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铁轨,遇见欧洲 (32)
富有大方,全球唯一可以免费游的国家
欧洲游一个月以来,一路风平浪静平安无事,以为我们可以无惊无险圆满完成全程。没想到在从布鲁塞尔(Brussels)前往卢森堡(Luxembourg)的火车上,竟遇到了一场小小的惊吓或者说抓马。

那天我们从布鲁日(Bruges)出发到布鲁塞尔南站(Bruxelles-Midi),然后转车前往卢森堡中央车站(Gare Centrale),全程大约四个半小时。车厢里乘客不多,我们三人面对面坐着:队友一侧,我和龙儿一侧。安顿好行李后,我们各自拿出 Kindle 放在小桌上,准备在路上享受阅读时光。
突然,两个白人小伙走过来,其中一个穿着Patagonia T恤的小伙随手往队友那边丢了个小东西(我当时以为是垃圾)。紧接着,他俯身作势要“捡”,而队友的背包正放在邻座。电光石火之间,我们三人齐刷刷站了起来。
“你干什么?”队友警觉地挡住他。
“我的钱掉了,捡一下。”对方辩解。
“你别动,我来捡。”队友寸步不让。
俺这时已经顾不上他们在说什么,条件反射般地把桌上所有电子设备全揽到手里。耳边传来龙儿怒气冲冲的呵斥:“你故意往我爸这边扔东西,赶紧滚!” 小伙嘴里嘟嘟囔囔:“捡个钱都不行?”
“别找事,有多远滚多远!”儿子不依不饶,语气凌厉。那小伙的同伴见势不妙,赶紧推着他往前走,连那枚“掉在地上的钱”都不要了,一溜烟跑向别的车厢。
队友从地上捡起一枚 50 欧分的硬币。

我们坐回座位,静下心复盘后,三人忍不住全笑了。这个小偷,没得手还倒贴了 五毛钱。我们推测,他们原本打算用硬币做诱饵,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好趁机对队友的包下手,却撞上了一家“反扒小分队”。
龙儿得意地总结说:“看来我们一家三口训练有素呀。在突发事件面前,各司其责,我妈收东西,我爸拦坏人,我则吓唬他们。我那一嗓子,全车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了,小偷自然也慌了,只能落荒而逃。”
艾玛,在布鲁塞尔南站的时候,看着车站里精美的圣诞装饰和喜气洋洋的气氛,我还和龙儿说:“都说布鲁塞尔南站乱,这不是挺祥和的嘛。”没想到半小时后就被打脸,迎来了欧洲之旅的头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惊吓,好在是虚惊一场。海风姐也在博文《瞧瞧比利时(二)布鲁塞尔》中提到南站附近治安不太好。这次的插曲再次提醒我们,出门在外,松懈不得。把背包和电子设备随意放在座位上或者桌上,都容易招贼惦记。
龙儿平时温文尔雅,谁知关键时刻战斗力爆表,怼起人来毫不含糊。后来在巴塞罗那火车站,他还吼过一个紧跟在我身后逃票的小伙,还一副“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架势,愣是被他娘死死拽住了。
列车缓缓驶入卢森堡中央火车站,窗外的景色从乡间绿野,渐渐收拢为整齐的街区与电车轨道,可惜天色阴沉,细雨笼罩着这座富庶的小国。

走出车站,迎面是典型的欧洲小城景象:石板路在雨中泛着幽光,电车静静滑过街面,灰色的屋顶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卢森堡,恰如其名 -- 森林环绕,城堡林立。这里近六成的国土被绵延的森林覆盖,散落在山丘与谷地间的上百座古堡,更为它赢得了“千堡之国”的浪漫美名。
这座国土面积仅 2,586 平方公里、全国人口约 68 万的小国,根据最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它的人均 GDP 高达 14.4 万美元,常年位居世界前三。若不计人口不足四万的摩纳哥和列支敦士登,卢森堡几乎稳坐世界首富之位。
袖珍王国的富有,既得益于天赐的幸运,也离不开政府顺应时势的远见与策略。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叶,卢森堡凭借丰富的铁矿资源,迅速崛起为“欧洲的钢铁之都”。钢铁业为国家积累了第一桶金,也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进入 20 世纪70年代,随着重工业衰退,卢森堡又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凭借政治稳定、税制灵活和开放的市场政策,吸引了大批国际金融机构进驻,全球上百家银行在卢森堡设有总部或分支,使其跃升为世界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今,金融、钢铁与卫星通信并列为国家的三大支柱产业,共同支撑起这个小国持久而稳健的繁荣。

