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唯识名相:一心

(2022-05-11 17:28:40) 下一个

1.一心

一心即菩提心,《华严经》中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重重华藏无尽法界一切显现的背景。一切显现都是心的行相,唯是一心,一切有情本自具足,众生与佛等无差别。依一心说【智界身不异 法报化一如(心)】。

从佛觉看,生命的显现都是一心的变现,佛觉是平等遍在的,这时一心又称【一心佛觉】,即【一心佛识】,或【一切一心识(十识)】,即《入楞伽经》所说【佛内自证智境】,因其“非事于有无”,故其变现称为法尔或者法尔变现,是没有对待和能所的,平等遍在,不增不减,又称【一心圆觉】。佛又在《大乘密严经》中说为一心阿赖耶识,说“佛菩萨皆是赖耶名”。

对众生来说,一心作为一切生命显现的大背景,因为是不显现所以又称为如来藏(cang),如来藏(zang)也叫如来藏(cang)。一心佛觉的变现,即一心如来藏的无量功德。

一心不可定义

亦不说一心是依因还是生因,因为在这些概念之上,一心实际是向上的一种安立。于禅宗,大我、无我、梵我、真如、如如、如来藏、本初佛、本性、法性、平等性、第一义、胜义谛、空性、般若、涅槃、般涅槃、正等觉、无上正等正觉、极无所住、无分别、究竟无分别、大手印、大圆满、离言说、不二、法身、光明藏,及基道果上的一切名言(名身、句身与文身),名相施体的言说教法,佛自证建立教法,统名为心,都是本心形相的法异名,都是心的影像。广说如《华严经·阿僧祇品》说有无量的视角和命名,乃至不可说不可说,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都是一心的变现,不可说即一心无法定义,实际唯是一心,故而平等、遍在、同时、无间。

是故一切言说都是认知本心的方便,其自身均无实意,所以大乘佛法都要加上一心,如一心佛觉、一心如来藏、一心阿赖耶识、一心八识、一心七识、一心六识、一心法界等,一旦加上一心,那一切众生与法都是无法定义的,《华严经》说:“于彼一一诸法中 所有决定不可说”。

 

 

2016年龙师讲一心摘录:

 

真正的佛法是来自于一心如来藏,大乘佛法是从入唯识见开始教授的

 

那么净识再向上,就是一心佛觉,说为佛的唯识

 

真正大乘佛法讲的是一心变现

佛法讲的神通是一心如来藏的神变

有了一心神变,佛在三转法轮才引出如来藏与如来藏功德的教授。开示立体不同识体平台的法界缘起。有了一心两重的智慧神变,八地所证的无生法忍才顺理成章。有了一心神变,才能建立能缘变所缘的唯识观修,在醒位看梦境自然无生,一心神变的一切本自具足如来藏的一切功德,不假修道,自然圆成

 

佛觉是站在法界缘起上,一心佛觉含摄轮回与涅槃

六道轮回与涅槃净土,都是一心佛觉的变现。在《大乘起信论》中讲到,一心变现二门,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不同的心境对应不同的识觉。

 

依一心佛觉,我们的觉知是遍在法界的,一旦你接受了平等遍在同时的大乘佛法,你的认知就不是依根识的个体了,简单讲,依佛觉的你至少有两个,一个在轮回人道,一个在涅槃净土,此时修学大乘佛法的你,已经由虚妄分别的认知转依到一心佛觉

 

我们现在的觉知,只是一心佛觉的一小部分。如果我们想恢复本俱的觉性,就要认真修学大乘经论,学会反思内观,学会能缘变所缘的两重唯识教理。

 

一心佛觉的大唯识中观

 

一心佛觉的大唯识中观,也就是如来藏的观修系统,这种系统讲的就是七地智慧神变的佛唯识。就是如来藏与如来藏功德双运,如来藏和如来藏功德实际就是讲唯识变现,这在大乘经典里都有描述,佛放光变现种种境界。我们认知的世界同样是一心佛觉的变现,我们的认知与心识的变现相应,佛在《大乘密严经》中讲到,“是知识分别,现境还自缘。”就是心识自变现出一个境,然后自识再进入这个境去体验。修学大乘佛法,懂得心识运作的机理,就可以人为的切断烦恼的相续,在心念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只要你不与其对话,通过观话头的训练,就可以做到心念不随境转,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心念相续的空隙,错开虚妄分别。

因为有不同识体意识平台的存在。你才有向上的空间,你观修佛法就可以从法的平台转依法性,实际楞严经里的这些菩萨的观修,有的在根身上,有的在根尘上,有在根识上,他们在十八界里观修,都有向上的汇报,就是在根尘识三段都可以向上解脱,根尘识都可以建立佛法修行,一旦你不执着根识的相依,就像看念头的起伏一样,心念就会自然息止,心静下来了,背景的觉照就会生起。


   这种背景觉照力生起的过程,也就是六识依一心向上把七识开导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心识完成向上转依的过程。心识转依的过程是瞬间发生的,也可说是渐进的,当你把低一级的认知功能关闭,高一级的觉知功能就会自然开启,这觉知的功能,有如梦醒后,梦中的觉知功能自然而然就转移到醒位的平台上了,由此得知一心的觉知是不会断灭的。

 

大势至菩萨在《首楞严经》中,讲到净土修学是“督摄六根,净念相续”,没有向上讲到八识——“一心净土”,因为实相念佛不是对机六识平台的众生,法讲高了就容易落空,普通人很难接上。七识的净土修学是理入,八识一心的净土是信入。各有方便,一心佛觉遍在,难信易行。

 

一心佛觉的变现不是个体能认知的现境,不同识体的觉知,从这一层上到另一层,不论那层都是境觉,每层都是不同佛觉示现的能量场,在物理上讲都是电子云,每一个层面都是光,把光的层面作为背景,我们认知的相就显现出来了,以我们的认知,如水有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实际水的三态都是水。依佛法讲就是不一不异。要是站在一心那边观看,用神变来演绎缘起,讲解生命的实相就非常清楚了。

 

