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7)太原会议两大收获,一大喜讯1986年8月初,在山西太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召开重点中学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工作会议。高中实验教材主编周正逵先生主持会议,开幕式后,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作报告,他先讲了初中教材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在准备修订。然后,特别强调高中教材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勉励[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6)刘国正先生的《景苏园帖》及其他1986年5月29日收到刘国正先生的来信:培永同志:久未通信,时在念中。试教情况,盼便中简单赐告。有一事相求。顷看《文艺报》,据称湖北美术出版社将影印出版《景苏园帖》。我对东坡书法很感兴趣,敬托足下便中探询一下,订购手续如何?售价若干?望即驰函赐告。教学甚忙,还给你添麻烦,先谢。匆匆祝[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5)易中天回校作报告,激励我勇往直前1986年4月17日是星期四,下午政治学习时间,学校请时任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副主任易中天,回母校给老师们讲美学问题。这是易中天第一次回母校作报告。易中天是华师一附中1965届高三(1)班的,当时坐在下面听他作报告的有三个与他同届的学友,他同班的徐尚哲,(2)班的游丽昭和李培永。徐尚哲是北京师范[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4)阳春三月,我们赴苏沪听课学习三、行万里路,走进苏州园林我们一行八人,在江苏省教研室教研员朱茫茫的陪同下,早上六点上车,快十一点才到“天堂”之苏州。下午上班时间,茫茫老师带我们到苏州市教研室,与语文教研员、苏州十中和苏州二中执教实验教材的老师们座谈。晚餐与茫茫老师一起,九人在“得月楼”吃了苏州名菜[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4)阳春三月,赴苏沪听课学习(一)顺江而下,第一站到金陵上钟山1986年3月底到4月上旬,湖北省教研室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高中语文改革教材实验班的执教老师:武汉六中洪镇涛、武昌实验中学陈文国、沙市三中王昌明、公安县一中史少典,华师一附中的李培永。在湖北省教研室教研员张良谟老师和武汉市教研室教研[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3)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设计师和领路人周正逵周正逵先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上世纪50年代留校教《语文教材教法》;60年代去景山学校搞中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并编写语文实验教材;70年代初去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研究语文教学教法;70年代后期去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研究并编写语[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2)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张贵和我与张贵和老师相识于1982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在洛阳召开全国第一次分编型教材《阅读》、《作文汉语》工作会议。分组讨论,按当时行政区划分的“中南五省”为一组。我们在讨论时发言所述,不论是对这套改革教材的认识,还是一篇课文的备课方案,总是不谋而合。感觉真是相[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1)国正先生谆谆嘱咐,写篇“短而有力”的文章1983年暑假,在洛阳,第一次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分编型实验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全国工作会议,湖北省教研室教研员张良谟老师,带我去拜见副总编刘国正先生之后,就一直受到国正先生的亲切关怀和不断鼓励。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研[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20)应邀参加省研讨会,异地上课求真求实1985年10月15日,湖北省教研室负责语文教改实验班的教研员张良谟老师通知我,将于11月6日至11日在沔阳举行省中学语文研究会会员大会。让我带300分《初中试教总结》赴会,还要准备借沔阳的学生上一节公开课。10月30日,省语文教研室雷秋山主任就我的示范课教案提出建议,嘱咐我一定要认真做好充分准备。[
阅读全文]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19)北京名师张必锟,文言诵读传真经1985年9月21日,上午第一二节课,北京名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文言读本》特约编辑张必琨老师,应邀来我们华师一附中高中语文实验班,上文言文诵读示范课。张老师教学生诵读《子鱼论战》(听课笔记):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谁能告诉我这三段文字有没有分工?(学生计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