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6年2月20日 谈话记录: 大唯识概论

(2022-06-12 13:55:50) 下一个

2016年2月20日
 

一、大唯识概论


佛教中之唯识学,本无什么大小之分,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法无高下,以众生境界不同而有高下大小之分,因众生之心量而划分大小,若佛眼观之,不会局于此而致平等。大唯识的提出,意欲使学人明心识之不同层次,不至于混淆不同的心识境界,常人所谓之心量大小,实非大唯识所欲言之大,于大唯识,起码要你非你同时方为心量之大,能同时觉知你非你,则所讲之唯识为大唯识,若以你为你,为心量之小者,则所讲之唯识为小唯识,并非教法本身有所高下也。进而引出两重相依变现理,继之则次第体会不同层面之心识状态,再向上离心意识,究竟离言,此中皆依佛之言教为据,直接以果位启修,以达摩祖师之籍教悟宗为贯穿终始之方法。


唯识说八识,而此八识是以何为基所说之八识?如一人贪求诸欲,其心识被物欲所纠缠,强烈攀援外境,这个人即使是一个精英分子,但他的境界仍然停留在最基本的饮食男女之事上,为何如此,因其将身体当做真实的自己,情绪欲望等心理都是身体的附庸,是为满足身体而存在的,身体是最为基本的,是其人生的地基,所以不管他多么有能力,都是为这只存百年的浮尘之躯打工,如是而摆脱物欲绝不可能。也有一些好读书,不求甚解,终日寄情山水,作乐于文墨珍玩之间,寻颜子乐处之人。此等众,追求一种精神境界,能够转化一些物欲,神情宁静淡泊,安逸适然。为何如此,因他们将一部分人生意识当做真实的自己,当然,他们还是以身体为基,不过在此基础上,不再将服务身体作为人生的全部目标,人生状态便不同。如此之人还没有进入宗教信仰,若信形丧而神不死,则气质翻转天地,此时之山河大地便不是山河大地,入火不烧,入水不溺,刀不能割,剑不能伤,因此时以灵魂为真实的自己,能够作用于身体的工具和外境,对灵魂来说都完全不同了。若下意识的认为还要吃饭睡觉,那就没有以灵魂为自己,心识并没有真实的转过来。故灵魂为身和以肉体为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而灵魂仍然是一个个体,若心识不执个体,则以境为自己,心即境,境即心,又与前者不同了,好似以灵魂为基和以身体为基一般,以心境无二为基和以个体为基,也是两重境界。我们常以梦中人和做梦者,梦位和醒位来形容两重境,梦中找不到做梦者,梦中的东西带不到醒位,梦中的标准也不能适用与醒位,对醒位来说,梦位是虚妄(虚妄即弥勒论典中常说之非a非非a之意义,如非有非非有。),醒梦之间隔着梦境,等等。以上只是想说明,不同的基所建立的教法也是不同的,虽是唯识,若以色身为基,虽讲八识,仍然会局限于个体,所以便建立阿赖耶识为个体相似相续,此皆从个体出发来讲,若起步便是以境为我,或许就讲阿赖耶识是法性了,如密严经说一切佛菩萨皆是赖耶名,换个角度就不同于一般唯识定义的阿赖耶识了。所以,这个概论里面的一些概念,不同于传统唯识学的定义,要根据所依基础的不同而体会。若他化自在天,能随便变现,并且自在天众都是共享每位的变现境,设身处地想一想,他化天人讲唯识就不需要用我们的认识来讲了,天人很好理解唯心唯识,他的境界就是类似的。下面将以不同的识为基来简述一下唯识。
 

一些基本点

佛讲的事,不单纯是理,佛说的事实,不仅在佛那里有,在众生这里也有,否则是学不了佛的。需信自己和佛是同一背景,并且有不同平台的你同时存在,瑜伽论说意根里摄藏有心意识,真谛三藏说意有粗中细三品意识,都想说众生都是共同的背景,并且是不同层面的背景同时存在,不需要从个体慢慢修成,本自具足生命的深度。平台即识体,本具不同识体,如下面说的大唯识安立的六七八识,都是同时存在的不同层面的识体,非今学所安立的六七八识。施设的六七八识在一心中是平等的,皆为一心之一分,其二,这些识体是同时存在的,此点大唯识特别强调。


