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铁轨,遇见欧洲 (28)
从藉藉无名到举世闻名,只因有个好弟媳
坐火车从德国柏林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比较远,需要6小时20分钟。车厢里人不多,我们三人坐在一个包厢里。外面雾蒙蒙,本来车里有暖气,后来不知怎么就没了,越坐越冷。
下了车,雨时有时无,阴天让人有些兴致不高,到了酒店。房间里竟然也冷,一看室内温暖 18度,调了半天也没升温,找服务员问,说最高只能设到24度,我们设到25度,所以不升温。问题是室内只有18度,鸡同鸭讲,干脆出门找食吃。
才下午5点,太阳早已落山,外面已经漆黑。听说阿姆斯特丹市区比较乱,我们因为有欧铁通票,就干脆住在机场附近,坐火车可以直达市区,很方便。
一出阿姆斯特丹的中央火车站就能闻到一股像是草叶被烧的焦糊味,时有时无,说不上难闻,却绝对谈不上好闻。俺傻乎乎地东张西望,一个劲地嘀咕这是什么奇怪的味道。龙儿憋着不说,最后还是没忍住:“老妈,这是大麻味”。艾玛,他怎么知道的?俺顿时被“麻”了一下。

(次日白天照的阿姆斯特丹中央火站,右侧塔楼为钟楼,左侧塔楼的“针”是风向标)
以前看过新闻,知道这里满街的coffeeshop并不是咖啡馆,而是大麻店。1976年荷兰修订了《鸦片法》(Opium Act),正式在法律上区分“硬毒品”(hard drugs,如海洛因、可卡因、冰毒等)和“软毒品”(soft drugs,如大麻、哈希什),成年人少量消遣性使用大麻不算犯罪。
欧游之前正好读了博友辉蘑菇的阿姆斯特丹游记,了解到:“阿姆斯特丹从1973年开始允许特定的注册咖啡店(Coffeeshop)合法销售小量的大麻和大麻制品。每人每天可以在这些店铺购买最多5克的大麻。咖啡店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如店不能开在学校附近,禁止向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出售,不得销售规定品种以外的毒品,不得进行大规模广告宣传。”
蘑菇还友情提醒了:“去阿姆斯特丹不太适合全家游,最好不要带孩子一起游,尴尬;最好的就是夫妻或和好朋友一起,有个能哈哈一乐的伴。”
我们这次正好全家出游,果然尴尬了。大麻店只能在外面张望下,也不可能去著名的红灯区(水星兄曾写过红灯区的趣事)大开眼界,至于蘑菇提到的性博物馆自然更是无缘窥探了。

进入市区,灯光闪烁,熠熠生辉,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映入眼帘的是交错纵横的水道和两岸成排的窄长立面房屋,红褐色相间,高挑狭窄,像一排排挺立的书本,整齐地矗立在水边。

溜达到位于市中心的水坝广场(Dam Square),圣诞气氛浓郁,人声鼎沸,正好有露天演唱会,观众跟着节拍在台下欢舞,阴霾的情绪被治愈,心情也跟着欢脱起来。
广场中央高耸着“国家纪念碑”,纪念二战中牺牲的人们。对面是灰色古典立面的荷兰皇宫,沉稳大气,看到圆顶钟楼正在修缮,网上介绍说共有13659棵树桩支撑着这座建筑,是建筑史上的八大奇迹之一。17世纪这里是市政厅,如今作为国家典礼场所,承担外事接待、勋章颁发等任务。本以为这里肯定是荷兰王室的府邸,结果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尽管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首都,但荷兰的政治中心却在海牙,中央政府、议会与外国使馆皆坐落于海牙,荷兰王室也居住在海牙,还有大名鼎鼎的海牙国际法庭。