富有不仅体现在高居榜首的人均GDP上,还体现在它的慷慨与体贴。自2020年起,卢森堡成为全球首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对所有人(包括游客)实行全国公共交通全免费的国家,公交、火车、轻轨全部免费;连城市地标的观景大电梯和公共厕所也一律免费,大家都知道在欧洲国家,上公厕没钱就只能干瞪眼。卢森堡迷你富有且大方,妥妥的白富美。
如果乘火车前往卢森堡,只需买到入境前的最后一站即可,进入卢森堡境内便不再需要购票,当然,头等舱仍需额外付费。我们这次因为使用了欧铁通票(Eurail Pass),没能享受到火车免票的福利,但到了卢森堡市内,坐了免费的公交,公车漂亮,人又少,还不用研究如何买票,轻松又方便。
卢森堡是国名,也是首都的市名,不同于“城即国”的新加坡,卢森堡大公国境内还拥有其他 11 个具备城市地位的市镇。我们此行只在首都卢森堡市住了一晚,到达酒店已是下午,用了大约两个小时领略了老城的千年韵味。
卢森堡市是一座隐藏在山谷与悬崖之间的城市。面积不大,却层次分明,峡谷两岸风格迥异:南岸是现代化的新城,北岸则汇聚了历史悠久的老城。

老城又分为两部分:位于高地的上城(Upper Town),曾是行政、宗教与军事的中心;谷底的下城(Lower Town),是历史上手工业者与商人聚居的地方;对面的新城基希堡高原(Kirchberg Plateau),如今汇集了众多欧盟机构与金融总部,展现出古今交融的独特城市风貌。

(1861年投入使用的Pfaffenthal 铁路高架桥)
穿过几条幽静的石板小巷,首先来到卢森堡大公的官邸 -- 大公宫(Palais Grand-Ducal),不算显赫气派,但精致典雅,符合这个小国低调内敛的气质。据说夏季对外开放参观,适逢冬季,我们只能在门外欣赏它文艺复兴风格的立面以及站岗的卫兵了。卢森堡实行议会君主立宪制,在国号中还保留着“大公国”(Großherzogtum)的称号,全球唯一。上个月,在位25年的亨利(Henri)大公退位,亨利的长子、43岁的纪尧姆(Grand Duke Guillaume)正式登基,成为新大公。

几步之遥便是卢森堡最重要的天主教堂 -- 圣母主教座堂(Notre-Dame Cathedral),建于17世纪。三个尖顶帽很有辨识度,教堂内部的彩色玻璃与哥特穹顶,营造出庄严而神圣的氛围,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香烛气息,地下室则安息着多位大公家族的成员。

随后,我们漫步至被誉为 “欧洲最美阳台”的科尔尼什长廊(Chemin de la Corniche),这条长约500米观的观景步道沿悬崖而建,脚下是蜿蜒流淌的阿尔泽特河谷,郁郁葱葱,风从高处吹过,带来教堂的钟声与树叶的沙响,谷底的古堡、教堂与拱桥在云影间若隐若现,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中世纪画卷。


卢森堡历史上为抵御外敌,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包括三道护城墙、数十座城堡以及错综复杂的地下暗道。眼前的博克炮台(Bock Casemates)正是这一体系的精华所在。其前身是雄踞于岩壁之上的卢森堡古堡(始建于963年), 自1644年起,人们在岩层中开凿出长达23公里的地下防御地道,将这座本就地处 险要的古堡化身为一座坚不可摧的巨型堡垒,因而被誉为“北方的直布罗陀”。尽管古堡主体在1867年被拆除,但其核心的炮台和地道仍保存完好,1994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大峡谷上空有一座跨越天堑的红色桥梁 -- 夏洛特女大公桥(Grand Duchess Charlotte Bridge)。桥长355米、宽25米、高85米,采用红色钢铁桁架结构,造型轻盈、线条流畅,因形似彩虹又得名“彩虹桥”。

这座桥于1966年通车,它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卢森堡伟大的夏洛特女大公(Grand Duchess Charlotte, 1896–1985)。23岁的她在1919年临危继位(姐姐因在一战时过于亲德被迫退位),并在二战德国入侵卢森堡后,拒绝与纳粹合作,流亡海外,坚持领导抵抗运动。她在位长达 45 年(1919–1964),成为国家精神独立的象征,深受国民爱戴。