为说明心识不同境界,施设两重境、两重相依。寻常说的心境相依,根尘相依,是在某个单一背景里面发生的,而两重相依,有两重不同层面的境界,可以在不同的背景下观照,比如在梦境,和醒来的境,梦里看梦是一重境,醒来看梦又是一重境。一重背景下的心境相依或根尘相依,就好像只知道梦境这一重背景,不知道还有醒来的背景,而梦中不知道梦中是幻,不管怎么分析,还是在梦境里面,即使能够在梦中自在做主,能够知道梦境是幻,可惜还是没有醒来,还是只有梦境这一重境,并没有出离梦境,自在也是在梦境的局限中自在,那这个自在也是依梦境而有,出离梦境就难说了。如果有了两重背景,醒来后看梦境,梦里的自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梦境不在做梦者的里面,也不在其外,不合适用醒位的标准衡量梦境,也不合适用梦位的标准衡量醒位,梦和醒没有可比性。


大唯识特别提到七识八识的变现义,七识八识都可以变现境界,并且可以进入变现境中体验,如梦境是醒境所变现,梦境是做梦人(醒位)变现的,以做梦人看来,梦境为虚妄,并没有什么实质产生,用两重境解释无生,就是一个常识了,做梦人如众生的佛性,本具一切功德,梦境就是清净本然之客尘,然而两重相依下的法尔清净心上有客尘所染,就如做梦人也不受梦境的影响,所以是法尔清净,然而做梦人变现梦境后,又变现一个体验者进入梦境,反倒迷于梦境而不能觉知做梦者,是客尘所染,不过这清净心和客尘是两重境,不是一重境。并且两重境可以同时存在,做梦人可以变现梦境,如果不能同时存在,那做梦时床上睡觉的人就没了?在梦境里,其实做梦人也本具,不管梦中人修不修,他并不因梦中人的幻力有所改变。梦中是一重境界,梦中人看梦,如幻见幻,反倒非常真实,做梦者的那层,又是一重境界,从做梦者那儿,或醒位看梦,无生,如幻,八不,皆是平常事。引一则较为通俗的文献,沈卫荣主编《他空见与如来藏》,第242-243页的引文中,慈护梦见慈氏对其直指:
...慈氏问道:“汝以为此为何者?”慈护答言:“此等一切皆梦境。”慈氏问道:“彼从何而生?”慈护答言:“梦由思生,此外无从生起。彼从虚空而生。”慈氏道:“同此,汝当知诸法皆从法尔清净心生起。”尔时弥勒道:“吾已直指何为不可思议,即法尔清净心上有客尘杂染生起...”...
上段文字,结合前面讲两重相依与梦境比喻,变现义也在引文中体现出来了,应该是非常直白易懂了。,在读后文时,也需时时带着两重相依,两重境,变现,同时存在等观念去看。

 

下面分述八识。
五识
以五识为基,虽是识,但是因为觉落在根识,故其境界如平常人一般,觉得世界是坚固实在的,五识虽是现量,但在此上建立的种种分别,都是以五识为起点,故都归入五识层面。亦可特指以色身为基,不论讲的多好,最后只要落到身体上,即是这个层次的教法,性质属于世间法,虽然有的教法讲到意生身,如果意生身是与色身绑在一起的,仍然没有透出去,从色身开始修,修了一圈,经历许多体验,最后有回到色身了,如世间伦理,或者一些观念,看似升华了,不过这个伦理不是首先要有尊卑长幼么,若无色身,便没有长幼之节,还如何建立父慈子孝,再者,一般世间所讲乐善好施,其根据是忠恕二字而已,这个仍然是建立在五识的觉受之上,还是建立在色身的一些感受之上。再比如,有的修炼方式能使神识暂时出体,不管是现在西方的新时代等还是道家的阴神阳神,不也是身体里面住着一个精魂么,不过他们能自由出入,能到这一步应该就不会执着这个色身了,若还有一些潜藏的执着,对健康的执着,行人此时往往坚定承认色身如舍宅,同时心中又隐隐不安,虽然经历了一些类似出体的现象,但其见解仍然停留在五识层面,则还是属于色身的教法,因为心识状态并未改变。以缘起说而论,可说此层面只涉及最为粗浅的因缘和合之教理。五识为根识层面,在五识和六识之间,可以意根过度,前五识为生活物质层面,而意根就涉及精神文化,类如文学艺术等,并不是完全在物质层面了,有一些精神生活的内容了,但还没到意识变现的程度。

