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菲儿写上海的美食,又读JOYCE 回上海尝记忆中的美食,那菜式和点心看了很是流口水,也触动了我回忆三月那个匆忙短暂的上海之行,想起了在乍浦路桥遇见的那位老人,以及后来才有的关于吃的故事。
我们年初刚回去不久,儿子春假又回了国。他小学毕业就出来,疫情前一年回去两次。对国内的印象,可以说是熟悉中的陌生,又是陌生中的熟悉。我们希望他有更多的了解,他想感受国内经济发展。一拍即合,就去了大上海。
现在出行太方便了,买了动车票立马出发,车上订的酒店,住下找的美食。外地人说起上海,想到的就是外滩,我们也在这里住下了。
迷人的夜晚
次日晨跑,看附近桥上有人架着机位拍摄,便好奇跑了过去,一看才知是乍浦路桥,一问才知是三件套最佳拍摄地,真是幸运至极。于是,我也跟着各种角度拍了一通。他们很快扛起家伙离开了,说今日云层厚难有阳光万丈。
乍浦路桥拍得的三件套
在那儿停留的功夫,一位老人主动和我打起了招呼,指导我如何拍得最好的三件套。再后来的聊天,我便知道了关于他的一些事:地道老上海人,爷爷辈时家业兴旺,在河这边(另一边是租界)开有米行,从小河里玩着长大的,后家道没落越搬越远,得了怪病看错了医生,一直想打官司却未能如愿,退休后几乎每天来桥上,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拍得一年四季不同辰光里的三件套……我不由地认真打量起他,约摸七十出头的年纪,头发胡子花白,衣着略显破旧,佝偻着背,拄着拐杖。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见了马路对面的电动车,和一个三角架。在后来的很多次,我都会想起这个画面,比对着我看见的他和他说的从前,仿佛看见了历史长河中的那一幕:在河的这一边,繁华的街道,一间米行,一个淘气的男孩……
老人的车和他的三角架
聊着聊着,我感觉必须要离开了。想起他是地道的老上海人,便问哪里能觅得正宗美食。他来了句:“那去找菜市场”。看我困惑,他解释:“菜市场在居民区,自然有很多小吃,那才是当地人喜欢的,正宗的很呐。”再求具体方位,他用手指了指,我听了个大概。
谢过后,我继续跑步前进。依着导航而去,在宁波路、河南中路,我看见了大上海的烟火气:狭窄的街道,凌乱的电线,一个紧挨一个的小门店,花式的水果摊百货铺,喇叭铃声交织的摩托车自行车,提着菜兜晃悠的中老年人,拎个早餐急匆匆的年青人……我恍惚了,一时间不知是何时何处,仿佛回到了八九十年代。这么多的小店铺,都滋滋地冒着热气,又该找哪家好呢?排长队的!于是,我站在了队伍中,一个一个很快地靠近,点了豆腐脑、 粢饭团、豆浆、油条,又钻进仅一张长条桌、仅两人贴身交错而过的店里,坐下来吃了个难忘的早餐。
居民区的热闹满是人间烟火 几街区之隔的商圈写尽繁华
给豆腐脑打120分
此行上海最深印象,不是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也不是璀璨的外滩夜景,而是有故事的老人和老街上的烟火气。要是换作平时,略有洁癖的我,不会去吃这样的早餐,但上海的这个早晨,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正如人到中年,一切繁华皆表象,开始注重内心所在。
次日,又找去了居民区的一个包子铺,要了一只香菇菜包一只萝卜丝包,边走边吃很快吃完了,于是又折返回去想再买萝卜丝包,只可惜这款已很快售空,终成了此行的小遗憾。
胡同里的包子铺 吃了两个还不够的包子
正所谓,人间烟火,最抚凡人心。也因是凡人,我决定以后去了哪里,既要去漂亮餐厅吃漂亮大餐,也要去找找那里的菜市场……
既喜欢 又喜欢
既要去漂亮餐厅吃漂亮大餐,也要去找找那里的菜市场:都要尝尝。
我们小时候好像没有吃豆腐脑,我们吃咸豆浆的。
赞赞赞,上海,我的故乡,好熟悉的片片,好让人思念的美食,好温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