多说两句这座广场。水坝广场可以说是阿姆斯特丹的心脏,也是这座城市“围海造田”成就的象征。它不是人为设计的广场,而是从一条护城水坝自然演化而来。“Dam”在荷兰语和英语中都是“水坝”的意思,“Amsterdam”这个城市名,正是由“Amstel + Dam”组合而成,意为:“阿姆斯特尔河上的水坝”。
穿越回13世纪末,阿姆斯特丹还只是阿姆斯特尔河(Amstel)边上的一个小渔村。为防止河水泛滥,人们在河上筑起了一道“水坝”,恰好位于如今的广场位置。随着时间推移,水坝附近的河道被填平,周围渐渐发展出市场、仓库和商铺,最终演变为这座城市的中心广场。
晚餐品尝了阿姆斯特丹的招牌菜 -- 烤猪肋排,外焦里嫩,肉质软烂脱骨,酱汁浓郁美味。猪排分量很足,反正没吃完。

在阿姆斯特丹住三晚,第二天主打阿姆斯特丹市区,第三天去周边小镇。
可惜的是这三天没见过晴天,据说阿姆斯特丹一年有200多天都是阴天。运河两岸的彩色排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会显得很惊艳,借来蘑菇的照片,有图有真相,谢谢蘑菇亲!

(阿姆斯特丹晴天美照,by 文学城博主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这些房屋大多建于十七世纪荷兰的黄金时代,当时城市税收是按照房屋临街宽度计算的,于是建筑师们便在有限的宽度中向上发展,让楼层拔高,形成如今这类高挑狭窄的建筑风貌。

船只、桥梁和运河几乎织成一张网,把城市牢牢托在水面上。站在运河边,风轻轻拂过,河水倒映着红砖的立面和错落的窗户,独特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唯一可惜的就是运河边有不少垃圾。
阿姆斯特丹有“博物馆之都”的美誉,据统计,在市中心方圆五公里的范围内,散布着不下二十余座博物馆,其密度之高,几乎让每一次街角转身,都可能是一场与文化地标的不期而遇。从举世闻名的国立博物馆、梵高博物馆,到隐匿于运河畔民居中的安妮之家、船屋博物馆,这座城市将深厚的艺术底蕴,完美编织进了日常生活的街景之中。
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和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 Museum)是两家重量级的博物馆,但我们只有一个白天,同时跑两家太累,掂量了一下梵高与伦勃朗(《夜巡》)和维米尔(《挤牛奶的女仆》)在内心的分量,龙儿和我都投梵高,画盲队友无所谓,但鼎鼎大名的梵高他还是知道的,伦勃朗和维米尔在他心目中都是路人甲。:)
听了蘑菇的话,提前订了梵高博物馆的参观票。荷兰有一种博物馆卡,75欧(2024年价格)可以一年无限次免费进入荷兰500多家博物馆。要知道仅参观梵高一家博物馆的票价就是24欧 。写到这里,又要羡慕蘑菇、弄弄和音来姐这些生活在欧洲的博友们。
从中央火车站一路步行到梵高博物馆,大约30分钟。

梵高博物馆的参观之旅,从大厅墙面上的投影开始。一幅幅经典画作以及不同时期的自画像,以光影的形式缓缓流转。

从荷兰初期(1880-1885)描绘农民生活、色调粗犷厚重的 《吃土豆的人》,到巴黎阶段(1886-1888)色彩渐亮、笔触轻快的《戴灰毡帽的自画像 》;从阿尔勒时期(1888-1889)绚烂夺目、热情奔放的 《向日葵》和渴望稳定平静生活的《在阿尔的卧室》,到圣雷米时期(1889-1690)充满静谧之美、庆祝新生命诞生的《盛开的杏花》 ;最后的悲壮终章,是奥维尔时期(1890)象征生命与死亡交织的 《麦田群鸦》 和扭曲狂野、奋力挣扎的《树根》。(相关画作见下面的拼图)