天道的认知差就差在依因果来解释生命的真实,因果的解释是造梦者“有意于梦境”,实际从一心神变的角度,从佛内自证境的角度,即从做梦人来讲,是“非有作意于梦境”的。我们今天的讲课特别提出这块,用佛内自证智境来超越因果来讲说梦境——即造梦者“非是有无于梦境”,造梦者虽然说为第一因,仅是依我们的认知说一心佛觉为第一因,实际第一因是基于我们的建立,把一心说为法界存在的第一因,实际一心佛觉早已超越我法二执,不在因果的摄受范围内,因为佛觉的真实是“非是于有无”,佛在《入楞伽经》中讲的非常清楚。

 

依两重相依的大唯识中观,如佛从空中入楞伽城,可比喻为做梦的你神识空降进入梦境,你的梦境,心识入境如同神变,没有神通是进入不了的,梦境同样也是产生不出来的,因识本俱变现识境的能力,不同识体的梦境才能显现,没有一心佛觉的神变,法界缘起则无从显现。

 

佛法讲的深般若,不是在一个平面理解的自空,他空于本性自性空,这样讲听起来虽有不同层次的建立,但是还没有离开观察者的层面,实际还是在一层缘起中的作意,佛法修学不仅是使观察者的智慧增长,同时能使观察者转依向上。实际真正的一心佛觉是离于观察的,因为一心本身就是佛觉。观察者只是佛教依人的载体,而表现的一种形式。

 

修学大乘佛教,仅有根识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如理开导出心意意识,在六识平台的学习,只能了悟六识携带的信息,见不到七识境觉的变现,感知不到自身已经站在一心八识之一分的阿陀那识,变现的识体平台上。由于你一直在用根识分别外境,不知自己分别的只是识变的幻境。

当你接受了两重缘起的生命实相,慢慢的一重识境就不能正常相续了,你的觉知就可以与境错开,虚妄分别就会出现断挡,此时修行人就会见到异象,见到不同识体平台显现的相,这些都是在心识自解读过程中出现的

 

无论是法王还是魔王,只能证悟到一心时才能过二元对待这一关。菩萨修学佛法要在七地远行入唯识见,才能顺利体悟八地的无生,这时才能说彻底从自在天王那里毕业,这不是理是事。七地修学毕业后,才能悟入八地不动地,那时候的行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菩萨。八地无间道还分上下两部,要真实体悟如来藏的智慧功德,我们的佛法修学还要慢慢来。

 

通过佛法两重观修的训练,掌握智慧神变的游戏规则,在一心佛觉的观修境里,体验大生命如来藏的神变。无上瑜伽示现的一心神变,不同于识境的神通。识境的神通有如太阳显现的光晕,有的地方能看到,有的地方就看不到。而一心神变的示现,则是平等遍在的。

 

华藏世界中佛佛无尽。所化佛土世界亦无有尽。一心佛觉化现到我们这里,大家彼此之间,在虚妄分别下反而“儿童相见不相识”,谁都不认识谁了。佛觉落在到梦境这个层面,彼此之间错以各自为中心,不知身心世界都是一心的化土,也是一心的报土报身,在自心中影现的万物,连自己都不认识了,当然认识了心识的游戏就不好玩了。

 

心真如门的平台清净,让你的觉知很容易观照到习气变现的别别境。净识的恒而且审,使有情一旦往生,终不退转,直至成佛。即使你在净土暂入别境,风声水声周围都是念佛声,所谓声声唤醒自己,让你念念不离本尊。如此因净识变现的殊胜涅槃境,使六识的七识,很容易转成七识的六识,进而向上升起七识的八识而入一心。这是教下施设的次第观修道,即转法所相入法能相,进而转依法性所相,最终向上入真如即法性能相。

法界一心的实相

落入缘起中的我们都是错以根识为觉知的第一因。以我执建立的第一因就是增上慢。法界一心的实相是不增不减的,佛在《不增不减经》中已说,而落在识境中的法,显现的多是增减与来去,所以佛说,依四大建立的二乘对待法门,是为增上慢人说。增上慢不仅是指凡夫,就是菩萨也有两种粗重,理事两种障碍,在一心佛觉看来本身就是增上。除了佛之外,落在缘起中看显现一定是增上,所以落在缘起中的有情,都是增上慢。那缘起中的一切名言概念都是增上的施设,包括二乘行人对佛法的定义也是增上慢。所以佛在三转法轮,开示了法相唯识如来藏,指出法界是如如一心,在缘起中单独定位任何一点为中心都是增上,即使能定位这个点的是佛,也同样是增上慢。这就是不二法门的如来藏,不可思议的大乘佛教,已经超越了人类语言的评判能力。

 

大唯识中观就是古代的瑜伽行中观。我们用一心佛觉,建立的两重相依变现的唯识教法,对古瑜伽行进行了重新的阐释。依《入楞伽经》《解深密经》《大乘密严经》,恢复了古瑜伽行教法中,立体识体平台的建立,使你不仅有食身,还同时拥有天身,报身和与佛共有的法身。它们是一体不二的。

 

修学大乘佛教,只能一层一层剥离虚妄,还原生命的真实,妄消后生命实相才能显现出来,一心佛觉下,才能显现出法报化三身的同时存在,佛法修学不是去掉虚妄的你,一切就不在了,变成什么都没有的空亡。

大乘佛法讲到一切有情的觉知,都是一心如来藏的变现,六识的背景同时存在着一心八识。就算是六识没了,变现六识的七识还在,七识没了,八识一心同样还在,而且上上含摄下下的一切功用。

 

我们教给大家的大唯识中观,就是完整的瑜伽行中观,我们讲的两重相依变现理,就是禅宗讲的啐啄同时,本觉与始觉合一。都是在一心佛觉中圆成。

 

放下根识的同时,你就见证了更高一重的,七识的功用。通过七识的境智,你才能悟入八识一心。所以真正禅宗的修法是从七识这开始的。在教下是在七地远行地这块建立的,我们修学大乘,就要设法让六识由能缘变所缘,依一心佛觉把七识境智开导出来

 

大唯识已经告诉你如何次第观修心意意识,必须依大乘经论,依一心佛觉才能开导出生命的实相。即六识依一心开导出八识,七识的心意意识的不同识体平台,佛在《入楞伽经》中讲到,修学大乘佛法必须要入唯识见,你现在已经开始了大唯识教理的修学。

