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神秘的心灵 (4) - “忒修斯之船”

(2025-07-08 14:19:43) 下一个

寻找初恋情人似乎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

 

事业有成的阿梅40年之后从大都市重返老家小镇,想找回自己当年失落的情感,企图弥补自己啥也不缺、只缺爱情的生活。

 

回到家乡,热情满怀的阿梅终于与她少女时代非常爱恋、如今沦为单身的张哥哥见面了。然而,十几分钟后,阿梅黯然离开,感叹道:“那不是她朝思暮想的张哥哥。”

 

 

 我怎么不是原来的我了?

 

阿梅认为,无论从哪方面来讲,这次见到的他与40年前的张哥哥完全不是同一个人:曾经风流倜傥的侠义哥哥,如今庸俗不堪;那个俊帅的美男子变成了秃头凸肚的小老头;关爱贴心的张哥哥已经不见,面对的人是那么虚伪私利。阿梅想不通,以前那个睿智敏捷的张哥哥怎么会变得如此陌生粗俗?

 

实事上,张哥哥还是那个张哥哥,张哥哥自己也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明白:“我怎么不是原来的我了?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了吗?”       

 

公元一世纪,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就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一艘在海上航行的百年老船忒修斯,需要不间断地维修和替换破旧的部件,直到所有的木头和零件都不是原来的木头和零件,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忒修斯船吗?或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这是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这类问题现在被称作“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船

 

在哲学和心理学中,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是个经典问题,用以解释或证明某个人何以是某个人。在时空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试图说明张哥哥作为一个社会实体,他仍然是同一个他,仍然是那个张哥哥。但要解释这个问题,涉及到个体的持续性、个体的改变和时间的变迁。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认为,个人同一性的标准在于意识,而非心灵实体或物质实体的同一性。

 

在洛克看来,我所能感受到的“我”等同于精神实体,即灵魂。物质会变化,身体会消亡,但是灵魂具有同一性,不会随物质的毁坏而消失。“我”的同一性,或者说人格的同一性就等同于灵魂实体的同一性。

 

许多哲学家对洛克的观点提出异议,表示一个人的过去与现在如果具备同样的人格,那么我们才可以说这个人在过去、现在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身心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物质会变,灵魂也会变。因此,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具备了不同的性质,在这个推论下,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不具备同一性。

 

戈特佛里德·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曾经提出不可识別的同一性原则,该原则认为,任何东西的x和y,如果具有同样的性质,那么x和y就会是同一的;如果x和y是同一的,x与y就会具备一样的性质。

 

问题又返回到“忒修斯之船”的难题,船的木板换到什么时候,x和y不一样了,这船已经不是原来的忒修斯老船了?

 

同样的问题,那位张哥哥在什么时候已经身心都变得不是原来的张哥哥了?或者说,要如何证明并解释,过去的张哥哥、现在的张哥哥,以及未来的张哥哥仍然具备同样的人格,可以继续被视为一个连续的实体?

 

这就是人格同一性问题。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在探究着,争论着。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