(夏洛特女大公铜像)
走走停停,拍照赏景,无意中发现了全景观光电梯(Panoramic Elevator of Pfaffenthal)的上层入口,免费且24小时开放。站在玻璃平台上俯瞰,层叠错落的古城风光尽收眼底,阿尔泽特河谷与灰瓦屋顶、教堂塔楼与绵延的森林一览无遗。

乘坐电梯下到谷底,电梯四面全玻璃设计,上下落差约60米,可以在里面接着欣赏流动的风景。下层出口直通卢森堡的谷底新城 -- 迷人的格伦德区(Grund),几十秒的时间,瞬间从历史的云端跌落到生活的日常:咖啡馆、手工店和小酒吧沿河而建,复古老房错落有致,鹅卵石街道闪着微光。


作为低地国家之一,卢森堡与大哥荷兰、二哥比利时一样,拥有悠久且复杂的历史。
公元前,卢森堡曾是高卢人的聚居地,后来相继被罗马人、日耳曼人、法兰克人统治。11世纪时,随着法兰克王国解体,卢森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4世纪初,卢森堡伯爵亨利四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史称亨利七世,开创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卢森堡王朝。
1443年,卢森堡被勃艮第公国占领,此后数百年间,先后受西班牙系哈布斯堡王朝、法国以及奥地利系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卢森堡升级为大公国,由荷兰国王兼任大公,并加入德意志邦联,东部部分地区划归普鲁士;1839年《伦敦条约》签订,卢森堡的地盘再次缩小,西部的法语区被划归比利时,剩余部分成为独立国家,但仍由荷兰国王纪尧姆二世(Guillaume II)兼任大公。直到1890年,卢森堡才彻底摆脱与荷兰的君主关系,拥有了自己的大公,实现了完全自治。

(纪尧姆二世广场(Place Guillaume II)与纪尧姆二世骑马雕塑)
二战期间,与比利时的遭遇相似,作为中立国的卢森堡被纳粹德国占领,大公政府被迫流亡英国。二战后,卢森堡放弃中立国政策,积极参与欧洲重建与国际合作, 1965年,卢森堡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共同成为欧共体的三大中心,并且成为申根区(1995年)和欧元区(1999年)的首批成员国之一。
说到“申根区”,我们如今得以在欧洲29个国家之间自由穿行,而不用频繁地办理繁琐的出入境手续,要感谢四十年前(1985年6月14日)在卢森堡东南部的小村庄申根(Schengen)签署的《申根协定》,这项协议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在欧洲旅行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穿越国界,实现跨国旅行。
有时候忍不住会在心里暗想,如果全球都可以这样自由流动,是会陷入“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的失序?还是也会像现在的申根国家一样和谐共处、井然有序?

地处西欧西北部的卢森堡,东邻德国,南接法国,西与比利时接壤。三国交界的地理位置,让它天然成为语言与文化的交汇地,因此拥有三种官方语言:法语、德语和卢森堡语。幼儿园起孩子们在卢森堡语中浸润成长,小学以德语开启识字与知识的大门,中学又转向以法语为核心授课。几乎每个卢森堡人都能流利使用至少三种语言,在法语的优雅、德语的严谨与卢森堡语的亲切之间自如切换。大概算得上是全球唯一一个真正实现“全民掌握三语”的国家。还有,卢森堡人的英语也都相当不错。
这种多语并存、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也让卢森堡格外包容与开放。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据统计,全国超过48%的居民不是卢森堡本地人,是欧洲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最为我们华人熟知的就是乒乓球运动员倪夏莲。恰好上周读到网友阿迪2000 在博友硅谷居士文下的留评:“来自上海的倪夏莲,40多年前在获得世界冠军后受排挤,她出国打球最后定居在几乎全球最富的卢森堡。……她是这个小国最出名的明星之一,完全是为了爱好参加比赛,不在乎名次。”
现年62岁的倪夏莲被网友们昵称:倪奶奶。20岁获得东京世锦赛混双和团体金牌,58岁获得休斯顿世锦赛女双铜牌,六度征战奥运会,61岁出征巴黎奥运会,是全球乒乓球史上年龄最大的选手。正如网友阿迪所说,她享受比赛的过程,坚信“人生无关年龄和输赢,只有热爱和坚守”。在卢森堡她是一位国宝级明星,生日时卢森堡电视台会为她送上祝福;今年3月,卢森堡市政府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上个月新大公登基仪式上,她受邀担任了主持人之一。

