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100)校长必需具备即席说话能力早上起来,打开电脑,浏览《文学城》首页,看到《同济大学,怎么闹出了天大的笑话》,毫不犹豫,立即点开仔细阅读。多年来,我始终相信《文学城》的标题与内容是名实相副的,果不其然。且不说同济大学学生面对上海疫情乱象,表现出来的“同济艺术或同济笑话”,其创作风格之广、质量之高,确实令人佩服,实在是&ld[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52)才华横溢的张厚感副主任是性情中人1986年,张厚感先生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副主任。1986年9月9日,“人教社”总编室致函华中师大一附中,“为了使初中语文试验教材更适应教学需要,准备在最近做适当修改。拟邀请贵校李培永老师来京参加这一工作。”我按通知要求,9月22日到位于北京[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51)范守纲飞到北京,我们相聚在人教社1986年10月8日晚上,周正逵先生和石家庄一中的董小平老师,正在我们房间讨论高二年级《文学读本》的教学问题。范守纲先生突然从上海飞来,也住到人教社招待所。范守纲时任上海《语文学习》主编,我与他相识,因了学生王江的课外练笔文《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1984年11月,我们相见于桂林的“漓江之[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50)在人教社,亲聆国正先生之謦欬1986年9月22日,从武汉到了北京,一走进沙滩后街55号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如同进了历史博物馆,走进了当代大、中、小学教材编写的摇篮。且不说大院里那“公主府”的梳妆楼,就是后来的北大藏书楼,该有多少名人轶事。只说自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五十[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87)汪深两篇高中作文的启示1988年4月初,华中师大一附中语文实验班的汪深,已到北京大学化学系,参加第二十届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集训。十人组成的国家奥赛集训队,最后要确定四人组成国家队前往芬兰参赛。前途未卜,但国内最著名的几所名牌大学都有意免试录取他,无论选择哪一所大学就读,他都可以选修自己理想的专业。该往何处去呢?让我们读一[
阅读全文]
说三道四(99)“动态清零”与“动态平衡”前面写了一篇《“动态清零”“测不准”》,意犹未尽,还想说几句。刚好看到今天《文学城》滚动新闻,其中一篇《上海律师斯伟江批吴尊友:不该误导决策》,文中提到一个“动态平衡”,我再来说说《“动态清零”与“动态平衡”》。我认为“动态”清不了零,但“动态平衡&[
阅读全文]
说三道四(98)“动态清零”“測不准”“动态清零”这个词语,全中国人民都耳熟能详了。特别是最近上海封城、封控以来,更是风靡全球,万众瞩目。从副总理到基层政府官员,坚持“动态清零”。刚刚,钟南山等专家发表文章指出:“动态清零”不能长期维持,中国需要有序重新开放,让社会及经济发展恢复正常。至于题目中的“测不准&[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补述)必需补述的一段往事上周六清晨,睁开眼,拿起手机,第一眼就看到一位大名昌庆旭的朋友要求加我的微信号,他也是“人文武汉公众号作者群”的一员。我立即通过了验证,我们开始聊天。他从我的那篇《说一下武汉人“过早”》谈起,聊着聊着,越聊越亲近越亲切越亲密。原来我们都是武昌人,我们的中学生活都是在千家街的华[
阅读全文]
闲话人生(195)我在《文学城》发表博文500篇了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日子,我在《文学城》发表博文500篇了。今天中午,与在西雅图的校友徐尚哲聊天,谈到晚年生活,特别是这次疫情期间,我们在美国的生活,感到特别幸运!我们都是华中师大一附中1965届高中毕业生,她是一班的,我是二班的。本来都属于“不宜录取”,她却幸运地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了。八十年代[
阅读全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49)第一次在北京过国庆节王连云老师遵照国正先生的嘱咐,准备安排我们去慕田峪游览长城。但考虑到国庆节游客太多太多,于是安排在节后再去。这时,张必锟老师表示,一定要尽地主之谊,请我们都去他家过节。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北京过国庆节,那年国家没有大型庆祝活动。我们几个外地来京的老师,吃完早餐就急急忙忙去天安门广场。沿途只[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