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家家户户都往外搬圣诞树。被扔出门外的圣诞树横七竖八躺在小区的人行道边,等着垃圾车来运走。光秃秃的圣诞树风光不再,看着怪寒碜的,还有几分滑稽。滑稽是因为我想起了 Jerry Seinfeld 讲的笑话,“People snap out of that Christmas spirit like it was a drunken stupor. They just wake up one morning and go, ‘Oh, my God. There's a tree inside the house. Just throw it anywhere.’" 太形象了!
圣诞节过完了,种种节日装饰,如彩灯,树和花环,要么弃而不用,要么束之高阁。这点和春联不同。中国人的春联和年画是要贴一整年的,历经春夏秋冬四季风雨,除非期间家有红白事才会被喜联丧联盖住。春联和圣诞树的差别待遇,不知文化学者对此有没有什么文化心理方面更深层次的解读,譬如 “长情” 对 “时效性”,或者 “活在当下” 对 “物尽其用” 之类,lol。不过,在如《菊花与刀》之类的民族性权威研究出炉以前,姑且容我牵强附会一把。 春联为什么一贴一整年?我给出的解释是源于中国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春节的留恋。 “春”, 不但要 “满人间”,而且要 “四季常驻” ,外带实用主义小心思,最好天天过年!
除了圣诞树和春联,中西节日庆祝的差异还引发了我一些小感想,顺便写在这里。
中国的节日,总是跟味道和气味联系在一起。春节,让人想起弥漫在空气里的煎鱼香味,煮饺子时雾腾腾的水蒸汽,还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空气中的硫磺气味。我记忆里的清明节,飘散着春耕的泥土气息和新开桃花淡淡的清香。我们家乡上坟的祭品里,一定有糯米粉做的炸油饼和红绿虾条。祭拜完毕,一家人围坐坟前草地上,分食多出来的祭品和其它野餐小吃,因为清明节的寒食传统,食物无一例外都是冷的。冷的糯米油饼又硬又韧,嚼起来口感筋道,至今难忘。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闻着粽叶的清香,觉得夏天就要到了。雄黄酒独有的辛辣气味也在我的记忆里,但不记得尝过。中秋节,除了各式月饼的糕饼芳香,还有刚上市新鲜水果的果香,尤其是甜脆多汁的黄皮梨,一咬一口汁,甘洌爽口,离开家乡以后再没有吃过那么甜美的梨。
西方的节日庆祝,我个人认为跟色彩和服饰的联系更紧密。
圣诞节是红色和绿色。多年前在北京时,我跟两个美国女友逛街陪她们找回国伴手礼。在紧挨友谊商店的小铺子里看到了红绿配色的餐巾和餐垫,觉得非常惊艳。叫女友过来看,她们点头赞许,“Nice! Very Christmas.” 但是最后没买,现在想来估计是嫌季节性太强,实用性不高。我却因此上了第一课,原来西方的节日是有颜色的。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很喜欢看家庭装修节目。记得有一个改装后的客厅是黑色和南瓜红两个色调,结果女主人淡淡地说了句,“Oh, so Halloween.” 哈哈,记住了,南瓜红和黑色是万圣节的颜色。
此外,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什么颜色和装饰呢?粉红专属情人节 (Valentine's Day),是甜得冒泡泡的甜美少女心,大小心形图案在节日期间随处可见。紫色,绿色和金色让人想起二三月份新奥尔良的狂欢节 (Mardi Gras) 。 节日期间,无论男女老幼,身上都披挂了花车游行沿路抛撒的小纪念品,最多的是金色,绿色或紫色的珠串。绿色,是圣派屈克节 (St. Patrick’s Day) 专属颜色。节日当天,不拘什么身上最好带点绿意,比如绿色大礼帽,或者三叶草 (shamrock) 项链,才不会被爱尔兰传说中的小妖怪或朋友掐一把。芝加哥庆祝最 “出圈”,把整条河都染成了绿色。红蓝白是独立日的颜色,跟星条旗呼应,戴一顶星条旗的大礼帽最入时 。万圣节庆祝的就是妖魔鬼怪,各种奇装异服都往身上招呼,正好装神弄鬼,自娱娱人。圣诞节呢,除了圣诞老人帽子,少不了大红大绿的圣诞毛衣。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最丑” 圣诞毛衣比赛年年举行。
这些传统节日之外,美国还有一种全民性节日,看球赛!特别指出,球衣文化在美国体育文化里举足轻重,其色彩组合不但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标志性,而且结合队徽设计折射反映着当地文化历史 —— 这倒正呼应了我认为美国节日重色彩重服饰的看法。马上,美国人民的 “春晚” 超级碗 (Super Bowl) 就要开打了,恰好是农历新年正月十三。无论是否橄榄球迷,总之又多了一个庆祝理由,节上加节,一起欢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