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2-08-02 04:26:30)
庄子文中介绍了三位这样高人。啮缺,王倪,被衣。啮缺是许由的老师,而啮缺的老师是王倪,王倪的老师是被衣。啮缺有一次去问道于他的师爷被衣。被衣说“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首先调整你的身姿,集中你的视觉,然后“天和将至”。所谓的“天和将至”就是完全什么都没有,只有达到无为、无形、无用的时候才能与天下和。庄子说“与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我们看一些闯关的节目,有的参与者他是一气呵成直达终点,中间没有任何的停顿,还有一些景区建的水面浮桥,有人在上面走,一路轻盈,好比蜻蜓点水一般,都是没有丝毫犹豫的,一旦有一点点的犹豫,那一定是失败的。一定是失足落水的结局。天生万民必授之职,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气呵成地完成,再比如练习滑板游泳拳击等等这些运动和比赛,如果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一切都要讲究机缘。都是机缘巧合,也就是刚刚好、恰恰好。庄子《应帝王》篇说:天根游于殷阳,适遭无名人而问焉。这里面用了一个“适遭”,适遭,就是恰好遇到,正好遇到。也就是说真正和你有缘份的人,真正你要做的有缘份的事情,都是恰好碰到了。只是到了那个节点而已。在庄子《在宥》篇,也两次遇到了“适遭”这个词,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如果你喜欢下棋,你会发现你身边都是下棋的人;如果你喜欢钓鱼,你发现身边的朋友都是喜欢钓鱼的人;如果你喜欢喝酒,你发现你身边都是喜欢喝酒的人。。。。所以你看到什么遇到什么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遇到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去求爷爷告奶奶,只需要问问你自己就可以了,所以庄子说“道不可问”。庄子《知北游》篇那个小聪明“知&rd[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一个人如果得道了,是不是他就没有任何欲望了呢?是不是他不应该具有什么欲望呢?老子说:强行者有志。这个强行者有志的“志”指的是情志。如果我们只是强行地去改变什么,去强行地与外在世界对抗,强行地与自己对抗,试图用坚强的意志来战胜一切,然而老子同时也说“强梁者不得其死”。你越是这样,最终越是一团糟。庄子也把这叫做“欺德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生命的意义是探索生命的本源,而生命的本源是什么?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如果我们用逻辑思辨去推敲的话,你会发现越推敲越糊涂,我们遇到令我们惊讶的事情,或者令我们唏嘘感叹的事情,都会说“我的天呐”。那这个“天”是什么?天是星星吗?是日月吗?是云彩吗?是雨吗?显然都不是。那到底“天”是什么?我们说不清楚。不仅仅我们说不清这个&l[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2-07-22 03:22:33)
啮缺去问道他的老师王倪,你知道万物是同本同源、同本同宗的吗?你知道万物是不同的吗?你得道了吗?你开悟了吗?王倪回答他:吾恶乎知之?我怎么知道,王倪四问四不知。王倪被问了四个问题,但是四个问题都是回答”我怎么能够知道”。这是得道人的特征,我们经常去问某个人你得道了吗?,你开悟了吗?其实当你开悟的时候,你看谁都是开悟的,以道观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2-07-22 03:11:13)
阅读 ()评论 (1)
自古以来,得道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是心心相印。通过不言之教让对方直接开悟的。这样的方式非常少。所以很多师傅找徒弟用了一生,可能都没有找到真正的徒弟。包括庄子也只有一个弟子叫zhi且,庄子大宗师篇就讲到,得道的女偊如何去传道的。 她(他)传道给卜梁倚的方式就是持而守之,这个持而守之就是心法,是让卜梁倚能够静下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我们上一讲讲到,孔子晚年也是得道之人,只是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庄子三十三篇里面孔子连续48次出场,因此讲庄子总是离不开孔子。我们咋读上去,好像庄子在揶揄孔子,实际上庄子用心良苦,试图把孔子的精神,被雪藏的孔子的精神发扬光大而已,一路是在抬高孔子的。孔子第六次问道于老子的时候,老子说:丘,得也。老子说,孔子,你得道了。在《寓言》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