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上州春拂面,青青楊柳兆花繁。
都城時見狂人聚,小鎮鮮聞怒馬喧。
癘疫方收他日勢,憂心永繫故鄉園。
何當乘霧囘京兆,劫後重逢擧玉樽。
(3-28-2021)
附趙師妹《寄張師兄》:
春信經南過薊門,斑斑樹影待花繁。
何時燕婢環梁繞,幾處鴛兒戯水喧。
綠展風前先嵗柳,紅開雨後故鄉園。
客中君子多珍重,迨及山青備玉樽。
(2021-3-25)
[
阅读全文]
友谊曾被认为是人类最为珍贵的情感,并为很多人所赞美。英国诗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Blake)和塞缪尔·泰勒·科尔里奇(SamuelTaylorColeridge)分别说过,“鸟要巢,蜘蛛要网,人要朋友”,“友谊是遮风挡雨的树。”亚里斯多德说:“一个朋友能敌50个敌人”。美国作家里奥·布斯卡利亚(LeoBuscaglia)说:“一枝玫瑰堪称我的花园,一[
阅读全文]
“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嗑头”。电影《红高粱》中的这首“祭酒歌”虽然有些俚俗,却真正唱出了埋藏于中国人心底的酒神精神。
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的行业神狄奥尼苏斯的诞生为标志,至古希腊的悲剧上升为理论形态,以尼采的悲剧哲学为集大成。在尼采看来,酒神颂象征情绪的放纵,[
阅读全文]
多年的老友冷成金教授于一个月前(三月九日)驾鹤西去了,年仅59岁。
在上月末的博文《名作家之殇》中,我谈到几位知名作家因善生乏术而英年早逝。顺便提及冷成金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赶写电视剧《苏东坡》,结果得了直肠癌。没想到他也已经不在人世了。
冷成金是苏轼研究专家、人大教授朱靖华的高足,1991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当时我是学报编辑部主任[
阅读全文]
古人對清明節的印象,多見於詩詞中。這裏僅選古詩三首,以見一斑:
【唐】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宋】高翥《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明】[
阅读全文]
读博友蓬莱阁谈作家陈杰与钱锺书的“神交”,勾起对陈的兴趣。原来他自16岁起曾是济南市邮政局的押运员,后来下海经商实现经济自由,转而立志写作。2002年仅用一个月就以爷爷的故事为蓝本,写下了一本叫《乱世奇商》的小说,后改成电视剧《大染坊》,获得巨大成功。2005年又完成40万字的《旱码头》,但旋即查出贲门癌,次年离世,年仅50岁。
这使我想起[
阅读全文]
十多年前找到第一份“长期”工作后,许多同事都买房了。俺却不买。
有同事问,“公寓房,你难道还没住够吗?”
“是!”我回答,“等工作固定了再说。”
几年过后,工作是固定了,可房租也着实花去了不少,而且是有去无回。
于是决定买房,马上买。
看了一圈儿,得出如下结论:一、老房子、甚至上百年的房子太多了,20年内建[
阅读全文]
一、問題的提出及背景
伴隨著肇始於「五四」運動(1919)的學習、借鑒西方文化之大潮,對西方文學作品的模仿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一個引人矚目的現象,幷引起過激烈的論爭。在當代文壇,它仍然是學術界一個熱門話題。圍繞本文將要加以討論的兩部作品──戲劇文學大師曹禺(1910-1996)的成名作《雷雨》和當代著名作家韓少功的《馬橋詞典》的論爭和喧囂,就是典型例證。[
阅读全文]
在时下的华人世界,天堂似乎是人们心目中死后的唯一去处,“天堂见”也成了将死者常用的告别语。
但依照传统,自先秦而始,“黄泉”、“幽都”是死后世界的代名词。所谓“黄泉有知”,“含笑黄泉”,“黄泉路上无老少”,都是我们的常用语。自汉代已降,又有了幽冥、泰山、酆都等语,都是人死后的去处。其特点都是在地下[
阅读全文]
看到这题目,大家一定会说这“老家儿”太偏心。
但在时下的写手、包括某些作家中间,这样的主儿却比比皆是。
在“的”、“地”、“得”三兄弟中,该用“地”时却用“的”,该用“得”时还是用“的”。不是独宠老大、遗弃老二、老三是什么?
有人说了,三个人长相各异,分辨起来太麻烦。
老二不服:麻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