 

佛针对困在虚妄分别中的有情,没办法才施设出法相与唯识两种教化方便,唯识教理六识依一心开导出七识,人身依法身开导出天身。然后再进一步向上开导,融入一心佛觉。学佛仅从你的识见是开导不出佛身的。因为本俱的三身在个体六识的平台上,是存在而不显现,只有依大乘唯识的教法,才能开导出一心佛觉。依唯识教理,同样可以讲说净土修学的机理,六识对境七识的净土修学是理入,六识对境八识的净土修学必须信入,因为八识对境六识,中间缺七识这一块。缺这一块不能简单的用空性来替代。空性中观是补不上心识运作机理的。六识的空性针对的是分段生死,七识针对的是变异生死,在七识看来,六识的修证仅是虚妄分别。站在七识层面看七识的变现都是空性,但是到一心八识来说,七识变现本身就是虚妄分别,因为七识的变现非作意,只能说为因相。这大家能转过来吗。佛法讲到一心如来藏,就不是识境的思路了。在一心佛觉没有宗教的存在。什么叫宗教,超越识境的认知才叫宗教。一心八识对于这六识的认知就是宗教。如果没有一心八识的施设,六识就到头了。

 

佛法讲的大乘菩萨的出世,是安住在两重相依的生命实相中,大乘菩萨依止的是一心佛觉而非个体阿赖耶。

 

佛说《入楞伽经》,懂得一心神(识)变,生命的实相是从上层空降而来,一切显现都是从一心如来藏这变现的,一切显现都是一心,都可说是一心佛觉的自显现。一旦下降到世间我们就认不出了,只有依佛教把你的视角放大,你写的东西就会不一样了,就能感觉到佛法对你的维护,这种维护让人们能自然感觉到,佛法全在的视角一定是高于人类,不能说由人类站出来维护一下佛教,和谐禅宗与大圆满。我们对上层意识平台只能仰视,下层不可能摄受上层,在缘起中从来没有过这个视角,大家听明白了吧。要想深入生命的内在,必须得好好学习!

 

一但懂得一心神变的机理,生命自然融入法界缘起。这个时候就能懂得佛说: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所谓佛光普照,遍布法界。我们讲课没有起坐,同样能供养十方净土一切如来,礼敬诸佛就是对一切有情的供养,等于不起一坐可以遍供十方如来,因为法界的平台皆是一心无生的平台,懂得一心神变的法理就不用四处乱跑了,这大唯识中观的机理不是神通而是佛通,神通只能通在六道,那可就惨了,人通只能通在人间一域,那样更惨,你看修学佛法也挺有意思的。

 

学佛要试着把自己的觉知变换成一心佛觉,融入一心佛觉的境,佛觉的境不是释迦佛专有的境。一心佛觉不只是个体的觉受,学佛的正见一旦建立,你整体的状态就提上去了,一心佛觉是遍在的,不是到你这就断开了,让你现在谈佛境界是有难度的。所以学佛必须要转换能认知的你,为什么我们讲课特别要强调七识,要讲智境神变,要讲《华严经》中谈到的“佛以心光为眷属”。就是要避免你学佛,把自己固有的因果识见套上去,你的经验到七识境智的平台,仅凭四大的认知是过不去的,到七识神变这就没你了,个体的你是站不到能相上去的,你只是识变境中的所相。落在所相境中的你,本身就是光影。在一心佛觉上看,觉知与光是不二的。

 

大乘佛法的教义不在你认知的范围,学佛必须要站在佛觉这学,站在一心如来藏变现的境上来谈。我们在前边讲过,为什么要在佛觉前面加上一心,就是怕你把佛觉跟个体的释迦摩尼混淆,十方诸佛都是一心如来藏的变现,一心如来藏是佛觉的内自证境,下降到我们这个认知层面,才有了佛觉的称谓。我们谈佛觉就是谈一心如来藏,谈一心佛觉变现的境,这样谈就把你的认知带上去了,你就会写修学经论的作业了,写作业就是要把一心佛觉的境描述出来,这里没有你的经验,有的是依一心如来藏的佛法教授,作为你修学的参照物,有了修学经论的基础,你同样可以描述出一个如如的心境。

 

大唯识中观到最后讲到一切一心识,连八识都跟这佛法的真实没什么关系,只有讲到一心的时候,才真正讲到生命的实相。

最究竟的是一心佛觉,这一心佛觉可不是个体,也不是灵魂。我们讲佛法讲到生命有不同的中有阶段,这些都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语。

 

 

我们讲的大唯识见是非常高的,是从一心来看待生命的,不是从我们分别的视角来看待生命的。但是我们这种认知也是客观存在,所以说落在境中的生命体,觉知有一个成长的历程。这个成长的历程也是就我们这儿的认知来说,从一心那边儿说,只是似成长,因为在六识平台下所谓的成长,是跟时间有关系,跟空间有关系,跟念头的相续有关系,跟变异有关系。这种关系严格地讲只有其名而无其实,究竟来说一心佛觉不存在相续,也不存在变异。

 

我们通过大唯识的学习,把不同识体平台的标准建立起来,世出世间的觉知就不会出现混淆。我们现在把智识分开来讲,是从我们这里的认知来讲,如果从源头一心佛觉来讲,就是一切一心识,从我们这儿来讲是站在外境实有的见地来讲,从佛觉一切一心识看外境都是幻有,非实有就没必要分层了,站在一心上你就不能给缘起下定义了,因为落入境中的你本身就是幻有,你下定义和没下定义的结果一样。所以到一心显现的定义就不一样了。

 

唯识教理,不仅是一心八识;也是一心七识;一心六识;一心前五识,讲唯识不能离开这个一心,这就是信仰。有信仰才能走出认知的局限

挂上一心

禅宗的参话头,说要时时挂上一心,行人学佛就要永远得挂着佛觉,学佛你能挂念着佛,这事就好办了。学佛不挂着佛,只挂着你的得失,这佛事根本没法成,这点必须得记住

我们挂上一心来修,因为一心这个平台是不生不灭的。大家听懂了吗,学佛挂上一心以后,就可以在意根里开发出心意意识,认知七识,八识的存在。我们不知道在六识后面还有七识、八识的存在,学佛挂上一心,就可以按佛说的走下去。刚才你们的讨论,根本就没提佛的事,这样学佛不是瞎掰吗,有了佛唯识才有七识八识的存在;有了佛才有心意意识的开显;有了佛才有识境转依非识境的通道。

 

修行佛法你首先得相信佛,如果没有佛的引导,你我都是睁眼瞎,所以佛法修行,必须得挂在佛觉上,深入经藏,才能藉教悟宗。就可以永远站在一心八识,一心七识上,看一切都是一心识,如此你才能打开本俱的如来智慧德相。

佛法观修得从一心佛觉那来,得从如来藏功德那来,得究竟依止如来藏,就是不能从你这来。从我这来的就是魔术,就是邪术,这样的修道就是增上!

