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唯识名相:倾听

(2022-05-11 19:51:56) 下一个

100倾听

我们常在心里与自己对话,也就是说本能承认你里面还有一个你。那是你的心识,或说是心意意识,或说是你与法身同在的那个觉。倾听即是听里面的那个你即你内在的声音。如何训练倾听?可分为听自与听他。听自,就是你只听内在心识的表达,心念说什么,你都不与他对话,不接话,只是听,寻那个内在的你;听他,就是别人在说话时,不落在所说的话题中,注意力放在他人所说事情的上方,寻那个与他人共在的觉。听自听他皆是自己心念的波动,心念起伏不停,超越心念波动的层面,不再参与心念对话,不在虚妄的遍计中,心念相续就会慢慢断开,不再连成片,再看念头的起伏就会清楚的知道在话语上方有个另外的你。超越语言,知念起于自心识,唯识变现。这样练习掌控心念,就开始触摸到意根中摄藏的心意意识,逐步把心识往高一层的识觉转依,觉知一切唯心自显现,知为一心识变,没有能听的你和所听的内容,也没有听的过程,法身一路向上。   

 

 

修学大乘佛法要有倾听的功夫。倾听内在的音声,等同于倾听一大藏教,明白心识运作的规律,就会明白佛说的大乘教法,大乘经论都在讲倾听内在的机理。

 

倾听的训练是最初级的禅修。观心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学会“倾听”,甭管心念在说什么,都不要理他,只需要听着他讲。行人一旦学会了倾听,就不再参与心念的对话,慢慢那个心念的相续就自然断开了,这你再看念头的起伏,就非常清楚了,原来心念起伏是一大片,很模糊看不清,学会倾听后再看就十分清楚了。

佛法观修跟心念的掌控有关,现实中我们的认知是虚妄分别,在虚妄分别境中对治心念的起伏很难。小乘对治修法实际暗含着大乘教法的开显,就是依心不相应法,把高一层的识觉开引出来,依一心佛觉同时具遍在,用倾听的方法就可以在下一层,把高一层的觉照引导出来。

 

倾听,就是《楞严经》圆通章里,观音菩萨讲说的反闻闻自性,从闻所闻尽到入流亡所,从觉所觉空,到寂灭现前,忽然超出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这样就把正确的觉知调整过来了,一心佛觉的观照就会显现,在倾听时内心会有一个空间出来,这就是七识八识存在的理由,是生命背境的觉显现,背境的觉自然能摄受境中的觉。因为醒位的你比你梦里的觉知更大,这样觉照就把观修次第弄清楚了,觉知与觉照确有其内在的联系。虽然这些道名言都是设施,设施的境像你暂时看不到,但施设的功用是可以显露出来的。开始倾听时,我们分不清楚在背景中讲话的,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你,你在不断涌现的心念中颠倒,能觉知的颠倒就是倾听已经开始步入正轨。这时的妄念与觉知是同时存在的。有觉知才有心念之间的对话,因你的觉才把心念的来去解读成对话,但对话的主次是经常变动的,有的时候你的倾听代表七识、有的时候你的辩说又代表六识。倾听时间久了,你就会不自觉的去抢话,心静下来你就会稀里糊涂的掉举,忘记了倾听。刚开始倾听,很容易抢话,觉知不知不觉中就会随着心念跑远,想不抢话,此时的你还做不到,除非入唯识见,才能引发佛力加持,佛觉与倾听是同时存在的,为什么爱抢话,把自己当成第一因了。

刚开始学佛会认为自己的觉察是自然升起的,但是觉察仅是六识的功用。依六识审而不恒的觉察,不可能得大自在,依生灭的觉知不可能证到不生不灭。佛法观修,无修佛道是不审而恒的状态,此时的行人已证无生,能做到觉知不随心念流转还灭,简单讲觉知得耐的住寂寞,能够学会倾听,不随境转。

倾听心念不是指我们的声闻,一心阿赖耶识有很多层面,倾听只是内观的一个方便。黄念祖老居士讲过“行人断见思惑,如断四十里流”。佛法倾听内观的范围,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到无色界的就不是根识来听了,需要启动意根里摄藏的心意意识。实际的倾听包含背景的心念,从有念到无念无住。无念就从根识转依到意的层面了,一心的功用上上摄受下下,藉此向上就可以融入一心。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菩萨的观修体验,依唯识教理从意根里开发出心意意识,用立体的视角来解读楞严教法,引入不同意识平台来解楞严菩萨观修佛法的机理,就很容易解开楞严经的密意。比方说阿难被梵天咒控制,佛让文殊菩萨持首楞严咒去解救阿难,学佛懂得不同识体层面的存在,就会弄懂二十五圆通菩萨的修行指向,楞严法会菩萨的观照,不是通过观心而得到寂静涅槃,而是通过观修把背景的觉照带出来,通过观修色声香味触法,最后得出一个道理:就是缘起法的存在皆为“非因缘非自然”。

 

有一种学会倾听的简易方法,就是我们可以换一种地方话,比如用四川话来思想,用另外一种你不熟悉的方言,就容易对自己的心念产生觉照,这个方法实际挺巧的。换一种方言去思考,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审的觉出来,相对来说我们就能够觉察到心念的流动。因为刚开始学参话头,参着参着,自己的觉察就顺着心念走了,经常会被心念带跑,所以用方言对话的方式。这让我们容易学会倾听,这个倾听是一种功夫。当年拉萨僧辩的摩诃衍,教藏人对境时不思不想,专注的倾听自己心念的对话,能使心量扩大,不去参与心念的流动,不去纠正,也不去赞叹,心念来时不去迎合,走时不相送,这个需要一定的功夫,刚开始是很难做到的。但是经过训练,稍加注意,要体验一念清净的境界是很容易的,用这种“倾听”的方法就可以做到。倾听训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像我们讲的挂上,挂上疑情与觉察以后,就像我们在禅堂里坐香,有时候这一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心念始终都是清清静静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