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记】老家的邻居阿香阿香今年七十二了,个儿中等,身材干瘪,颧骨凸起,满脸皱纹。见了半熟不熟的,总是客气打招呼,“来啊,家里坐,喝口茶”。再熟一些的,便上前一把拉住,使劲往家里拽,“吃了饭再走,吃了饭再走。”那个声音响亮的,半里地外都能听到。尽管,家里可能没有一口热水,没有一餐热饭。我不知道她是哪年从哪里嫁到村里的。[
阅读全文]

最近看了菲儿写上海的美食,又读JOYCE回上海尝记忆中的美食,那菜式和点心看了很是流口水,也触动了我回忆三月那个匆忙短暂的上海之行,想起了在乍浦路桥遇见的那位老人,以及后来才有的关于吃的故事。
我们年初刚回去不久,儿子春假又回了国。他小学毕业就出来,疫情前一年回去两次。对国内的印象,可以说是熟悉中的陌生,又是陌生中的熟悉。我们希望他有更[
阅读全文]

我做面包开始于疫情时期,五口人一日三餐,两个长身体的娃,除了做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还要保证每天的小零食,牛奶土司面包就是其中一款。原材料简单过程也简单,重要的是吃的健康放心,避免了这边超市里的高糖。
美丽又好吃的面包
制作Tangzhong,像不像小时候妈妈做的浆糊加入了牛奶和鸡蛋后的Tangzhong
刚和好的面团湿软醒发1小时后的面团
醒发[
阅读全文]

有朋友聊天说起,说蒸不好鸡蛋羹。我便自信道,那就看看我的~
分享做法:蒸锅加水开大火,待水开的同时准备食材。
1.找只喜欢的小碗,鸡蛋去壳入碗(小碗我用两个鸡蛋,迷你小碗我用一个鸡蛋),加入一点点盐,把鸡蛋打散打匀;
2.水龙头细细的流水,边打鸡蛋边往碗里注水,距碗边约0.5CM时停(随意估计);
3.用小勺轻轻地撇去上面的一层小泡沫;
4.蒸锅[
阅读全文]

我和君子兰的故事,开始于2004年的春节。应着年的气氛,我们从花市抱回了两盆盛开的君子兰。有母亲在身边的日子,凡是搬进家的生活物品,不论大小,似乎一进门就与我无关了。这两盆君子兰,亦是如此!给花浇水、晒太阳,成了母亲的又一生活日常。春节后,君子兰过了花季,客厅再添绿植,它们被搬去了卧室的阳台。我对它的关注就更少了,甚至还有过弃之的提议,[
阅读全文]

从小到大、由南到北,我一直喜欢吃馒头。南方的馒头很喧软,北方的馒头有嚼劲。出来之前我只会吃不会做,但家里馒头从不源于超市,都是母亲和阿姨一手做的。出来后,自己动手学着做,竟然也很快学会了,经常做白面馒头和花卷,也做过漂亮的花馍。最近喜欢做的,是粗粮坚果馒头。白面馒头、荷叶饼刚整理好的漂亮花馍可爱的乖小兔们今年开始,粗粮和坚果在饮食[
阅读全文]

某夜,都困得不行了,却忍不住还看了下微信,结果产生了本年度家庭最佳笑话。起因,儿子微信中发来“我的约52.42mm”,是他网上配眼镜要提交双瞳间距。关于配近视镜,全家零经验,更不知如何精准自测。白天爸爸来回比划测了一通,告诉我说他的大约是70mm。有了这个前提,我想着差距不应如此之大,于是便嘟囔着说了句,“怎么儿子的才52mm呢”。结果的结[
阅读全文]

我对梅干菜炒肉的情结,开始于中学住校的时候。那时学校没有食堂,只有蒸米饭的一组大蒸箱。学生每周返校时,和书包一样重要的,就是一周所需的米和菜。因为需要常温状态存放几天,大家带的多是像雪里蕻、榨菜丝、萝卜丝、梅干菜这类的咸菜。若硬要依着咸菜给人归个类,我当属梅干菜一族。因为,我带的总是梅干菜只有梅干菜。也许在母亲看来,这是最容易保存[
阅读全文]

习惯了每天绕着社区散步。这一天,刚拐过弯,不远处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童的亲子画面进入了我的视野。只见爸爸仰着头拽着枝,从树上边摘果实边送进嘴里;妈妈静静地站在一旁,双手作捧起东西的姿势;孩子在边上走来走去,时不时弯下腰捡着什么。瞧见的那一刻,我便远远地辨识出了那棵树。我走了过去,站在树下抬头仰望,看着青绿色的串串果实,那熟悉的感觉又[
阅读全文]

一起空巢的好友,今年养花颇有成果,院里屋内满是鲜花。某天发来微信,“今天百合花悄悄开放了”,不难想象她的小兴奋。几日后,我兴冲冲去观赏。好高的一株百合,花杆纤细,花儿繁多,正待数数,朋友说共25朵。我问哪里买得如此好花,她骄傲地给我看了四月刚破土的小芽照片。“天呐,这么快,才不到两个月!”我不禁感叹,脱口而出,“比儿子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