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7年11月14日谈话记录:谈锡永:密意说空(十六)

(2022-06-10 11:07:42) 下一个

2017年11月14日
一、
[url=http://mp.weixin.qq.com/s/yCDHNONm4fCv99OXTNxT2Qhttp://mp.weixin.qq.com/s/yCDHNONm4fCv99OXTNxT2Q]http://mp.weixin.qq.com/s/yCDHNONm4fCv99OXTNxT2Qhttp://mp.weixin.qq.com/s/yCDHNONm4fCv99OXTNxT2Q[/url] 
谈师谈佛 || 谈锡永:密意说空(十六)
内容:现证离言空性(下)
莲师解释这三句更为握要。
行者于观修时得决定见,无生。再依无生见观修,即可现证“刹那心相为无生自解脱”,这现证亦可以说是“无生法忍”。这便是“断定于自决”。
从文字看,莲师的解释跟敦珠法王的解释似有所不同,其实不同。行者于现证无生法忍时,实由本觉而现证,因为若一落名言句义边,便不能说为无生,因为有名言句义则必落于空有(所以近人说“空性中有缘生”,实亦落名言句义边)。既说由本觉而现证,则两位圣者的说法实在相同。
上来说修,说为现证“无生自解脱”。
说见,说为唯依“刹那心相”,是即唯依本觉而觉,依于本觉才能“唯心所自见”。实际上,唯心所自见便是见到刹那心相。这亦相当于禅宗所说的第一念,落第二念便成寻伺,必落名言句义边。
说行,现证一切诸法自性即是如来法身本性,便能了知一切诸法实于“本性自性”中自解脱(道名言上亦可以说为“无生自解脱”),所以便由现证本性而“解脱于自信”。
笔者在《细说如来藏》第三篇<四重缘起庄严•白螺珠>中,依行而说此三句,今引录如下——
此中即谓于见地上,直指一切法依四重缘起而建立,是故可离缘起而证其无有,于法身即是无碍。
于修持时,依上来决定见,是即可依行人之证量而断定,落何缘起边际,于何缘起超越,如是而至于究竟。
于行持时,虽落于边际而生活,但却可依决定见以自信而离缘起之边际。
三者之中,以“解脱于自信”最为关键,倘只说为信心,此信心焉能令人解脱耶。须知此所谓“自信”,即自信决定见。盖于相碍缘起中,实已无离相碍相可证,抑且亦无从而证。此如吾人,能现证法身相否?能现证报身相否?即于化身相,实只能现证三度空间之化身相,能证N度空间者否?不能,凡所缘相皆永落于相碍,是故不能现证。
此际但持“自信”而作决定见,以信轮涅一切法皆任运圆成故,信法身自有法身之任运、信报身自有报身之任运、信一切时空皆有一切时空之任运,无不圆成。如是即无需一一现证,于法性中即能离相碍而现证决定见。
此即如前举月光圆相之喻,人实不必乘宇宙飞船依月而航行始恒时见其光圆,但由对决定之自信,即可知其恒时光圆之实相。
行者于行持时无可离碍,故说为“解脱于自信”,是即离碍而解脱。此义甚深,若不说四重缘起即难直指。
因为全文主旨是说四重缘起,所以便依重重超越缘起而说行,及至超越至究竟,固然可以说是离相碍而解脱,但实际上亦是依本觉而解脱,因为离一切相碍便即是离一切识境的名言句义。文中说及“以解脱于自信最为关键”,是即以现证最为关键。无上瑜伽密的行持,实依三十七菩提分而行,所以行者的现证,非于座上观修可得,实往往由行而得,因此那三十七行才称为“菩提分”(觉分)。
上来所引,分别依见、依修、依行而说三句,下来,笔者还想作一通说。
此三句,依次为见修行之指示。
一切法均为法身自性(本性)中之自显现,是故即可于本性中自解脱,余外既无生起之所依,亦无解脱之所依,如是知一切法本性无生自解脱,故说为“直指于自性”。是为见。
此见,便即是本觉之所觉,亦可以说为觉性的本来面目,此由离一切言说而觉。
由本觉现证本性,所依除此之外,更无其余,一切其余都是增上,亦都是边见。
于观修时,由念头刹那生灭,以现证一切显现本性自性,一切烦恼(贪嗔痴)及八万四千行相(如苦乐等),无非皆是法身之自显现,无生自解脱,于是心即住于无功用无分别,住于离言说自性境界,故说为“断定于自决”。是为修。
此修,决定一切心行相都是法身自显现,连同前所修习的乐、明、无念亦无非是如来法身,若落在乐、明、无念概念中,此法身即不能见,是故亦需舍离。
如是现证无舍离而舍离,于子母光明会的境界中,一切分别尽,即是断定的境界。
下座后保任法身本性解脱境界,复依三十七菩提分而行,依次由四念住而至八正道,由是次第所见皆明空赤露,心识相续即如水中作画,自生自灭,自显现自解脱,故说为“解脱于自信”。是为行。
此行,重点在于念念自解脱,所以说为有如水中作画,此即认识心中之如来法身力用,除此之外,更无心识所依处。
所谓“自信”,即由现证如来法身力用而起信。
由上来说《椎击三要》,实欲说明两点——
一、不能泛泛说证空,必须离言而证空,否则必落边见而证,因为一切言说必为边见。所以佛对于空才说为假施设,那便是怕学人落边而证。
二、若离言而证空,便不能只依智边而证,亦即不能只依如来法身而证。依如来法身本性而证则不落智边,因为这本性实在已是智境与识境双运。如来法身自性固然可说是本性,如来法身功德亦是本性,法身上随缘自显现的识境一切法,更无一不依本性为自性,因此,当说本性时,便即已说智境与识境双运的性,如是双运,既不落智边,亦不落识边,这才是由中道而证空性。
因此,无上瑜伽密乘所说“现空”、“明空”,而且是由“觉空”而证,所证的境界又说为“乐空”,这便即是显示智识双运,而非孤立证一空性。
(全文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