 

六识
此以化身为基,包括了站在个体角度的教法,如说阿赖耶识为一相似相续的个体心相续,都判为大唯识之六识层面,不过这个个体与前面的色身经验之个体不同,一个物质较为粗重,一个进入精神较为精微,如根身和意生身之区别。虽然是意识幻化,但其心识仍然执着个体性,还会变现个体载体当成自己。只要还是执着个体的载体,那就把心识变现的境界分成自己和外境两个部分,比如欲界天之天人,也可以应念现前,但是若执着天身,则将天身与天界分别为二物,虽有幻化之功能,但可能会在心变出外境后,就认为外境在心外了,这是我的神通所致而有变现,进而生大我慢,自认为是三界主。楞严也讲把海中一滴水认为是大海,其把幻化天身作为自己,自然有天身与天宫的对立,心境对立起来了,这样心就不能周遍法界了。以缘起论而说,可说此层面为赖耶缘起。


唯识今学安立阿赖耶识为众生生死流转根本,以阿赖耶识为根本,每一众生皆有一阿赖耶识,此阿赖耶识为别别不同,为个体层面的阿赖耶识的,今学以阿赖耶识为因开展教法,欲解脱成佛,也是转识成智,将阿赖耶识慢慢净化,不论如何,都是从阿赖耶识为根本而出发,故安立今学为因乘。


古学安立阿赖耶识为果识,因为阿赖耶识并非根本因,在阿赖耶识之上还有源头,如此看,阿赖耶识就是果报识,非如今学说阿赖耶识为因。果识有个特点,就是果不生果,如做梦者梦出梦境,做梦者是因,梦境是果,梦境中的人事物可以作为梦中其他事态的原因,但这只是单纯站在梦境里面而说。如果两重的看,梦境中的因果在做梦者那儿都是果,梦中看似是甲造就了乙,但甲也是做梦者的果,根本因还是做梦者。今学从一层讲,安立阿赖耶识为因,就像在梦境中安立甲为乙之因一样,唯识古学安立阿赖耶识为果,是从两重相依而说,就像从做梦者看梦中甲为果一样。传统教法有灯灯互照的比喻,若从今学立场出发,每一盏灯就是一个众生的阿赖耶识,灯所发出光就是阿赖耶识变现的境界,每一盏灯的光光相融,有同有异,就可理解为共业和别业,但是古学说此灯是果,是变现出来的,灯光也是变现的。古学说的阿赖耶识为果,在果中修行皆是虚妄分别,不应该修改果,应该转依因,此点与今学转识成智不同。以古学安立赖耶为果识,以古学直接转依果地,故古学安立为果乘,可对应为七识境智。
 