 

学佛要时刻挂念着一心,六识依一心,自然能把七识背景开导出来,你不用作意,法界就是一个梦,发现梦幻时你就已经被唤醒了,醒后就跟你在梦中的所有定位没任何关系了。我们这一生即使什么法也修不好,只要这个佛见不丢,自然一切现成。因为我们学佛的底子是禅宗,我们不是唯识宗的传人,但是我们通过禅宗这个见,照样可以把大唯识的机理讲清楚。不是见着一个大师、一个活佛,就盲目追随。有活佛就有死佛,佛法不是那么回事,要懂得一心才是佛!本始基才是佛!学佛不能走上别的岔道,依着一心佛觉才能开导出生命不同的层面。

 

最究竟的法,学佛越学越简单,甚至于你挂着一心都不用修,不用费心于能缘变所缘,你在一心上挂着,自然就带过去了,佛法是无作妙力。但是如果你要挂在世俗得失上,那操作起来就麻烦多了。

 

佛觉是两重的看,一重的我们是在二取当中看,有能取跟所取。那么佛觉两重的看,就不是能取跟所取,两重看世界一切都发生在自心显现的境中,佛对两重的觉照可以同时,知道梦里欺负你的也是你,梦里帮你的也是你,所以佛的看不是能取所取,我们换个词,叫能知所知。佛觉不是在二取状态下的觉知,是离二取的一心觉照。

 

在一心看不存在智跟识的区别,都是一心功德的显现。化身佛,报身佛的教法,都是一心的方便。一心对我们来说是不显现的,一心佛觉向下建立的法报化教法,才是有情觉知的方便。

 

在佛法一心是心真如门跟心生灭门,轮回与涅槃都是在一心中显现的影像,都是心的行相。在一心看自显的行相就不存在二取了,存在的是能知与所知。就是存在的是自证自觉知

 

大唯识讲做梦者、梦境和梦中的体验者是一个整体,我们称为一心佛觉,这个一心包含三个层面,做梦者、梦境和梦境中某甲的体验,我们统一归为一心,就是一个完整的一心佛觉。一心往下建立的两重变现,是就梦境和梦中的你来讲,再往下施设的一重缘起,是梦中的我们对梦境的觉受来讲的。

 

一心下的状态

佛法一心讲的是完整的生命状态,就是一心佛觉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我们还觉知不到,落在一心变现不同识体平台中的有情,仅依自己的根识见,只能见到一重缘起,实际上法界缘起有好几重,就像阿赖耶识施设的八识平台一样,识的认知基本上有八种状态,在前六种认知下,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观,通过七识八识认知的扩展,由法相深入到心的行相,心的行相就是一心佛觉的自显现,也是一心的变现,如大日与日光。

古代禅师只讲‘心心心’是佛。我们依个体看世界是心,这个心是心境相对待的,从整体心境合一的视角来看也叫心,这个心我们称为境觉,站在生命的背景上看也叫心,这几种看都是佛法讲的一心。

禅师讲的这三个心是一体的,不是谁比谁大谁比谁小,他们都是一心下的心光,佛觉下的生命是一个整体,但是依我们的言语,要把一心格式化了,施设成不同的觉知层面,这样讲起来大家反而比较好懂,如果仅说一个心字,包含的信息是模糊不可测的,普通人很难把禅师的话解释清楚。

上帝创造世界跟佛法谈一心,不在一个层面,七识上帝变现的小千世界,已经超越我们人类根识的认知,七识再往上就是一心八识,这才是大乘佛教安立的平台。

 

真实的你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状态,实际大家都生活在完整生命的一心里。但是由于你的需求与认知,跟你自己的变现境合在了一起,使你活在七识共境中的别境里,是你的觉知跟这个共境产生了隔阂,这种隔阂虽然不是实有的,是你的虚妄分别造成的,是觉落入自缘境的结果。真实的显现都是一心佛觉的自显,方便说为是八识阿赖耶,也是七识阿陀那的变现,这些我们是觉知不到的,依六识根识的我们,已经习惯于六识在境中的分别,与前五根识的观察。生活中的我们习惯是眼见为实,这个时候的你是以眼识为心王,替代了你的意识,有的时候我们讲这事是亲耳听到的,就是用耳识作为心王,以前五根识作为心王,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我们不知道支撑根识的,实际都是一心。八识如果没有一心佛觉的话,佛法修学就会趣向于个体

 

在一心的状态下是不存在个体,不存在整体的。能站在一心上学佛这事就好办了,但是当一心下降到八识阿赖耶,降到七识,再降到六识,有些点看似就有了问题,我们给大家讲过,如果把我们认知的世界,放在梦境里,当下的你就不是唯一,因为还有做梦的你在。

 

佛在大乘经中直接讲到佛以心光为眷属,讲到显现的一切都是一心的光明。有了大唯识不同识体平台的施设,我们才能明白,觉知的存在既是个体又是整体,既是个体的觉又是境觉,这就是一心佛觉的平等遍在,如同光影产生不同颜色的差别。落在局限里的有情,不知道识变现众生与法的真相,忘记了识具两重变现,忘记了境中显现的一切,都是识变,只把在境里的色身执为唯一的自己。

 

