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秋天,提摩西·特里德威尔(Timothy Treadwell)与女友艾米·休格纳德(Amie Huguenard)准备离开阿拉斯加卡弗利亚湾(Kaflia Bay)的“灰熊迷宫”(Grizzly Maze),但因航班延误,他们决定在那儿再多待几天。
那时,当地的熊已开始为冬眠储食,性情甚为暴躁。
10月5日夜,一头老年公熊发疯似地攻击了提摩西和他的女友,两人皆被杀害。
后来,护林员射杀了那头老熊,从它胃里发现了两人遗骸。
1989年,提摩西首次前往阿拉斯加的卡特迈国家公园(Katmai National Park)与野生灰熊接触。在与灰熊的交往中,提摩西突然觉得自己与熊有了“灵魂连接”。那一刻让他决定毕生保护这些动物。
从此之后的13年,他每年夏天都前往阿拉斯加,通常是独自在荒野中生活,与灰熊共处。他拒绝使用电围栏或携带防熊喷雾剂,认为这会破坏与熊的“纯净关系”。他与这些危险的野生动物建立起非凡的亲密关系,相信熊类能理解人类的善意,也希望人类能视它们为“朋友”而非猎物。
在这些探险中,提摩西记录了熊类的日常生活,捕食行为和家庭动态,拍摄了近100小时的视频素材和大量静态照片,试图通过影像教育公众尊重野生动物。提摩西坚持自己的理念,认为人类是熊的“守护天使”。后来他创立了非营利组织“灰熊之人”( Grizzly People),致力于教育公众保护熊类。
在影像中,提摩西时而温柔地与熊“对话”,时而激烈地谴责游客与猎人破坏熊的栖息地。他逐渐成为一名“自然英雄”的公众人物,常在学校演讲,出版了书《与灰熊为伴》(Among Grizzlies: Living with Wild Bears in Alaska)。
提摩西之死引起全球的争议。
他每年独居荒野与熊共处,具有现代“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倾向,自称他是熊的朋友与守护者。他认为自己能够超越人类身份,与自然“合一”,显露出一种救世主情结与孤独的理想主义。在他的认知中,人与自然的边界被模糊,犹如普罗米修斯式的“挑战界限”。
而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则指责他无视与野生动物安全距离的规定。
野生动物学者认为他“浪漫化”了野兽,模糊了人与熊的界线。
很多民众也表示提摩西的一生既是生态环保的启示者,也是引起了“人类是否能真正与野性共处”的深刻反思。
心理学家认为,提摩西·特里德威尔具有热情、理想主义、情绪化、极度投入和孤独倾向等心理特征。他的“救赎型人格”,令他从与熊的关系中寻求自我价值与净化。
哲学家从提摩西的故事中导出了“人类试图融入自然,却被自然拒绝的哲理”。
制作纪录片《熊人》(Grizzly Man)的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
中说过一句极具哲理的评论:
“提摩西看见熊的温柔,而我看不到熊眼中有爱的温情,只有冰冷的求生欲与饥饿。他试图用爱融化荒野的冷漠,却最终被自然以最原始的方式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