七识
到七识就不是以个体为基了,七识可以提取八识之种子变现不同的世界,总的来说有两大类,一类是轮回界,即起信论所说之生灭门,一类是涅槃界,即真如门,但七识变现涅槃界时是执取八识清净种子,此时的七识又可称为九识,八识称为十识。又因七识变现离不开八识种子,故说为一心之生灭真如二门。一个人的世界观,会建立在其个人立场上,即能取的点,能取不同,所建立的世界观亦不同,以此相类,七识就是能取,不过所取变成现今之根身及外境,法界有两大立场,七识就变现涅槃轮回两界。或问:这个七识的能取和六识,怎么区分啊,前面不是说六识也是心变然后执取了境中的一部分为自己么,那七识因其有能执取之力,会不会也像六识那样,变现涅槃轮回两界后执取境中的一部分为自己啊,那不就成六识了?简言之,七识与境同步,心即是境,心中有所想,外境即有如是现,若一念觉得心境相异,就会慢慢落入六识(于此类似的有三个例子,第一个,想想平常都是怎么走神,第二个,想想平常是怎么进入梦乡的,第三个不能好举了,不过起信论中已经说了,世界怎么升起),先是心境不异,然后一念不觉,心境相异,进而于境中执取一部分为自我,七识心境同步,六识对外境分别,已经是后几步的事情。另外一个区别,也是大唯识关键点之一,即两重相依,此点用梦喻最为亲切,七识层面,在他教中,可说为大梵,大梵睡觉做梦,就产生前六识层面,三界轮回只是大梵的一个梦,那把七识施设为能相,轮回就是所相,七识是能做梦的人,轮回是所梦。但是在七识层面执着,做梦人睡了,心识会进入梦境体验,但是在梦中不管经历什么,都不会影响到做梦人,梦中的生灭不会影响做梦人,梦中心识状态是前六识,做梦人的心识状态是七识,一者陷入梦境中,一者可以不陷入梦境中,一者只是生生灭灭,一者恒常,一者所变现,一者是能变现。以缘起说,此是真如缘起。或说七识为能相,所变现的前六识为所相,生灭门摄法能相与法所相,真如门摄法性能相与法性所相。
前说六识七识,在六识平台,主要用分别,七识平台,主要用了别,分别识的梵文为vijnana,了别识的梵文为vijnapti,前者主要指识的分别能力,指涉主体的能取识,后者往往与境联系,即,了别识往往是显现为境(义)的样子,真谛转识论就有识转为众生和法的相貌。若从分别识说唯识,则难以摆脱能所对立的方式,以主观认识客观,以能取分别所取,不仅把分别识作为第一因,还把唯识教法放在个体上来讲了,形成用个体说阿赖耶识的特点,一切唯识,一切万法最后仍归于个体阿赖耶识,时时要观照万法为个体心识变现,相当于鹤立鸡群,但是面对强大的对境,个体的力量终究难以抵御,所以,此路不通。而了别识直接显现为境,似做梦时识显现为梦境,了别识即其所现之境,但识有而境空,同一层面不能说一个东西同时是有和空,即使有,佛教也说其为戏论。了别识就是为了引出两重相依。若站在了别识的平台上,就不是把万法摄到个体心识了,而是万法即识变,显现即识变,不必讲诸法安立为个体心识,那反倒成了头上安头。


有了两重相依,说识能变现境界,并且能在变现境中自证自体验,就顺带而出了。从分别说识,是一个平台的能所对立,所缘境不可为空,必有实际存在的所缘境方能生识,所缘能缘都是实际存在的,所缘不能为能缘,分别识所变之境亦无能缘之作用,所以相分不能当做能缘。此种状况下则不能说八识一能变变现前七识,以前七非相分,而应说三能变各变所缘境,落到一层后,第八识只是任运而作,不再说七识为阿陀那识变现不同平台,把七识变现功能归到第八识,而说七识造成我执错见。若分别识说自证,以其心不见心的原则,施设自证分招致中观的强烈反对,可谓两派间的最大分歧。从了别说识,因为指向了两重相依,能相识变现所相境,但所变之境也可有能缘之作用,如梦中人的能缘识,再者,即是没有实有的对境,也可以产生分别识,如梦中人分别梦境,此是两层方可如此,了别识可说识能自变现且能自证,不言七识执八识为我,而说七识阿陀那执持种子变现境界,我执是七识之一分,是七识变现境界后在其中执着某法为载体,再依之进行体验,更重在七识的变现功能,非从个体上去除我执了。
 

一心八识
七识执持八识染净种子而变现轮涅,七识恒而且审,所以有了别功能,能够展现轮回涅槃,若八识恒而不审,就真正的轮涅平等了,七识好比一个人的意志趣向,取向不同,晚上的梦境就不同,有的人做噩梦,有的做美梦,故有不同的世界得以建立,回轮里面粗略而言就有六道,那净土也是各式各样,很多人类难以理解,这都是七识执取不同,变现的境界也不同。而八识,超越了七识的这种执取,前六识是因七识的执取不同而各异,前六是所变现,七识是能变现,前文已说,如梦境和做梦者。类似的,七识的不同执取,包括七识本身,也是靠着八识而有,七识是所变现,八识是能变现,也是如同梦境和做梦者。凡夫会认为身体和思想是我,不知道寻常身心之后的七识,天人认为七识是我,不知后面还有八识,所以佛又称为天人师,发现了法界的背景,超越了人天的心意识。那这里大概说了三个层面,如果放在一起,则七识是梦境,前六识如梦中之梦,八识是做梦者。以缘起论而说,此层面为法界缘起。
在不同的心识平台下,对八识有不同理解,依佛觉,八识即一心,依古学,八识即果识,再施设九识为净识,向上佛觉为十识,依今学,八识即因阿赖耶识,不另行施设九识十识。但不论如何,大致上可分为三个平台,即轮回平台、涅槃平台、一心平台,或众生平台、菩萨平台、佛平台,或所相、能相、一心等等。依今学,阿赖耶识只涉所相,由阿赖耶识所现之前七亦是所相。依古学,第八果阿赖耶识为所相,第九净识为能相,若向上一心则为十识。依大唯识,可简可繁,可施设阿赖耶识即一心,七识为能相,六识为所相。也可施设前八为所相,第九识为能相,十识为一心。

