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费明

家居加州种菜养花天天做饭偶写文章
博文
(2025-08-22 14:40:06)

十一附照 紫园 “庐山老别墅原丹麦别墅,建于1915年。1933年,此房转给戴紫园,主人将它改为紫园。该别墅有着浓郁的丹麦风情,院内小桥流水,藤架上开着紫花。”——偶然从谷歌查到。 紫园后倚大月山,前临长冲河,周边绿树成荫,低矮的石墙环绕,溪水潺潺,小亭怡然。小妹戴达曾跟祖父母在那里消暑,该处房产已于1959年捐献给国家。 郑为元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8-22 04:47:20)
十补遗不知不觉,这篇非虚构小说成了四五万字的大中篇,请出来的人很多,人数和字数之比远远超过《老人与海》的1/20000,这和中美两国人口密度不无关系;时间跨度超长,一尊香炉竟有千年历史,和美国博物馆展出的120年的老古董也是天壤之别;故事以空间叙事为主,不像西方《九三年》《一九八四》,连书名都是时间的时间叙事方式也大不相同。不同就是不同,说不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8-21 08:47:56)
九北京绝唱2005对话沉疴二嫂终于先走一步,她是光辉的楷模,也留下巨大的身影。她给圣徽电话:“我已经住进积水潭医院,你赶快来一趟。”圣徽刚料理完母亲吴凤起的后事,身心俱疲,又忧心忡忡赶赴北京,不知小姑病情。她打定主意:母亲去世的消息不能告诉她,以免加重其病情。她被带到积水潭医院六楼长廊的尽头,那个单间病房。推开门,绕过屏风,小姑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8-20 09:06:01)

七光阴飞度据维基百科,北宋官窑,于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开设,后毁于宋金战火,持续时间不足20年,胎料制作没留下文字记载;皇家专有,不得流入民间,世间存留极少;黄河改道,汴京遗址已于地下6米,无迹可寻,再造几无可能。官窑青瓷,素胎极薄,器物内外全部挂釉,口部边缘略显泛紫胎色,而足部无釉处呈铁锈红色,即所谓“紫口铁足”,造型古雅,釉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8-18 20:54:54)
香炉华筵挤到墙角谭家菜馆内长桌正中的那尊北宋汝窑香炉吐着青烟,那是小姑带来的,为这场暌违多年的戴氏宗亲聚会镇场。黑板上挂着条幅,上写“戴氏宗亲专座”。那是奶奶亲笔所书,墨迹犹新。圣徽将她带来的画轴轻放黑板旁。桌边族人肃立,空气在佛香中凝滞,直到爷爷颔首示意,众人才依着辈分次第入席。大家都知道,当1978年,能在不对外开放的谭家菜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8-16 11:23:00)
宴会前夜 宴会前夜,圣徽生怕有什么闪失。去北京饭店请教大姑。 大姑说,等一会儿小姑要来,咱俩听她的安排。大姑对自己的小妹妹赞赏有加,言听计从。她说:你小姑自燕京和外交学院毕业后,调入全国妇联。去年她从干校返城,被调至故宫,负责翻译古董资料。每天骑车从西华门进宫,在武英殿上班,笑称自己是“紫禁城骑马”。 圣徽说:“1956年,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8-14 16:10:03)
六北京寒夜长谈七爷出狱,恰值八秩初度,众人额手称庆,大姑来信说她要把族人都请来,在北京齐聚共庆。这让七爷倍觉温馨,大女儿发起,小女儿和二媳妇筹备,京都一聚方休。七爷点燃一炷高香,插在原先安置香炉的地方,告慰老母亲在天之灵,唯叹她老人家等不及,已于三年前,他尚在狱中时去世。蚌埠腊梅初绽的时候,七爷北上,住进北京东城禄米仓的寓所。孙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8-13 14:36:54)
五蚌埠 曾祖大寿 1962年,七爷为他母亲筹办八十五岁大寿,寄出十五块钱车费,邀请孙女圣徽来蚌埠聚会。从天津乘津浦线直达蚌埠,最多十个小时,不是什么大事。 只是因为前几年经济低迷,没人出门,大批绿皮车厢闲置,在道轨上生锈;经济回暖后,出行人潮骤然增多,爆于荒野的绿皮车厢来不及检修,只好用闷罐车凑数,圣徽搭乘的就是一趟闷罐。闷罐车在铁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5-08-12 15:20:35)
四北京 移花接木 虽系沪上旧事,亦为京中余音,且将这些文字姑置于此。 礼进到北京之后,其他戴家人去天津,去蚌埠,先后离开上海,唯有圣初执意留下,他说:“我的朋友都在这儿,我不走。” 圣初正派自律,一个人留沪,住在朋友家,当无大碍。但毕竟年仅十几岁,礼进还是放心不下。翌年,她带着圣徽前往上海,一探究竟。 自打识字,圣初便迷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5-08-12 02:21:34)

八秩大寿老太太刘慈先生于光绪三年正月初八,即1877年生人,爷爷这个大孝子,逢五小贺,逢十大庆。1947的七十大寿在嘉兴城南鸳湖,雇了一条船,请了评弹名家蒋月泉,在湖上漂流一天,留下永久的记忆。生活就是这样:假如有可能,尽量过得精致些,一顿饭一席谈,费心思,花功夫,让它变成永恒。1957年是老太太八十大寿,亲友陆续来到天津。承德道31号的连体楼有三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