梵高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梵高作品最多的博物馆:200幅油画、500多张素描和820封信件。馆内布展按照创作时期清晰排序,还展示了高更、莫奈等同时代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让人更全面理解那个时代的艺术脉络。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做过艺术公司的职员、教师、书店店员、传教士,27岁才找到自己的热爱,决定投身绘画,37岁不幸去世。短短十年的绘画生涯,他留下2000多幅作品,大部分重要作品都收藏在这家博物馆里了,唯一遗憾的是那几幅最为我们这些俗人们熟悉的星夜作品都“画落别家”了。
梵高一生画过35幅自画像,因为贫困无法请模特,只能对着镜子描摹自己。每一幅都是他内心的独白:孤独、悲伤、脆弱,却也炽热、浪漫、细腻。阴郁与灿烂,共同构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也一同融入了他的艺术世界。

梵高画作与博物馆的精彩,蘑菇的博文中有详细的专业评述,俺这个艺术小白,就不造次了。但有一点感受,梵高的作品有机会还是要看真迹,我在纪念品店买了一本包括梵高重要作品的画册,回家后翻看,印刷品不能完全传达梵高的笔触、色彩和情绪,与现场感受还是大有不同。
另外,强烈建议租个语音导览器,3.5欧,中英文都有,可以让你更深入地了解梵高的世界。

作为一个对背后故事总是充满好奇的“八卦爱好者”,俺这里特别要写写真正捧红梵高、将一位被遗忘的天才推上艺术史巅峰的乔安娜·邦格(Johanna Bonger,1862 -1925),作为梵高的弟媳,她几乎以一己之力让无人问津的梵高画作蜚声全球,堪称世界最牛经纪人。
众所周知,梵高与弟弟提奥·梵高(Theo van Gogh,1857-1891)之间情谊深厚。在所有人甚至包括父母都不看好梵高时,唯有提奥始终在精神与物质上无条件地支持哥哥,在梵高迷茫时鼓励他以绘画为事业,并始终坚信他的才华。可以说,提奥是梵高一生中最重要的支柱。
兄弟两人之间的通信长达18年,从梵高19岁起直至去世。提奥将哥哥的所有来信都精心保存了下来(下图是他保存梵高书信的柜子)。

这些信件展现了梵高的文学才华,也让后人看到梵高的思想和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文字自画像”。艺术史研究者普遍认为,梵高的文字和他的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当人们知道他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时候,会更加钦佩他。
令人感伤的是梵高(下图左)去世后仅六个月,提奥(下图右)也因身心俱疲、病重离世,他留给结婚仅21个月的妻子乔安娜(下图中)的,是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和一堆在旁人看来“无用”的遗产:200多幅油画、数百张素描,以及兄弟俩间的数百封通信。亲戚们劝她将这些无人问津的“废品”处理掉,换点生活费,开始新生活。

乔安娜对这位生前仅见过几面的大伯哥了解并不多,然而,或许是深受丈夫影响而爱屋及乌,又或许是她作为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热爱文学的英语老师,天生具备非凡的艺术嗅觉,她从这些被世人忽视的作品中,看到了艺术价值与精神力量,并决心让世界也看到他的光芒。
乔安娜毅然决然地带着幼子与这批遗作,从巴黎搬回荷兰布森,开了一家小旅馆,并将梵高的画作挂满墙壁,使其成为一个非正式展厅。
在之后的数十年里,乔安娜积极接触艺术家、评论家和画商,锲而不舍地向他们推广梵高的作品,她一次次筹办展览,尽管早期反响平平,却从未动摇她的信念。1892年,她在阿姆斯特丹策划了梵高的首次个人画展;1901年,她在巴黎举办梵高回顾展,梵高作品开始受到艺术界的关注;1905年她在阿姆斯特丹举办了一次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梵高作品展,共展出 484 件作品,使默默无闻的梵高从此走入公众视线。