(网图)
冬天的卢森堡,夜幕早早降临,远处熠熠生辉的是横跨峡谷、古典稳重的阿道夫桥(Pont Adolphe),桥长84米、拱高46米,桥面宽17.2米,这座1903年建成的石砌高架桥,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不仅连接着老城与新城,更以其壮观的拱门对称结构成为卢森堡市的地标之一。

傍晚时分,教堂的钟声悠悠回荡,老城的灯火渐次亮起。我们沿着鹅卵石街道走到老城的核心 -- 宪法广场(Place de la Constitution),象征和平与自由的金色少女雕像(Gëlle Fra)静静屹立其中。广场上的圣诞集市已经热闹起来,空气中弥漫着烤杏仁与热红酒的甜香。高耸的金色少女在灯光映照下闪耀,摩天轮欢快地旋转,脚下的峡谷被灯串点缀得像一条流动的银河。


夜色中的卢森堡,悄然褪去了千年古堡的沉静与金融中心的冷峻,化身为一座被圣诞集市的暖光点亮的童话城堡,满城洋溢着欢声与笑语。


(谢谢阅读,祝朋友们周末愉快!)
《遇见欧洲 (23)- 维也纳(上)致命诱惑,金光闪闪的迷人之吻》
《遇见欧洲 (24)- 维也纳(中)悲怆叹息,昨日世界已然远去》
《遇见欧洲 (25)- 维也纳(下)萍水相逢,两个话痨的浪漫一夜》
《遇见欧洲 (26)- 布拉格 - 多么痛的领悟,祖国是一种错觉》
《遇见欧洲 (27)- 柏林 -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自由的向往》
《遇见欧洲 (28)- 阿姆斯特丹 -从藉藉无名到举世闻名,只因有个好弟媳》
《遇见欧洲 (29)-乐高小镇和风车村 -逆风而行,令人佩服的强国之路》
《遇见欧洲 (30)- 布鲁日 -临死之前,必须去看一眼的城市》
《遇见欧洲 (31)-布鲁塞尔 -左右逢源,夹缝之中的生存智慧》
我们当时刚到巴黎,乘地铁从机场到酒店。刚坐下不久,过来几个中东人,分别坐在我们前后左右。到了一站,下车数人,快要关门的时候,一个中东人突然站起来,作紧急下车状,同时掉了几个硬币,滚落散开。他指着我们座位下面,要我们帮他捡钱。我家领导尽心尽力的蹲下去,帮他捡起硬币并递给他。他又指着我的座位下面,意思我也帮他捡。我因为有腰包在肚子上,不方便弯腰,就没动。
然后车开了,然后发现领导的背包不见了,然后那几个中东人也都不见了。
邻座的法国人知道后,一个劲儿道歉。到了一个大站,本不到站的他,陪我们下车,绕了几层楼,找到警察站报案。警察叔叔只问了一句,护照丢了没,没丢,就给了一个网址,让我们到失物招领处查查,看有没有人归还我们的背包。
想啥呢?我转身扔掉了纸条。
领导因为不放心我,一路上都亲自背那个贵重的背包,可能他从里面掏出护照钱包买票的时候,小偷已经盯上了他。还好我懒了一下,没及时放回去,才免遭毒手。不然剩下的三天,就得忙着去大使馆补办护照,和打电话挂失信用卡了。背包里面立马受影响的物品有,处方药。发现巴黎的药房和美国的联网,居然可以买到药。最受影响的是,领导打印出来的攻略和地图,那上面有每天要参观的路线,地铁几号线转几号线,博物馆看几楼的名画几楼的雕塑。但是这位先生居然凭记忆都想起来了!本人只好原地佩服他了五分钟
点赞勇敢的龙儿!欧洲碰瓷的很多,我在西班牙也遇上了,我背着红包,特意挪到了胸前,晚上回酒店,走在路上,后面突然有个人使劲撞我,还跑到了我的前面,脸对着我,想从我小红包里抽东西,被我发现,大声呵斥,想干嘛?!幸好包特意拉上了拉链,他啥都没拿到,跑了!
赞麦子精美的游记,片片拍得太漂亮了!
给海风姐和朋友们占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