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童年里,过年是吃美食、穿新衣、放鞭炮、接压岁钱。要说放鞭炮,那可不只是大人们的事儿。大人放炮,讲究的是过年仪式;娃们放炮,图的就是个开心。村里的小卖部,是小伙伴们过年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节前从兜里掏出个几毛几元零花钱的兴奋,买了点小炮数着省着放的快乐;节中从红包里抽出个一张两张的美气,买了些花炮边走边放的豪气。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小卖部里鞭炮种类也眼见着越来越多。然而,最让我怀念的,是二踢脚、小鞭炮和摔摔炮。
鞭炮是年味(图片源于网络)
话说这二踢脚,看它小小细长的个儿,穿身火红喜庆的衣裳,腰间别根导火索,别看模样纤细柔美,开起口来可是个火爆脾气,短短几秒引爆直接吓退了大部分女性,多是成年男子燃放且多用在接亲的门口和祭祖的原野,因为危险小孩子通常是不让碰的。我的父亲鲜少放炮家中又都是女儿,我就偷摸着成了那个“代表”。每每有此机会,我总是远远蹲了个身子且呈现出随时起跑的姿势,拿根细长已燃的香努力伸长了胳膊去点引子,看两者接触吱出火花的瞬间迅速逃离,然后听得它拖着个长长的“JIU”音升空,回头时必已听得那霸气的“叭”声,看它在空中开花迅速解体后又迅速坠落。放二踢脚的风险有两个,一是点了引子跑开后,若是没听到鞭炮升空,就需要回去检查再点;二是万一它调皮撒欢临时改了道,就有可能冲了你而来。想象当年的我,还真是勇猛,要是放在今天,我好像没那么敢了。
二踢脚(图片源于网络)
再说小鞭炮,放起来那叫一个任性和尽兴。在我们小的时候,小鞭炮有两种,一是整长串的,单位好似是响。因为印象里去买时,总会说我要多少响的,如100响、200响、500响、1000响……整长串的多是大人使用,只听得噼里啪啦一阵响。每每这种时候,我们总是捂了耳朵边上等着,一完事后就冲进满是纸屑的阵地,去找还没来得及粉身碎骨的小炮,兴奋地捡起直接装了衣兜,再取出来和小伙伴们比谁捡的多。另一种是小盒的,里面有二十只单独的小炮,可能一元两元就能买到,想必是商贩们因着孩子们的需求设计的。放小炮的时间会持续很长很长,从孩子们放了寒假开始,村里就会有零星的小炮声,大多是孩子们拿零花钱或央了父母买的;小年开始,孩子们的笑意就更多了,因为他们的小炮可见着变多了,父母们买炮时总会给点小小的满足;大年三十拿了父母的红包,那更是实现了买炮上的财务自由,和小伙伴们比着放别提有多嗨了。幸福啊,就是这么的简单。
最喜欢的小鞭炮
说说摔摔炮。回忆起它时没有像前面两个来的兴奋,因为它放起来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取了一只往地上一摔那么简单。但小时候也总放,经常左兜是小炮右兜是摔炮,大人总是提醒切莫把自己摔了的同时摔响了炮。
……
日子过着过着,就过了自己兜里揣着小炮村里四处逛的岁月,过了给姐姐们的孩子们买小炮的岁月,过了带着孩子回乡给他买小炮的岁月……在没有鞭炮声的年里,童年、乡下、小县城的年,是多么令人怀念。
温馨回忆,我家都是我哥哥和他一帮朋友放!:)
艾玛,写得多亲切,放鞭炮都能放出技术含量来,那就更不用说给咱们大伙做美食好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