(网图,乔安娜与第二任丈夫约翰·高斯肖克及儿子文森特·威廉于阿姆斯特丹家中,墙上挂的都是梵高的画作)
然而,乔安娜意识到,仅靠展览是不够的,必须让人们理解梵高的创作思想,才能真正读懂他的艺术。于是她花费数年时间整理梵高与提奥及其他亲友的往来信件。1914年,她出版了首版荷兰语《梵高书信集》;同年,她将提奥的遗骸从巴黎迁至法国奥维尔,安葬在梵高身旁,兄弟俩从此永不分离。
为了让梵高从欧洲走向世界,1916年她搬到纽约,在第五大道的画廊成功策划了梵高画展,同时积极推动梵高作品在美国多地展出。 然而,她倾注更多心血的,是将梵高的书信翻译成英文。她坚信,这些文字是通往梵高内心世界的钥匙。1925年她去世时,已经翻译了约三分之二的信件。1927年,权威的英文版《梵高书信集》终于问世,从此彻底打开了梵高在英语世界的知名度。
了不起的乔安娜以她数十年如一日的信念与敏锐,从一位素人化身艺术经纪人,通过系统策划展览、出借作品、出版书信等一系列市场推广方式,为梵高铺就了一条通向大师殿堂的道路,成为他传奇背后最不可或缺的推手。

(《黄房子》,梵高曾在给妹妹的信中这样表达对理想之所的诠释:“我住的这所房子,外墙涂的是鲜奶油般的黄色,百叶窗是耀眼的绿色,位于阳光充足的广场上,那里有个种着梧桐树、夹竹桃、金合欢的绿色花园,屋里的墙全部粉刷成白色,地上铺着红砖,上面是湛蓝的天空,我在这里可以生活,呼吸,思考,画画。”)
乔安娜去世后,她的儿子、工程师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89-1978)继承了这批艺术瑰宝。他的名字“文森特”取自伯父梵高,寄托了父母希望他能和伯父一样顽强和勇敢。值得欣慰的是,年轻的文森特同样怀有对艺术的责任与热爱,成为家族中守护梵高作品的第二代传人。正是在他的推动下,梵高博物馆于1973年拔地而起,大师画作向全人类敞开大门,命运就这么奇妙。

(网图,梵高的侄子文森特·威廉在《盛开的杏花》前)
梵高在1888年写信给提奥:“我对此深信不疑:总有一天,我将有能力在一家咖啡馆或别的什么地方办我的个人画展。……我的画作最终将远超出我投入其中的颜料成本和我的生活开销。”


这并非白日做梦,而是一位天才的直觉。只是他太超前了,属于他的时代尚未到来。梵高生前唯一有明确记录售出的画作只有一幅 -- 《红色葡萄园》 (下图左),1890年以400法郎售出(据说还是在弟弟的竭力推动下才得以成交)。如今,他的画作成为无价之宝,多数经典藏品由世界顶级博物馆永久收藏。2022年11月,《有柏树的果园》(下图右)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 1.172亿美元 成交,成为截至目前梵高画作在公开拍卖市场上的最高价。

(上面图片来自网络)
梵高的一生充满不被理解的悲伤,但他又何其幸运:他的家人,替他守住了那份燃烧至生命终点的痴爱。
站在展厅之中,很难不为梵高落泪,也很难不为这个家族感动。眼前的色彩不仅属于梵高本人,更属于这个家族代代相传的信念与坚守。
语音导览的尾声在耳边轻轻响起: “谢谢你今天来过这里,让他不再孤单。”那一刻,眼眶湿润,一个多世纪前那个孤独至极的灵魂,在今日这络绎不绝的仰慕与簇拥之下,是否会觉得有些不适应?