法相唯识都是在一心上圆成。我们学佛首先是作意开导出一心,开导跟作意之间的开合是一味的。佛法说不二,首先得有二才能不二。在一重缘起来讲对待是二,也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一体不二与禅宗讲的不二法门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二法门,在一个层面是很难理解的,所以说为不可思议法门。在一心之下讲不二,和在一重缘起讲不二有本质的不同。个体阿赖耶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一心阿赖耶就不同了。一心有时会以七识的面貌出现,有时会以六识的认知出现,实际八识都是源于一心。这样就有点讲华严的味道了。华严有一多无碍、事事无碍。

唯识讲的两重变现,都是来自一心!这个一心佛觉就是平等性,只是这个一心的等持不是在识境一个层面来完成的。平等性不是在六识层面讲的,讲平等性一定是在七识层面。

 

大唯识讲本性空,是在法性能相上讲一心变现。两重变现比一体双运更加直接,龙树菩萨的中观实为迈向法相唯识二重变现的前行。一体双运即通向两重深般若的金刚桥,是佛法观修的一个重要次第。

大唯识讲的一心两重变现,如从梦境来看,站在做梦者的角度,说识变众生与法,实际这变现的众生与法都是一心,中观施设的心性,仅是落入梦境的心识,施设的法性即梦境,等持心法性,即证一心平等性,这对于大唯识两重变现来说就是一个常识。

 

佛乘的觉知直接讲到一心,法相都是一心的显现,但是一心的显现到我们的认知这,已经隔着几重变现境了,这就造成我们认知的颠倒。我们现在使用的认知工具是前五识,在前五识的认知只是现象,因为根识是见不到实相的。在天界的认知就不仅是前五识了,天人通过七识的变现,可以现境还自缘。天人已经把摄藏在意根里边的心、意、意识开导出来,有了七识意的认知工具,就可以做到同时观察两重识变。我们讲过佛的唯识,就是一心,一心本身就是佛觉,这是法界缘起中最高的觉知,这种认知我们现在还没有升起,大家只能想象,我们就不去定义了,学佛不能用低级定义高级,就好像不能用牛顿力学来定义量子力学,这是一个道理。

从一心切入

我们这里的讲课,也是直接从佛觉这切入,从佛觉这切入,才能跟一心相应,不成功就下降一级,跟一心八识来相应;相应不了,就跟一心七识对应;最后才讲到一心六识。大唯识都是讲一心下的八识、七识、六识。没有这一心佛觉,八识阿赖耶就是声闻外道,有了一心就是大乘佛教。

你知道修学佛法有六识、七识、八识不同的识体平台,还有一心的六识、七识、八识的存在,我们的佛法修学可以把“六识的一心”转成“一心的六识”,就能得到圆满的教法,佛法瑜伽士是指懂得转依向上,不是仅指苦行。

 

神灵没有进入人身之前,人只有魂没有灵,科学家解释灵魂的存在,是量子力学的场能,当身体坏掉时灵就会回归天国。依一心佛觉讲,识依两重变现,神识会空降到识境的意生身里,通过根识来认知外在的世界。这就是个体阿赖耶人世轮转的经过,阿赖耶只有回归一心,才能觉知本俱的法报化三身,才能悟入阿赖耶与一心佛觉的不一不异。

净土法门的特点,是三根普被,万圣齐收。在一心两重的觉照下,显现密严佛土的实相,就是常寂光土。一心佛觉的看就是秘密庄严,我们结合梦境的经验都能体验到,不过我们的体验不是同时。你学佛有了看你的看,你的觉知,就能这梦幻的时空错开。依佛觉开导出心意意识,就会看到第一重的看,只是意识营造的时空,第二重是意变现的时空,第三重是个体阿赖耶的心,大乘佛法的观修,必须入唯识见,能缘变所缘的你,觉知一定会与识境错开,学佛只要挂在一心上,自然就能无住而生心。

 

从我们这里看是缘起,从佛觉看生命的显现都是一心的变现,佛觉是平等遍在的,“是知识分别,现境还自缘。”佛觉的变现境里显现的都是觉,不过觉知的程度不一样,包含有情的觉,还有无情的觉,无论植物、矿物,在识境中都是有温度的,都是境觉的一分,从整体的角度说,无所谓大小,都是一心佛觉在不同层面的显现。这个显现的背景都是一心,我们依于一心的背景看,一切都是心的行相。佛法虽然超越世间逻辑的认知,往往也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可寻,大唯识教理基本上可以讲到这里。

整体的生命严格来说不是我们能定义的,实际所有的生命都是在源头一心投射出的光影,涅槃界跟轮回界,都是一心变现下的识境。如果把一心施设为十识的话,涅槃界是九识阿摩罗识,轮回界是八识阿赖耶识,而我们的所缘境是七识阿陀那识,能认识到阿陀那七识的所缘境,你的认识还要向上,认知诸识聚皆在一心。

阿赖耶只有融入一心,才能生起同体大悲,这种同体大悲就是一心七识,就是造境的现识,六识就是分别事识。只有一心阿赖耶识,才能升起两重的觉照,才能讲到佛法的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佛在大乘经中不仅讲到贤劫七佛都是释迦,同时讲到大自在天,梵天亦同是释迦佛的化身,一心八识生起的一切,都是心一境性。只要你肯修学大乘,生命的实相就会显现。

 

佛法修学有如梦境,落入梦境的你,不知道还有做梦的你存在,不知道梦境包括做梦的你、梦境、和梦中的你,因为三者同时,一心佛觉就是三者同时觉照。

 

佛法修学要做到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新学进的快退的也快。只有发长远心,佛法修学才能达成。你真的能认识到时空是幻,这学佛就不会改了,挂在化身上学佛,看一切都是境界,挂在法身上学佛,一切都是一心。大乘佛法讲法报化三身,其中法报化三身又同时各具法报化,学佛挂在一心上,就是挂在法报化三身上。你现在见到的释迦佛,只是梦中的释迦,见到的文殊菩萨,也是识境中的文殊。学佛放在整体法身上讲,放在报身境界上讲,放在化身觉知上讲,还是放在世间功用上讲,实际都是一心功德的自显现。

 