 

其他
一心八识之上还可施设离心意识,因为一心八识有可能是依着某个心识平台而说的,比如我们现在说的一心八识就是在人类的语言下描述的,没有完全脱离人的意识,依着一个心识平台即是依他,超越所有依他的心识平台,即是真正的圆成,欲一路向上,需留白。上文中并没有写各个识的所依、诸心所、三性,种子说及量论,传统观点与大唯识的施设有所开合,有所交叉,又有所不同,因大唯识提出了不同层面的问题,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的平台而观察,如八识所依,前五识之俱有依是五根,在五识层面可以这样看,如果依我们施设的六识层面、七识层面或八识层面,前五识就不是依五根了,如从七识层面看,五根五识皆是识变,不是谁依谁,醒位看梦位的眼识需要依眼根么?心所问题,大唯识中,心王心所也需划分层面,心王可以变现境,然后心所可以在心王变现境中又另行变现,即境中套境,在此心所下,还可以施设出心所之心所,如此无尽如华严境界。关于三性问题,前六识之善恶三性,与七识层面完全是天渊之隔,以七识层面观前六如梦似幻,非善非恶非无记,前六识看前前六识层面六可以有三性,如梦中人看梦很真实,但醒来看梦里的善恶,只是虚妄现似有善恶。种子说,以大唯识看,不宜说为相似相续,这样容易让人以为在时间线上,如此就是大唯识说的六识层面,七识尚且超越时空,何况八识种子。还有一点不同与传统说法,即清净种子本具,清净种子不是一种潜在状态,需要经过养料使其成熟,就好像一个小孩,我们说他有大人的潜质一样,清净种子本具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这个孩子已经是大人了,不过自己没有发现,所以修行不是转识成智,而是转依,即转而依靠不同的心识背景,一切不同层面的心识背景都是已经为众生准备好了,是本自具足且同时存在的,不过觉与不觉而已。而量论,那就更不好定义了,如七识观前六识,可说是非量,以如幻现故,可说是现量,以现量见其如幻故,也可说是比量,以七识思量所得故。以上略举了一些以大唯识的观点看传统唯识的一些例子,并不是要否定它,而是强调不同心识层面完全有不同的观点,所以以上的这些方面,了解了大唯识的主干,可迎刃而解。


还需一谈大唯识与中观无自性说矛盾与否。看似中观说的诸法无自性空与变现义有些矛盾,有一个东西生出一切万有,七识变现前六识,这不是神道么?


《楞伽经》:“既依于因之自性相,且超越有无故,以其为自证殊胜境界,故有其性相,以此为第一义谛因,是即有(我)因,以其无事于有与无,故非作者,以其与虚空、涅槃、寂灭同类,是故为常”大唯识所变现义,同此处第一义谛因,所变现境界为无生,不可说有无,又如做梦时并非是设定好做什么梦,非故意造作一个梦境,故非作者,以其离梦中心意识言说境界,故称之为常。
首先,不认为佛的状态需要经过一步一步,因缘聚合转变而成就,如果这样,佛岂不是仍然在缘起中,只要条件成熟,也会有堕落?这样还学什么佛呢?如果认为佛是诸法之顶点,根据缘起论,这个顶点也是条件和合的,组成条件没了,就会堕落,如果认为成佛后,清净的一面是不断增长的,因为清净力量增长的速度比污染增长的速度快,所以佛的清净力量总是大过污染的力量,故不会被污染,那请问,先成佛的释迦佛岂不是要比后成佛的弥勒佛更加清净,因为多增长了56亿年的清净力量,何来佛佛平等?何来心经不增不减?不承认佛性本具有种种过失,此处不一一破斥,只想说明佛性本具,佛性本具,就提供了变现的可能。