参观梵高博物馆的最大感受就是,你可以不懂画,不懂艺术,但梵高的故事和作品,会让任何人都觉得不虚此行。

(《花园里的恋人:圣皮埃尔广场》)
城里能歌擅画会弹琴的才女博主潇潇,是梵高的铁粉,临摹过不少梵高的画。梵高的真迹俺买不起,如果潇潇割爱出售她的画,也许俺勒紧裤腰带,可以求购一幅。:)
在梵高博物馆浸润了大半天,带着满目的色彩与满心的感慨走出。转过街角,意外发现了一家兰州牛肉面馆。清亮的汤头,软嫩的牛肉,尽管按兰州人的标准,肯定算不上地道,但在异国他乡的旅途奔波中,能吃到这样一碗熟悉而温暖的面,胃里与心里,都感到一种朴实而妥帖的满足。

下图是安妮之家(Anne Frank Huis),只在外围看了看,和蘑菇一样,难以承受生命之重。网上显示的当天票已售罄,现场有不少人在排队等待进入。亮妈今年五月去了,她说看展时泪目,她的博文里有室内照片。二战期间,约有 10.2 万名荷兰犹太人被纳粹杀害,占战前荷兰犹太人口(约14万)的73%。

记得《安妮日记》中有这么一句话:“Think of all the beauty still left around you and be happy!”很难想象,这竟出自一位年仅14岁的少女之手,而她当时正被困于不见天日的密室中,躲避纳粹的迫害。身处至暗时刻,安妮仍能捕捉微光,仍希望拥抱美好,沐浴在自由阳光下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和平呢?
(荷兰游记待续,相关资料参考网络和梵高博物馆展厅的文字说明,谢谢阅读)
中秋节将至,祝文城小编和朋友们中秋快乐,月常圆,人长久!