大唯识是在如来藏上,讲一心阿赖耶识,讲阿赖耶识就是讲如来藏,因为阿赖耶识的背境就是如来藏,就是一心佛觉。在一心佛觉下谈阿赖耶识,就是讲一心的八识、一心的七识、一心的六识。

 

佛觉空降到不同的识体平台后,自然要适应此平台的相碍,进入到六识平台,就依个体的觉知而显现,在七识平台就是境觉,凡落显现都有相碍,相碍是依不同的识体平台而说,依一心则说为无碍。一心佛觉还有法报化与智界身的施设,这在一心下都是整体不可分隔的,但落在我们的认知里,就变成了一重缘起的觉知,有如唯识今学引入因明量学,只在识变自缘境里,讨论唯识的自证分,在一重缘起里建立四分说。

 

六识藉一心就能开导出七识。原来我们认为是七识开导六识。为此我还特别讲到,龙树菩萨的中观教法,是依子而有父,因为一心不是我们认知的状态,六识七识都是一心的功用,七识末那识可上可下,是唯识今学的讲法,大唯识讲七识用阿陀那识,因末那识是阿陀那的一分,这两个都可以用。

 

实际操作起来,必须藉一心从下往上开导。我们的认知都是落在所相里的,学佛要从能相上开导出七识的觉照也是可以的。学佛就是这样,只要你挂在一心上,至少能生起客居色尘的觉受。像禅宗道场云居山真如禅寺,天王殿外的楹联: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得满湖明月满云山;客堂门口写到:客尘易伏家贼难防各自谨守,堂前扫净宾主相见送去来迎。按禅宗来说,我们客居在色尘人世间,要时时注意脚下。

 

佛法的背景是一心,现代人的背景是个体阿赖耶,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生起回归本源的愿望。有强烈的出离心,才能出离无明的魔幻,而趋向整体生命的真实。有这种出离心,你才有机会修学大乘。

 

修学法相唯识,不要迷在识的变现境里,因为识变是没有穷尽的,佛魔的世界同样是没有穷尽的,这也是天人很难解脱幻化的原因。我们不要被多姿多彩的外境所迷,不要迷在藏识的变现境里,因为藏识后边还有一心佛觉。六识的觉知后面是一心六识,学佛真的能放下身心,不要向外寻找,才能把本自具足的一心开导出来。

 

站在一心的背景上,看释迦佛入兜率天,佛入兜率天之前并不是天人,是一心的光明空降到兜率天,显现出天人的光明报身,光明进入娑婆世界,化身为释迦王子说为一心的六识。一心下的阿赖耶识,本质就是心光明。

修学大乘净土宗,同样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藏传佛教的大圆满最后也是讲一心。莲师显现密咒乘后,还是要向上融入一心!因为所有的显现,都是在如来藏功德上建立,都是在所相层面的建立,包括须弥山的山神,恒河的水神,印度梵王,是小千世界的主,大自在天是中千世界的主,佛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主,这些都是一心的影像!

 

只有真正遍在的佛法才是无修,我们为什么在色身上不强调修?因为根识与一心是不同的平台,六识平台没有平等怎么谈遍在?不同平台业的显现不一样,有漏种子与无漏种子的状态不一样,实际遍在的都是一心的行相,识变的都是心光明。个体的你是在心光明中显现,能看清这一点你的修也就完成了。你的佛法修学就是看清的过程!就是抉择通过观修达到决定的过程,接下来你的决定就是你向上的抉择。修学禅宗是以无所得为入门方便,因为成佛的法身一直都在!一心佛觉一直就在这儿!明白这个法理,才能懂得佛法不增不减的道理。

 

2107年龙师讲课摘录一心相关内容

 

一心与大唯识观修

 

大中观讲诸法是本性自性空,是从本始基的影像来说显现。大唯识是在七识平台,看六识认知的外境,都是七识的变现,这能转过来吗?那七识的认知实际是八识,八识向上就到一心了。所以诸法的自性都是一心。法相唯识讲的就是法相都是唯识变现。变现境中的众生与法,其自性自然是空,落在变现境中,则不能说诸法是空,也不能说诸法是有。按谈老的说法空不是‘0’,因为‘0’是一个定位,它本身并不代表什么,如01或10。这么一讲,我们就应该懂得什么是本性自性空。从大乘佛法来说,在一心上看诸法都是空性无相。诸法空性无相,就是六识的性是七识,七识的性是八识,八识的性是一心,诸法的自性都是一心如来藏。所以禅宗只讲一心,由于识变使我们的认知,与真实之间隔着一层识境,佛法修学难就难在这儿。严格来说现在的你我,是显现而不存在的。显现而不存在的你,怎么能谈生死?

 我们认知的显现有如眼前的空花,佛说是虚妄分别。识变的境影你不能说他有来有去,因为影像本身就是幻生,也不能说影像有生有灭,虽然他显现出有生灭的相,却没有生灭的实质。学佛懂得佛法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密乘的观修仪轨并不复杂,但是要想本尊现前,不是件简单的事,密乘观修还有内光明的升起,包括脉气明点与等持观修境,目的都是向上融入一心,这一心要是成立的话,那诸位就都是一心的法相,法相的自性就是空性。学佛有‘空,无相,无愿三法门’,你本身就是一心佛觉的愿力成就,空,无相法门的观修也是一样,佛法观修都不在一个层面,觉必须与境错开,错开才能产生觉照,所以学佛必须得有信仰。

大唯识讲安立在一心上,有如大日跟日光是不可分开的,佛在《解深密经》里讲到,如是心生如是境生,安立在一心上与安立在境像上,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要是能安立在本性上,那诸法自性就是空性,诸法升起时自然解脱。

 

大唯识的一心佛觉含摄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与个体的心意意识,这里细分有不同识体平台的内容。大唯识建立的立体佛法观修体系,含摄佛菩萨凡夫不同层面的唯识,与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的宗部流派不同,大唯识修学的体系,承传于达摩祖师建立的古楞伽宗,有自宗完整的道次第,具备瑜伽行中观,即大唯识中观的见修宗义学体系,同样是禅宗的教外别传。佛在《入楞伽经》中讲到,修学大乘一定要入唯识见,近代宁玛派顿珠法王讲到,《入楞伽经》讲佛菩萨与凡夫的唯识,要修学佛唯识,先要懂得菩萨的唯识,唯识观修讲到这里已经很深。

