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催眠者会在催眠状态下伤害自己吗?
无论是心理学家、催眠师和被催眠者都想知道这个答案。
研究人员做了这方面的实验。在实验室,一个箱子前的玻璃设置得十分巧妙,人们不易察觉箱前有玻璃遮挡。实验员把一条背部金光闪闪的大响尾蛇放在这个特制的玻璃箱里,蛇在温暖的箱子里十分活跃。箱子上有小孔,铁丝可以通过小孔刺激响尾蛇。当铁丝触碰响尾蛇时,蛇会把头抬得高高的,将身子盘起来,作出准备进攻的样子,形成非常恐怖的场面。尤其是蛇尾部发出的声响,在半径为10英尺的范围内都可以听见。
蛇还是绳子
实验时,催眠师令被催眠者走到放有响尾蛇的箱子前,对他说:“你看见那个箱子了吗?”
“看见了”。
“箱子里有一根绳子盘在那儿,请你用手把它拿出来。”
被催眠者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绳子,只是手被玻璃挡着,不知怎么办。为了防止他用力过猛,碰坏玻璃,催眼师让他停止继续用力去拿“绳子”。
当被催眠者唤醒之后,问他为何去做对自己有伤害的行为时,他似乎全然不记得刚才自己作出危险动作。
在同样的实验中,实验员要求另一些被催眠者去拿箱子里的响尾蛇,大部分被催眠者却非常害怕,不敢走近,更不敢伸手去拿。当问及他们为什么不走近箱子去拿蛇时,他们答道,看见令人毛骨悚然的响尾蛇感到害怕。
大量的实验研究至今仍无法给人们提供一个确定无误的答案。尽管心理学家和催眠师们做过无数类似的实验,希望能发现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下是否会丧失自我保护功能。结果显示,催眠程度的深浅肯定与自我防卫有关,如果被催眠者没有进入深度催眠状态,他的自我防卫功能就不会受到影响。问题是,即使被催眠者进入了深度催眠状态,每个人的反应还是不一样,有人可能会伤害自己,也有人拒绝作出不利于自己的任何动作。
那么,被催眠者会伤害他人吗?
催眠师在实验室里将被催眠者诱入催眠恍惚状态后,告诉他们实验桌上有一个瓶子,瓶子里装满硫酸。催眠师当着被催眠者的面,把一块锌片插入瓶子,瓶子里马上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浓烟“哧、哧”地从瓶子里冒出来。催眠师告诉被催眠者:“硫酸是一种具有高腐蚀性的化学品,它能烧伤人的脸、皮肤,能弄瞎眼睛,令人痛苦不堪。”
随后,催眠师转过身来,指着被催眠者身后的另一位工作人员说:“他是你最痛恨的人,你快把那瓶硫酸洒到他脸上去!”
当然,工作人员是站在玻璃隔墙后的,做好了安全保护。
结果,有的被催眠者会直接拿起瓶子泼向工作人员;也有人举着硫酸瓶子,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然而更多的被催眠者是举步不前,不敢上前碰那硫酸瓶子。
被催眠者是否会伤害他人的实验同样显示: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有人可能会伤害他人,但多数人拒绝作出伤害他人的任何动作。
研究者发现,那些在催眠状态下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被催眠者都是催眠感受性较高的被催眠者,他们很容易进入深度催眠恍惚状态,自主意识减弱,能遵循催眠师的暗示与指令。而其他犹豫不决、或不愿意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被催眠者的催眠感受性相对低一些,他们不易受催眠师的操控,自主意识依然存在。
另外,个人的人格特征始终是不可忽视的要素。那些在催眠时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被试,人格测验也显示他们的侵犯性特征比较强,即便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下都有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因而在催眠时他们作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也不足为奇。
美国催眠心理学家希尔加德(Ernest R. Hilgard, 1904-2001)有一段富有代表性的论述:“如果要求一个深度催眠的人去做一件毫无理由的事,要求他去做与他个人的意志与人格不相符的行为,那么,下列情景将会出现:尽管被催眠者处于深度催眠状态,但他会拒绝服从;或者,他会从催眠状态中清醒过来。”
催眠学家一再告诫人们,在实际运用催眠术时,只能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家和熟练掌握催眠术的催眠师方能对人们进行催眠,以防被催眠者在深度催眠状态下出现伤害自身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即便某些人催眠感受性不高,但是,世界上具侵犯性人格和其他人格障碍的人依然存在,这些人就有可能做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