《遇见欧洲 (23)- 维也纳(上)致命诱惑,金光闪闪的迷人之吻》
《遇见欧洲 (24)- 维也纳(中)悲怆叹息,昨日世界已然远去》
《遇见欧洲 (25)- 维也纳(下)萍水相逢,两个话痨的浪漫一夜》
《遇见欧洲 (26)- 布拉格 - 多么痛的领悟,祖国是一种错觉》
《遇见欧洲 (27)- 柏林 -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自由的向往》
“那年,我们去阿姆斯特丹,见窄门,窗大,据说当年是以门的宽窄报税,所以大家都把门造的很窄,窗很大,沙发都从窗子搬进去”,我也看到他们搬家都是从窗户运上去,也是一景。
潇潇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梵高博物馆,你得留出一整天时间。谢谢潇潇,祝秋安!
“好弟媳”或许代表的不仅是人,更是命运中的机缘。
那年,我们去阿姆斯特丹,见窄门,窗大,据说当年是以门的宽窄报税,所以大家都把门造的很窄,窗很大,沙发都从窗子搬进去(*^_^*) 。
后悔没有去梵高博物馆,今生一定要去的。看看真画。
很多年前我去过阿姆斯特丹,那时候还不知道有个梵高画向日葵。最近才接触到梵高的故事,重新向往阿姆斯特丹,麦姐写的太好了,图片也丰富,让我大开眼界!太感谢你啦!
麦姐真善良,如此真心鼓励我!三生有幸在此与您相逢,你是我们的博主们的灯塔。
收藏了,谢谢!
抱抱麦子亲,好好休息,祝你早日康复!(不用回复)
“上次去,租了一个在运河边上的旅店,窗户对着运河,刚开始很高兴,景色不错,可是在那里住了四天,每天半夜有人在我们窗外吸大麻,喝酒,聊天,简直要昏过去。”,哈哈,俺不厚道地笑了,运河周围确实很热闹,看来阿姆是座不夜城,海风姐住了四天,那一定是深度游了。祝秋安!
上次去,租了一个在运河边上的旅店,窗户对着运河,刚开始很高兴,景色不错,可是在那里住了四天,每天半夜有人在我们窗外吸大麻,喝酒,聊天,简直要昏过去。:)
看到麦子写阿姆斯特丹酒店把暖气只开到18度,笑死了,这是典型的荷兰做派,小气,荷兰人特别节省,到了抠门的地步。
麦子又写出一篇出色游记,隆重赞!
同祝麦子亲和朋友们阖家中秋快乐安康!
刚看到题目,还以为麦姐写的是梵高在南法普罗旺斯最后停留的地方。我今年也路过阿姆斯特丹,时间紧没能去梵高博物馆(但天气非常好,也算小运气了)。先跟着你的游记学习参观梵高博物馆。
麦姐中秋快乐!
有空再来拜读慢慢品味精彩游记。
“我弟弟是画画的,因此,我太能体会梵高困倦,梦想的高远和现实的无情,没有弟媳妇,也许他的才华就被永久地埋没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弟媳和他一样伟大。” 迪儿受弟弟熏陶,一定懂画,对艺术之路的艰难必定也感同身受。完全赞同,乔安娜和梵高一样伟大,这一家人都了不起。
祝迪儿阖家中秋快乐!
祝海棠阖家中秋快乐!
“她不是画家,却用一辈子的坚持,让一个孤独的灵魂重见天日。不由地感叹,天才需要懂他的人,而懂他的人,同样伟大。”水星兄说得太好了,完全赞同,没有乔安娜,就没有梵高的被世人认可。
你们下个月又要出游,二刷阿姆斯特丹,令俺羡慕,等你回来写写重返阿姆的感受,我们这次待得时间太短,希望将来有机会再去。祝水星兄阖家中秋快乐!
麦子的梵高写得太好了,详尽又感人。是自成一篇的佳作。我弟弟是画画的,因此,我太能体会梵高困倦,梦想的高远和现实的无情,没有弟媳妇,也许他的才华就被永久地埋没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弟媳和他一样伟大。
你每次留言都金句连连,摘抄并学习:“幽蓝的天幕下,梵高的繁星失控般旋转燃烧,年少时初看时令人目眩神迷,不明所以,再看时已人生百味尝尽,过过尽千帆,才开始真正看懂了梵高”,“不幸又幸运的梵高在知根知底的最佳策展人—-文青弟媳的不懈努力下,让世界看到梵高,懂得他眼里的繁花和头上的星空。”
谢谢xyz分享《梵高之歌》,娜佳博友也提到,以前听到过这首歌,很感动但没有深想。这次你俩都提到它,我刚才又仔细看了歌词,才发现原来这首歌里穿插了对梵高作品的介绍,艾玛,太腻害了,amazing!
“咱们麦子在中文世界也是梵高的最佳策展人”,谬赞了,俺这篇重心是乔安娜,xyz的精彩留评展示出你才是最懂梵高的人。
再次感谢xyz,祝阖家中秋快乐!
“荷兰是日本西化的第一个老师,”荷兰当年是海上霸主,所以是日本学习西方的窗口吧?不知我理解得对不对。
“对付水很有经验”,正好下篇要写一写,他们要与海争夺土地,所以非常有办法,聪明的荷兰人。