其次,楞严起信等已经明确提出世界变现的过程,汉地古时常说,真如非凝然,不守自性而随缘成一切法,随什么缘,按起信论的说法,应是无明为缘而成万法,那本来清净为什么有一念妄动无明呢?楞严说觉明为咎。以大唯识常举的比喻,做梦人一念不觉就迷于梦境中,更深入的说,也不是不觉,而是觉在梦中人觉,没有在做梦人那儿觉,故迷于梦境中,做梦人如真如,非是凝然,否则不能变现梦境,此是不变随缘,但是进入梦乡后,做梦人也不随梦境转变,此是随缘不变,如果承认汉地华严等传统的说法,应该不会觉得大唯识的说法与传统有什么矛盾。


再次,如果认为大唯识的比喻不合理,说做梦人与人格化的造物主没有什么不同。这个比喻只是为了更好说明两重相依,做梦人非是一个个体,可以指做梦人这重境界,梦境则是做梦人梦出来的境界,做梦人这重境和梦境是两个层面的境,说到境界,即是心识一种状态,心识状态就如量子物理,不可用中观那样好似牛顿力学的方式分析,精神世界不可用物理经验来分析,如分析心识是相似相续的,连时间都是心识变现,还有什么相似相续,分析的基础就不牢固。如果还认为,不管怎样,你们说的七识,反正就是有自性的,自性有不变,恒常,单一,不待因缘等特性,一心可以有物质的觉知,可以有如梦的觉知,可以用多个层面,有时多个层面同时觉,有时只觉一个层面,有时只觉一个层面的一小部分,有时隐藏一层面显现另一层面,若细分还可分出无量层面,如华藏世界,若统摄,总归一心,故非是恒常,心识可以变现境界,非是不变,而且可以变现无量境界,也不是单一,并且境中有境,同时一境中含无量境,因为都是一心所变现。不待因缘,是说在变现的境中的诸法,需遵照一定的缘起,出离此缘起,即不需要按此缘起行事,如梦中需按缘起行事,醒来就不必,超越梦里的缘起了。若说一定需要因缘,前已举例说佛性是本具的,此处不再辩。
 


观修的原理是以能缘变所缘,前文大致讲了不同的心识平台,不同平台不是同处于一平面,那怎么转依另一个心识平台,如六识转依七识平台,应该怎么做,在这之前,需要确定的是,第一,因为所以这里的能缘变所缘,涉及不同心识平台,就要接触信仰,因为轮回里面的智慧是不可能想出来的,能想出来众生早解脱了。认知之外的事情,没有办法用识见证实,只好信仰佛,同时,因佛是过来人,故而只有借助佛的言教才能到达彼岸。第二,佛已经说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就不必靠转变,不必从凡夫慢慢改变成佛,如果是转变,很难达成两重相依的能缘变所缘。佛法观修先改造人的世界观为佛的法界观,这要依着经论、依着对佛的信仰达成,平常的佛学不顶用,因为在遇到事情的瞬间,所作的反应仍然是随着人类世界观的习惯而决定的,而佛法的见地这之后才作为一个参考点出现,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首先的反应就是不高兴,应该怎么摆平,然后是应该怎么反咬一口等等,不知道漂流多久才会想起佛法的见地,这时候已经没有多大作用,因为用的人类的平台,在人类平台上用佛法进行丰富而已,触及根本时,还是做出人类世界观的反应。佛法观修首先要巩固佛见,同时存在,不是否定人类的世界观,而是把不同识体给开显出来,遇到逆境时,好一点的情况是,能同时有两重看法,一个是人类的看法,一个是佛法的看法,差一点的也能在第二秒做出佛教徒应有的反应。这就有两个不同平台进行观察,识见与非识见同时,否则都是在识见上下功夫,古人叫做药汞禅,遇着火就完蛋。

 

