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神秘的心灵(29)- 给个说法

(2025-09-30 22:12:34) 下一个

个案一,2025年,中国的一所大学,一位旷课久时的大学生情绪低落,经常抱怨老师和同学在说他的坏话。他行为举止怪异,时常扬言人生没有意义。与他相识的师生们都认为这位同学心理不正常。

大家明白,这位学生需要心理诊断与治疗。但是这位学生不愿意去医院。按校规,没有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校方无权强行拖学生去看病,尽管那大学生已经成年。

怎么办?

心理有病的学生长期不诊断治疗,病情越来越糟。但是,家长不愿意到学校来带孩子去看病,也不愿意让孩子休学回家,并声称没有医生的诊断和退学建议,家长是不可能让孩子回家的。

似乎是一个悖论。

当然,医生上门诊断不是不可能。只是,如果那学生不愿与上门医生说话,或不愿说真话,能诊断吗?能给个说法吗?当然是指合情合理的确实诊断与说法。

另一个案,2025年,中国的一个小学生,一位缺乏父爱的10岁男孩,在强势母亲的养育下,已经服用了好几年的治疗多动症的利他林,剂量还不小。据说,医生是依据母亲的诉说开的药,医生没见过孩子。这母亲忙于工作,给孩子喂上药已经是很尽心了。这个男孩瘦骨伶仃,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怎么办?

医生的心理诊断恰当吗?服药合理吗?要知道多动症是一项很难诊断的疾病,尽管中国的小学里一抓就能抓几个多动症的学生。

案例三,那是以前的案例。一位中国来的新移民小学生,行为问题一大堆,加之语言障碍,他很难适应学校的教育。学校把这学生转来我们医院。

几周后,那位学生的母亲找到我这个会说普通话的人,在办公室里大吵大嚷,口口声声加拿大的医生慢悠悠不会看病。

“我孩子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说不出来?会诊断吗?中国医生看一回就知道是什么病了,你们为什么会这么难?还不开药?还不给说法?”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心理诊断呢?家长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心理诊断(psychological diagnosis)是指:专业人员(如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通过科学方法对一个人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进行系统评估,并给出关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结论。核心要点是确认这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困扰;与其他相似的疾病进行区分鉴别,为心理疾病的干预或治疗提供依据。

心理诊断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缺乏客观和统一的生物学指标,只能依赖主观报告与临床判断,从而导致诊断的科学性和一致性不足。恰当的心理诊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当然,没有最后的诊断不等于不知道病人有什么问题,针对症状的治疗我们没有忽略过。

我最近遇到一位十几年前的来访者,如今她满面春风,精神焕发。她目前在大公司里做与AI有关的工作,颇有成效,老板非常看重她。她准备完成手头的项目后,将去迎接更具挑战性、更有意义的工作。

聊起她怎么会恢复的如此之好?她的回答是:当初住院治疗帮助她在急性期能稳定下来。出院后,她父母停止给她服药,认为那些药物的副作用太大了。他父亲放下工作,带她去世界各地旅游,在有条件在情况下,还为她提供各种健康食物,包括广东人的煲汤。休学一年后,她逐步返回学校上课,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位,然后在高科技单位就职。

她的疾病当初就没有给过一个肯定的说法,因为难以作出恰当的定论,无法给具体诊断,或给予一个结论性的说法。

当时她有明显的幻听幻觉,医生认为她患有精神分裂症;她也有明显的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作出强迫症的诊断没有错;她为了完成学校的作业,通宵不睡,焦虑不安,担心老师会给她不良的评价;所以她的焦虑是存在的;更为麻烦的是她抑郁不振,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抑郁症的诊断不能忽略;等等。这些诊断都要罗列吗?要一个说法,要一个诊断有意义吗?

在她的急性发病期间,我们针对她的症状给予了积极治疗,住院4周后症状明显改善,加之家长的积极关怀,令这位极其聪明的女孩变得健康、自信、自强。

难道她现在一点症状都没有了吗?

她爽朗地笑道:“哪能呢?我还有些强迫性症状,说准确点是完美主义而不是强迫症。我与我的完美主义和平共处。”

确实是,很多心理疾病难以完全治愈,如果能过与之和平共处,也是很好的方法。

总之,在科技还没有发展到为心理疾病提供客观证据时,先别纠缠于一个诊断或说法。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