唯识观修有唯识无境,一切唯心造,唯心所自现三个层面。唯识无境是在人间六识的平台,一切唯心造讲到了第一念,是天道第七识的平台,唯心所自现是讲一心八识如来藏。

 

佛法修学到一佛乘就只有一心变现的八识七识与前六识,佛乘是一心八识,菩萨天人乘是七识平台,凡夫是六识平台,佛在《大乘密严经》讲到,佛菩萨皆是赖耶名,修学法相唯识,可以把完整的大乘佛法串联起来。

 

如果能藉经教把心安住在本性一心上,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原来要求大家,二六时中都要挂在一心上,这心就不会在随境转,日久功深就能做到境随心转,不会在诸法的自性上分别。对于凡夫来讲明分都是根识的增上,因为明分是与生俱来的。对于我们明分也叫虚妄分别,因为我们往往执这能“明”的为“我”,天人执着于能“现”的为“我”,实际这些能执的我都是虚妄颠倒。真正的觉分是一心佛觉的自显现。

 

佛法教法细分法报化身彼此又各具法报化,大唯识从法身教法来重新定位如来藏藏识与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定位是凡夫的唯识,其中种子的施设是依凡夫的认知,如来藏藏识就涉及到了菩萨的唯识。阿陀那识是维系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显现的一心功用,大唯识也是佛唯识是一心佛觉,含摄菩萨与凡夫的唯识。大唯识讲阿陀那识是在建立不同识体平台上讲的。阿陀那识可以称为一心阿陀那识,也可以称为一心,与一心佛觉不一不异。为了区分显现的不同背景,我们有必要依华严四重缘起,建立大唯识名相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一旦做好了,那整个大唯识的观修机理就完整的建立起来了。

 

一心与觉分、现分、明分

 

大唯识教法已经超越了根识的明分,讲到了现分的识体平台,现在已经由现分向上,讲到一心的觉分。一心的觉分与明分的分别不同。一心的自显自觉含摄境觉的现分,与境相的明分。我们的认知是落在名相的分别上,落在境相的自性上。我们都是站在个体的视角去分别世间。在对境的视角讲转识成智是唯识宗的教法,能悟入梦境识变才能懂得,什么是现境而自缘,法相唯识讲的是两重识变,我们不讲大家很难悟出大唯识的教理,很难改变自己单一的世界观。世界观的改变跟对境的认知是两回事。因为落在缘起中的你,觉知跟幻境是同步的。

佛在《入楞伽经》里讲到诸识藏、诸识聚、诸识显,识不是个体,诸识聚是一个境界。明分见到的只是识的表象,根识所见只是识的增上。依大唯识看西方净土,就会明白弥陀大愿出自一心。往生净土的行人个个都是三十二相,超越根识的分别,都是无量光,无量寿一心的自现,到时美味饮食的自现,不起于座供养十方如来,都是现识的功用。不起于坐十方诸佛应念自现。心意的圆融远超根识方所的局限,同样现识的自现远超对境的分别事识。

现识与分别事识都是一心的功用。依一心佛觉,这个识变的基是不存在的,一心自显现实际是方便说。禅宗讲说真实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宗说法有法身向上事,这点要弄清楚,学佛入门的确不易。甭说我们人类学佛难,天人学佛更难。佛讲大乘经时,诸大小天王,大小世界的王主,众鬼王阿修罗王与会者不计其数。他们都是来修供养的。佛说法是平等遍在的,有情限于各自的相碍,只能随类而解。

一心八识就是觉分。一心佛觉包含两重觉照。严格的讲这一心的觉是自觉,不是对境的觉,一心佛觉是本觉。对境的觉属于分别事识,我们的觉只是在分别事实上,是明分上的觉。

佛在【入楞伽经】讲的分别事识和现识的互动。我们现在的看只是对境的分别事实,还不会依现识的境觉。你能转依现识的自觉,就能跟本觉相和,而分别事实只能与个体阿赖耶相和。阿赖耶只是个体的觉,也是对境的分别,与离对待的现识不同。就跟莲师修法三部曲,吉祥狮子最后讲到,一心法尔不需要对境的观察者。这一心本身就是佛觉,不需要对境的见证。就像禅堂对联写的‘春来草自青’,强调的是离开依他的自青。大乘佛法的教理修学不扎实,你的佛法见地就会出问题。

完整的生命视角,是一心、现识与分别事实的同时觉照,就像法报化一如。报身就是报土,就是外境,外境在密乘就相当于法性,我们的认知相当于心性,二者的背景就是法身一心。不管怎么讲,修学大乘必须进入化身的境界,从化身引入到化境,已经是很不错了,佛法观修要挂在一心上,只有法身的教法是离作意的,色身到化身转依的关键如法作意。

 

 

 

 

一心与不同识体平台

 

八识是一心,七识六识也是一心。一心阿赖耶识拥有不同的识体平台,一心现出法界缘起,九识阿摩罗识对应真如缘起。第八阿赖耶识对应赖耶缘起,我们的认知对应的是业感缘起,不同的缘起都是心的行相。缘起的背景不同,变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大乘佛法的教理是很深的。一心藏识的变现境,是一层一层展现的。

一心的六识看世界更加不同。一心的六识等于是觉醒后看梦境,禅宗所谓日用家常都是一心。在你的梦境中肯定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一心的六识等于说现在就是梦境,那梦境里出现的一切就都是你,这样看显现肯定不同。就整个法界来讲佛说一切显现,都是藏识境界。

我们现在的觉知,简单讲还是依根识,佛的觉知跟法界一心是相同的。对我们说为是一心八识、一心七识、一心六识。

修学大乘佛法,必须入唯识见能缘变所缘,才能顺利进入一心的平台,这在大唯识来讲也是常识。常识不用作意,自然无减无增。站在一心上自然不会受心意意识的干扰,站在意根中摄藏的心意识上,自然不受根识的局限。

什么是七识?整个的外境就是七识。梦境里的你不知道什么是七识,不知道梦境是七识境界。那做梦的实际是一心藏识。梦境中你是找不到七识第一因的。你活在七识境里,学佛必须得相信,七识和八识的存在才能向上。

在识变的视角下,我们这个世界显现的都是圣迹,都是如来藏藏识的变现!都是一心的变现境!

