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 疾病,尤其是癌症,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恐惧与敬畏常常伴随其来临。但换一个角度,它也许是上帝给我们的信号:身体对心灵的反抗与提醒。
临床观察与困惑
-- 许多癌症患者往往是“特别好的人”:工作上精益求精,对人温和有礼,克制情绪。
-- 长期承担责任,却很少表达愤怒或不满。
-- 这让我困惑:为什么这样的人反而容易罹患癌症?
从“Type C人格”说起
-- “Type C人格”概念源于20世纪80–90年代,在“Type A人格”(竞争、敌意、心脏病风险)之后提出。
-- 它被称为“癌症易感人格”:顺从、压抑负面情绪(尤其是愤怒)、过度迎合、倾向于无望/抑郁。
-- 尽管这一概念没有成为心理学中的主流诊断,但它提示:性格模式、情绪应对与癌症风险之间可能存在联系。
生活方式医学与心理社会肿瘤学
-- 癌症治疗不仅是规范化的手术、放化疗、靶向和免疫,还需要预防、筛查与生活方式改善。
-- 生活方式改善包括饮食、运动、睡眠、压力管理、戒烟/限酒。
-- 其中,认知与人际关系的改善同样重要:学会与人相处、与自己相处,减少内耗,释放情绪。这本质上是cancer survivorship的一部分。
心理社会肿瘤学(Psychosocial Oncology)
-- 国际上已有专门学科“心理社会肿瘤学”,研究心理、社会、人际、性格等因素如何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与康复。
-- 临床应用包括心理干预(CBT、正念、团体支持)对患者生活质量、依从性和甚至生存率的影响。
-- 学术趋势是研究具体的可测量特质(情绪压抑、反刍、完美主义、社会支持缺乏),而不是模糊的“Type C人格”。
我的研究愿景
-- 做一项meta-analysis,系统评估性格与癌症诊断之间的关系。
-- 总结现有证据:性格特质(如情绪压抑、反刍、无望感)是否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
-- 梳理方法学:回顾性 vs 前瞻性研究,量表工具,混杂因素控制(吸烟、饮酒、BMI、抑郁)。
-- 提出未来方向:如何将心理与社会干预纳入癌症防控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