“满墙都是梵高的画,她是多么富有啊。” 她把梵高画作从废品变成无价之宝,不“富”不行呀。
“我原来呆的地方有家‘图书馆’,实际是酒吧”,也许喝多的时候可以读书醒酒。:)
祝冯兄阖家中秋快乐!
“麦姐没有提到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真是当地人出行的交通工具,还有运河上面的小船。也许你们去的时候天气冷,人们就不太骑车出行了”,我看到那么多的自行车了,还有骑车的人,想在下篇提一提。小船看到停在岸边,冬天不适合游船,否则可以坐着转一圈。
“天气很重要,我在那边时赶上很多好天气,我和亮爸从梵高博物馆一直走到安妮之家,看到很多好风景,也有不少漂亮的照片呢。”握手亮妈,尽管冷,我们也是从梵高博物馆走到安妮之家,我们走同一条路。:)冬天天黑得早,你看我拍的安妮之家,其实才5点左右。
“我们在另外一家店也吃到你照片里面的猪排。我和亮爸分了一份。你们一人一份啊!非常赞!”我们就是点多了,他俩说非常饿,要每人一份,没想到量大,根本吃不完。
“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有沉浸式的画展,好多年前朋友在上海就主办了一次,那个时候还算领先的。”菲儿的朋友那么早就是策展人,好厉害。我们这儿前两年也有梵高沉浸式画展,但我错过了,这次去阿姆终于看到真迹了。
猜你明天该出中秋美食帖了吧?祝菲儿阖家中秋快乐!
“从安妮身上我们看到人对自由的渴望!”+100,安妮让人泪目,也很励志。欧游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故事和历史等着我们去了解,去认识。
也谢谢你今天的新“桃花源记”,祝蓝山兄和蓝山嫂阖家中秋快乐!
冬天室内也有卖郁金香的,但肯定不如春天,四处郁金香盛开。
“空气里有大麻味,不知道食物里有没有添加大麻,让人有点担心。”食物里应该没有大麻吧,我们这儿超市卖的食物里会有罂粟添加,合规合法,少量的不会有问题。
祝精彩姐阖家中秋快乐!
“大麻味,哈哈哈,在水儿一次次的提点后,我终于也能辨识出来了,别说阿姆斯特丹了,就我们这的社区公园都会有某些角落飘散着那特别的味道”,哈哈,看来我们都得让孩子们来提点了,自从知道大麻味是什么样,后面的欧洲旅程中会时不时地闻到这种味道。
“你们圣诞节期间去的,白天日子短点,不过有了看夜景的机会,你们拍的阿姆斯特丹夜景很美,夜幕也掩盖了地上河里的垃圾”,冬天白天太短了,感觉无形中失去了很多时间。垃圾我也拍了,没放上来,感觉照片放得太多了。下篇告诉你去了哪两个小镇。再次感谢蘑菇的精彩游记给俺指导,祝阖家中秋快乐!
《挤奶的女仆》在蘑菇家有照片,你可以去看,维米尔更有名的是《戴珍珠耳环的女孩》,这个画作你有可能知道。我在巴黎去看了莫奈的画展,也很精彩。我也不懂画,完全艺术小白,喜欢与否就是凭着个人的感受,比如毕加索,就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谢谢麦子关于梵高、其弟弟、弟媳的故事,第一次听呢,还有就是这个Amsterdam一字的来历,长知识了,麦子写得一如既往的好!”谢谢暖冬一如既往的鼓励,和你一起学习,荷兰还有更多我平时不知道的方面,下篇会写写。祝暖冬阖家中秋快乐!
“梵高是我爱的,虽然不懂画,但他的画能感动到我,不是 那花啊房子的,而是那些小人物的生活画面。梵高出生牧师世家,他也曾经在比利时乡下偏僻贫困的煤矿小镇当过牧师,对那些矿工家庭的爱是来自于他基督徒的血液的。但是他的执念,他的不会政治,使他连这份牧师的工作都维持不下去。他最后的神智失常,是因为生命中那么多不能承受之重吧?他全在他的画笔里倾倒出来了。”
原来娜佳也是梵高的铁粉,赞同你的分析,梵高很有同情心,又敏感,现实生活让他失望,最后只好通过画笔来表达,如同你提到的《梵高之歌》中的歌词:“这个世界无人曾像你那样美好”。谢谢娜佳共鸣和这么精彩的补充。祝娜佳阖家中秋快乐!
“去过阿姆斯特丹,可惜没看梵高博物馆。三年前在芝加哥艺术学院看过他的自画像,蒙马特山组画之一和一幅水果静物画。”,你们在美国还是很方便的,美国的博物馆里有不少梵高作品的收藏。祝云台兄阖家中秋快乐!
读着麦子深度探索发掘出的“梵高出名史“,耳边仿佛想起我最喜欢的歌曲之一“Vincent“,the Song by Don McLean:
“Starry, starry night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ay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幽蓝的天幕下,梵高的繁星失控般旋转燃烧,年少时初看时令人目眩神迷,不明所以,再看时已人生百味尝尽,过过尽千帆,才开始真正看懂了梵高: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And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And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也许每一个文青心里都曾有过”the Vincent Moment”, 正如洞察入微的麦子写道:
“梵高的一生充满不被理解的悲伤,但他又何其幸运:他的家人,替他守住了那份燃烧至生命终点的痴爱。” 不幸又幸运的梵高在知根知底的最佳策展人—-文青弟媳的不懈努力下,让世界看到梵高,懂得他眼里的繁花和头上的星空。
咱们麦子在中文世界也是梵高的最佳策展人,生花妙笔呈现他鲜为人知历史,更添其非凡的魅力!赞!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72/202510/2241.html
麦姐没有提到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真是当地人出行的交通工具,还有运河上面的小船。也许你们去的时候天气冷,人们就不太骑车出行了。天气很重要,我在那边时赶上很多好天气,我和亮爸从梵高博物馆一直走到安妮之家,看到很多好风景,也有不少漂亮的照片呢。
我们在另外一家店也吃到你照片里面的猪排。我和亮爸分了一份。你们一人一份啊!非常赞!
问好麦姐,祝周末快乐,中秋节快乐!
“站在展厅之中,很难不为梵高落泪,也很难不为这个家族感动。”和蓝山兄一样,我也被麦子的文字深深打动。曾经写过梵高,也听说过他那位了不起的弟媳与侄子的故事,但麦子这篇文章,不仅资料翔实,更融合了独到而深刻的理解,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梵高的作品。让我这个梵高粉受益匪浅,毫不犹豫地收藏了!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有沉浸式的画展,好多年前朋友在上海就主办了一次,那个时候还算领先的。
空气里有大麻味,不知道食物里有没有添加大麻,让人有点担心。
祝麦子和家人中秋节快乐
~~~麦姐一如既往的写得精彩!我们这里几乎每个商铺集中的地方都开着大麻店,世道变了。
大麻味,哈哈哈,在水儿一次次的提点后,我终于也能辨识出来了,别说阿姆斯特丹了,就我们这的社区公园都会有某些角落飘散着那特别的味道。其实阿姆斯特丹和荷兰的犯罪率并不高。
你们圣诞节期间去的,白天日子短点,不过有了看夜景的机会,你们拍的阿姆斯特丹夜景很美,夜幕也掩盖了地上河里的垃圾:)
好奇你们去了那个小镇,期待续。祝麦子周末和中秋快乐!
--要跟你家LD握个手:)这些年我是跟着女儿走了不少博物馆,所以有些画是见过的,比如你这里说的什么《挤奶的女仆》,但是真心不懂画。我前几个月在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是介绍Monet的画册,买了以后女儿说,Monet的不及梵高的,就又买了梵高的,梵高和Monet两位画家的色彩太漂亮了,这么浓重/艳丽的色彩和笔墨让他们的画千年不衰呢,梵高一张画就一亿多,乖乖。
谢谢麦子关于梵高、其弟弟、弟媳的故事,第一次听呢,还有就是这个Amsterdam一字的来历,长知识了。麦子写得一如既往的好!中秋节快乐!
梵高是我爱的,虽然不懂画,但他的画能感动到我,不是 那花啊房子的,而是那些小人物的生活画面。梵高出生牧师世家,他也曾经在比利时乡下偏僻贫困的煤矿小镇当过牧师,对那些矿工家庭的爱是来自于他基督徒的血液的。但是他的执念,他的不会政治,使他连这份牧师的工作都维持不下去。他最后的神智失常,是因为生命中那么多不能承受之重吧?他全在他的画笔里倾倒出来了。喜欢那首“"Starry Starry Night"的歌,就是为纪念梵高。
谢谢麦姐的好文,让我感慨梵高的一生。
梵高活得太短了,幸好有能够守护他的艺术的家人啊。问好麦姐,周末愉快!
“现在的美国大城市是该治理了,自由是好,但不能无政府主义。干净文明安全的城市多好,哪天俺也去阿姆斯特丹,孩子对我来说一直不是问题。” 是呢,没有无底线的自由,总是要有合法治理的。没有孩子跟着,阿姆斯特丹之旅就可以放飞了。哈哈!祝梧桐兄以及表姐阖家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