法相唯识的教理是上上含摄下下,也可以说为上上接引下下。我们讲一心八识,一心七识就是讲上上接引下下,这是讲唯识教理。讲到事就要讲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极乐的行人都是带业往生,但是都不会退转,佛说”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此法而得度脱”。

净土宗讲带业往生,是依一心带着无明往生佛觉。无明就跟熟睡、闷绝的状态是一样的,佛说落在变现境中的我们,都是颠倒众生。众生落在无明、闷绝时能怎么办?第八识、第七识自会开导其醒来!大唯识提出唯识变现的理念,上上不仅含摄下下,上上还可以接引开导下下。用开导大家感受不深,用接引感受就会更强烈一些。大乘佛法都有其内在的唯识机理。为什么闷绝的心识能够重新醒来?因为有八识、七识的存在,自然能把六识根识叫醒。

 

按大唯识的教法叫上上含摄下下。这一心八识下的六七八识,各自特点都不同,大唯识把它们施设成不同的识体平台。在六识的平台上,我们认知的显现都是实实在在的。一旦我们把现实放在梦里观察,因为梦境里的我们,同样具备六识的觉知,梦里的生活也有饮食男女,跟白天的生活是一样的。都是意识变现出来的。如果从七识意看六识,根识的平台只是意的变现果,即在高一级识体平台向下看,下一层的显现都是虚幻不实的。但如果你站在一层平台看缘起,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不虚。

一心含摄诸识藏、诸识聚、诸识显,从另一个角度说,一心还可以接引、开导诸识,这一心的接引开导一定是从上往下的,佛在多部大乘经典里讲到,一心佛觉变现的每个世界里都有佛在菩提树下开悟说法,这些都是诸佛的内自证境,依佛觉可以把这一层的识觉,带到更高一层的平台上,这就是往生极乐净土,得不退转的唯识机理,净土是凡圣转换的殊胜平台,六识的七识可以转成七识的六识,可以从境相的认知转成境智,由一心佛觉来开导境智,由净识开导染识,这一步步的次第开导,都是很严谨的

天人的行为只是就我们的理解来讲,我们的认知是依根识,天人是心意意识,觉受肯定不一样。我们讲的心,不同于佛法讲的一心,阿赖耶识也叫心,如来藏藏识也叫心,一心阿赖耶识也叫心,佛法讲的心要更微细。

根识所有的认知都是颠倒,我们认为六识不起现行,生命就结束了,实际不是!因为六识不过是七识的投影,七识是一心八识的投影。在梦境里面的有情,会因梦醒生命就结束了,当然不是!生命的实相不是以六识的现行来定义的。因为在六识之上,还有七识八识的存在。依大唯识讲法,生命不存在死亡,识觉的流转,是醒在不同的境里。大唯识在个体阿赖耶识前加上一心,一心阿赖耶识就跟阿赖耶识不同了。因为一心阿赖耶识实际是一心如来藏藏识。

大唯识的机理是上上含摄下下,一心八识七识六识之间都是相通的,佛在菩提树下开悟后,就赞叹到“一切有情皆具如来智慧徳相”,按大唯识的讲法,就是人人都有八识如来藏。只因执着某甲,按唯识翻译就是只因执着根识的认知,而不能见到生命的实相。

依大唯识建立的佛法观修次第,个体的修学变成了境相,由境相的觉知转依境觉,再向上进入一心佛觉,生命从生的六识平台,进入无生的七识平台, 在向上进入一心八识的法性平台。个体到境相到境觉是依变现理入唯识见的过程,也是世界观在不同识体平台的转变。换句话说学佛是由个体小我,到上帝大我再到佛觉无我的转变过程,由个体的我执向上,融入到一心佛觉才是真正的大圆满。

 

一心,法能相,法性能相三者关系

 

佛法讲到法性,就已经离开能所了,法性能相是真如,法性所相是三界涅槃,大乘佛法讲的法性能相,法性所相实际就是一心佛觉。法性能相和法性所相的建立是平等的,因为法性的平等,只是方便说为能所,实际就是一心。禅宗教法的安立是在一心,宁玛派的安立是本始空性。佛在《入楞伽经》中讲到:空性就是唯识性。

一心与话头、念佛

禅宗寺院到处张贴的是“念佛是谁”和“照顾话头”,这些皆依变现理而说。问念佛是谁?如果念佛的是我,那这句话不是白问了么!念佛是谁?因念佛的你不是真正的你,这与佛在《楞严经》中说阿难不是阿难同出一辙。所以这句话含摄了如来藏的一切教法。照顾话头!不是照顾你的觉知,是照顾能变的一心佛觉!一心才是话头。你看禅宗这两句话,把三藏十二部经论全部提携了起来,说禅宗是大密宗是实至名归。禅宗道场讲的念佛是谁!照顾话头!这两句你要是真懂了,那你就找到了生命背景。照顾话头就是照顾生命的背景。念佛就是念如来藏。

 

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通过大唯识两重识变的机理,就会明白一切显现都是藏识境界,六识七识八识都在一心佛觉中圆成。禅宗的见性,见的就是法界一心识。密宗讲说的大圆满与禅宗的一心,都是法尔自然智!这个非常重要,一般的佛法教授很难触及到这一点。禅宗在“念佛是谁”,下边还有一句,“照顾话头”。佛法行人照顾好“谁”这个疑情,法缘一到,自然水落石出,就能解脱得大自在。

禅宗讲法界一心,并不碍于三界的升起,涅槃佛国的显现。这些都是一心如来藏功德,显现的都是一心识变的影像,在一心佛觉上看都是平等无间的。

如果我们做意把自己放在梦里,把觉知挂在做梦的我们上,按大唯识教理来讲,就是六识挂在七识上。挂在念头升起的地方。禅宗参话头是离所相的境界,行人挂在一心上,就可以与佛觉同时觉照两重缘起,能如此成佛这事就解决了。(返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