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一是理性灵魂,位于人的头部;二是激情灵魂,位于心脏;三是欲望灵魂,位于肝脏。

 

柏拉图

 

理性灵魂爱慕睿智,富有德性,具最高地位;激情灵魂追求荣誉和高贵的情感,激励人性更为勇敢;而与饥渴相关的欲望灵魂常贪情纵欲,企望虚荣财富,需由理性灵魂来约束其不正常的欲望。

 

柏拉图认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被不同的灵魂所控制,哲学家们听从智慧的理性灵魂的吩咐;军事人员由他们的心脏掌控的激情灵魂所统治;而农民只理会他的肝脏生发的欲望。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身体的形式,一切生命都有灵魂。灵魂不能离开身体而存在,人死了,灵魂也消失了。

 

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为 三个层面:

 

感性灵魂(Nutritive Soul): 这一层面是生命的基础,负责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如营养、生长和繁殖。它存在于所有有机体中,包括植物。

 

知觉灵魂(Sensitive Soul): 这一层面涉及到对感觉的能力,包括知觉、感知和移动。动物具有感性灵魂和知觉灵魂。

 

理性灵魂(Rational Soul): 这一层面是人类特有的,涉及到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断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灵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重要的特征。

 

托马斯·阿奎那( 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是欧洲中世纪经院派哲学家和神学家,他就灵魂问题做了详细而全面的阐述。他认为,灵魂不是身体的一部分,也不是单独的物质漂浮在大脑中。灵魂是单一的精神实体,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有形实体。

 

随着心理学对人脑研究的发展,人们基本上都接纳了一个躯体、一个灵魂的观念。

 

然而,当哲学家、心理学家、宗教人士以及平民大众在谈论死亡的话题时,躯体与灵魂的思辨再次迸发出来,各抒己见,难以达成共识。

 

争论的焦点是,当一个人死亡了,灵魂去了哪里?

 

 灵魂在哪里?

 

一元论者表示,人只是一种物质对象,只是一具肉体,当然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物质对象,能思考,能说话,能恋爱,能写诗,心灵只是表达我们肉体能做各种事情的能力。所以,死亡时,当肉体各项能力被破坏后,心灵也就毁掉了。

 

二元论者认为:人是肉体和心灵的结合。二元论者相信我们拥有灵魂,我们不是只有一堆肌肉、一坛液体和206块骨头等物质组成的肉身,我们还有非物质的部分--灵魂。

 

人的肉体能进行呼吸,消化食物,肢体能运动,具有此类肉体功能(Body function,B 功能),同时人还具有更高层次的认知功能,如感知、爱、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等人格功能(Personal Function,P功能)。

 

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Shelly Kagan )在《死亡》一书中提出了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他说,如果我们接受脑死亡的观念,认为死亡时刻是由人格功能而非肉体功能(心脏停止)来界定,那么,只要一个人的身体还进行着人格功能,那他是活着的;反之,如果身体并未进行人格功能,即使他的肉体依然活着,他应该是死了。

 

这个说法应该非常谨慎,不能冒然定义“一个人的人格功能停止即是死亡”,因为当一个人在睡得很深很沉的时候,在无梦的熟睡时刻,他没有思考,没有回忆,没有计划和创造,没有爱恨的情感反应,没有任何形式的人格功能,在那种状态下,我们不能声称“这个人因为没有人格功能而死亡”。过几分钟他醒来,再表示他“活”过来了。

 

卡根教授指出,一个人没有运行人格功能没有关系,只要这是暂时的。倘若他的肉体过去进行过人格功能(他已经是一个人了),而且他在未来将继续进行,那么他仍然是活着的,即便此刻并无人格功能进行。

 

对于死亡,人们有很多的焦虑。俗话说:“我们学会共同生活,然后我们独自死去”。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长命百岁,长生不老。对皇上的恭候也是口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但是,死亡是必然的,虽然它有差异性和不可预测性,但它无所不在。

 

意大利诗人但丁在他的《神曲》中描述死后灵魂的去处也令活着的人胆颤心惊。他说,在善和恶之间不做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恶。死后如果被送去地狱,那上宽下窄的漏斗型的地狱共9层。

 

第一层:林波(Limbo),这里是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的居所,他们等候着上帝的审判。

第二层:淫欲(Lust),关闭着纵欲放荡的人,受到永远的诅咒和折磨,狂暴飓风无情鞭打他们,还把他们撞到岩石上。

第三层:暴食(Gluttony),那些贪食的人被惩罚躺在肮脏的地上不能动,恶狗狂叫并撕咬贪食者的灵魂。

第四层:贪婪(Greed)。这里是那些过度追求财富和权力的灵魂的居所,他们被分为两组:一组是浪费者,另一组是吝啬鬼。他们必须用沉重的铁锭互相撞击,象征他们生前对金钱的无谓争夺。

第五层:愤怒(Anger)。这里是那些生前充满怨恨和暴力的灵魂的居所,他们被困在一个黑暗的沼泽中,不断地互相打斗和撕咬。

第六层:异端(Heresy)。这里是那些否认或歪曲基督教教义的灵魂的居所,他们被关在墓穴里被火焰燃烧着。

第七层:暴力(Violence)。这里是那些对自己、他人或神造物施加暴力的灵魂的居所,他们被沉浸在沸腾的血河中,不断地被箭射被刀砍。

第八层:欺诈(Fraud)。这里是那些生前欺骗和背叛他人的灵魂的居所,他们被鞭打、撕裂;被浸泡在粪便中;他们的头部被扭转到后面并被沉浸在沸腾的沥青中。

第九层:背叛(Treachery)。这里是那些背叛者灵魂的居所,他们被冻结在一个巨大的冰湖中,只露出头部或眼睛。撒旦就住在那里。

 

但是死亡并非总是恐惧悲哀,乔纳森•斯维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疾病缠身,什么都做不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死亡就是一种赐福,因为它结束了人们晚年的痛苦和折磨。”

 

苏格拉底临死前的心情还是挺不错的。他认为,他死亡之时他的灵魂会去一个类似天堂的地方,他相信存在一个居住着众神和其他同道的灵魂之城。如果你在地球上活得安分守己,当你死后,灵魂就会进入这个神圣之城。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所以他带着期待和兴奋来憧憬死亡。

 

另有一些具宗教信仰的人,死亡后灵魂将去他们期望的天国,所以他们能坦然平静地接受死神。

 

天国之路

 

不过,也有人表示“死去元知万世空”,认为担心的不是死后的情景,而是死亡的过程。于是,目前社会上流行着签署生前预嘱(Living will),让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文件,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推广尊严死亡。

 

归根结底,我们对于失去生命无能为力,所以正确的应对方式能让我们尽量在还拥有生命的时候,去发现并提升灵魂的价值,让灵魂有个恰当的安放之处。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