现在先看看能缘变所缘是什么意思,我们有见闻觉知的功能,六根对六尘而生六识,共成十八界。见色是用眼见,眼便是能缘,色就是所缘,如果是这样认为,那就是在色身层面,如果眼并不是真的能缘呢?刚死的人,根身还在,就感知不了了,即使每晚昏睡无梦时,有见闻觉知么?故知真正能缘不是这个眼,而是心识(第六意识层面),但是现今还可以看到眼,这下眼反倒成了所缘了,能缘变成意识了,原先的能缘(眼)现在变成意识的所缘,原先的所缘(色法)现在也是意识之所缘,原先的能缘所缘(眼和色)是在一个层面,即色身五识平台,而现在的能缘(意识)是另一个平台了,即意识平台。两个平台,如梦位和醒位,不能进行直接比较,所以也不会否认眼能见,但同时知道,在色身层面可以说眼能见,眼是根源,在观修时引入余外后,眼就不是根源,背后有更大的意识背景。同样,以意识为能缘缘外境时,能缘只是个体,但这个个体是存在于整个境中的,境在个体之前就存在了,没有境就没有个体存在的背景了,如没有虚空就没有行星恒星的存在了。没有境的存在,个体心识也不能有所受用。在意识层面,可说个体心识是能缘,但也要看到境的存在,那个体心识就是所缘了,这个境是七识变现,七识直接显现为境,七识随意变现即虚妄,以七识为能缘,变前六识为所缘,那么个体心识所处之境或背景是虚的,是七识变现的。把个体心识放在这个境中,接受这是七识的变现境,已经是所变现了,如梦,梦中人并不能创造出梦境,虽有种种作为,都是床上做梦人梦出来的,并不真的具有自主选择权,连梦中人自身都是被变出来的。也即,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是七识所变,连“七识所变”这个念头以及念之观察者也是七识所变,不如此,难免以意识为能缘。若问,七识层面,凡夫没经历过,若能以之为能缘,岂不是人人听后都能顿悟顿成,若不能,何谈转依。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七识是本具的,再者,以六识为开导依,初心需借六识解悟经教,先可不管七识为能缘是什么境界,只管将前六变为所缘即可,因为,将六识变为所缘,那此时是谁在能缘,不是前五,也不是意识,那肯定是更后面的大背景了,如果还乱想什么“以七识为能缘到底是什么样的”、“能不能以七识为能缘啊”,这恐怕是用意识为能缘了啊。七识转依八识,也是一样的原理,能缘变所缘,七识还是有点和载体(境)绑在一起的意思,并且变现轮涅二界都是靠八识种子,以七识为能缘,执持八识种子,或变轮回,或变涅槃,连同七识,也是八识种子变现,这些总是发生在八识背景下的,七识能缘变所缘。
能缘变所缘之次第,我执为能缘变为根识为能缘,我执为所缘。根识能缘变为意根能缘,根识为所缘。意根能缘变为意识能缘,意根为所缘。意识能缘变为意为能缘,意识为所缘。意为能缘变为一心为能缘,意为所缘。还有顿门,因为同时存在不同层面识体,有可能不依以上次第。

 

于法报化三身一如之本具一心中,
顶礼皈依自性法身佛!
顶礼皈依自性报身佛!
顶礼皈依自性化身佛!
稍稍作意:还有一个本尊的自己(不必一定观想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取本尊之神态即可,观之前需要了解佛的功德和大唯识的两重相依见地,本尊的自己和色身的自己可以同时),然后本尊心间变现放光,其光向上下四维十方放射,观想空间由是形成,心光直接显现为本尊坛城、三界六道,遍及无量无边法界,并且在一切都是本尊变现之心光中一味而安住稍许,本尊心即是光,光即是坛城和六道。然后,在心光显现之坛城及六道中,又另外显现出居住其中的众生,从佛至地狱众生,此时,亦观行人自己之五蕴也是本尊变现之心光显现,于一切都是本尊变现之心光中一味而安住稍许。若有能力,也可在观想中加上华严境界之观想,如帝网观。最后,观想坛城及六道中的众生并自身化为光融入坛城和六道中,再观想坛城和六道化为光被本尊收摄心间,本尊心间显现出坛城、六道及一切众生,行人当下之世界也在其中,不离本尊所变。寻常如是等持,若回向,即回向自性本尊,欲做事业也可回向。

 


圆满三身果位,觉性虽本自具足,并能变现多重心识境界,不过凡夫落到根识中觉,忘失觉海,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借佛教授的大唯识原理,以果启修,见修不二,初发心即等正觉,如人夜梦,梦中发心修行,不知做梦人不因梦中发心而增减功德,发心之时,果位圆满本具,区别在于,唯欠一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