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两位专家亲临课堂,试教学生踊跃发言

(2025-06-30 19:02:36) 下一个

四、我的十年教学成长(15)

                              两位专家亲临课堂,试教学生踊跃发言

1984年暑假在兰州会议期间,去拜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长张定远先生时,国正先生听完我这两年试教的汇报后,笑着对定远先生说:“我们是不是要找个时间去培永那里,看看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呀?”定远先生说:“好的,我来安排吧!”当时,国正先生是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的会长,定远先生是秘书长。

1985年5月25日,武汉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徐国英老师告诉我,国正先生和定远先生应武汉市中学语文研究会的邀请,明天到武汉,住新华饭店。定远先生请你29日晚上到饭店去见面。

一见面,国正先生就笑着说:“培永,定远与武汉市教研室商定的日程,我和他6月3日上午去你们学校,看看那些参加实验的孩子们,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下午去你们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与主编刘兴策教授见面。”

国正先生对我们这个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的课堂教学改革、作文教学改革的成果,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让我好好从这两方面进行总结。准备参加青岛初中实验教材总结大会。当时就要走了王江作文选的校样和李慧的那篇《语文实验教学花絮》,说看完后还给我。定远先生跟我商定了3日的行程及具体安排,重点谈了王江作文选的序言怎么写。

一群穿着西装的人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左起: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长张定远、人教社副编审刘国正、李培永、湖北省教研室主任彭慧敏、湖北省教研室语文研究室主任雷秋山,1985年6月3日上午,到华师一附中来参加初中语文实验班教材改革实验总结会议。)

回校后,向李校长和主管教学的万副校长汇报了,人教社的两位专家将于3日上午8点半到我们实验班,参加学生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

座谈会准时开始,这天实验班教室一改司空见惯的课堂教学形式,课桌椅摆成了“回”字圆形圈,坐在任何一个位置上的学生发言,都可以与大家互动,大家还可以看到发言同学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座谈会由语文课代表孙燕主持,当国正先生和定远先生在省市教研室主任、我们学校领导的陪同下,走进教室时,全班学生的热烈鼓掌欢迎,孙燕向两位专家、各位领导和嘉宾致欢迎辞后,请他们在“回”形外圈就座。

孙燕说:“尊敬的刘老师、张老师,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热烈欢迎你们来我们实验班参加教改总结座谈会!

我们实验班已经在5月20、21日两天参加了全年级统一的毕业考试,据指导我们进行了近三年改革实验的汪厚铎老师说,语文人均成绩略高于学习《语文》课本的普通班。

5月26日早自习时,李老师告诉我们,负责实验教材编审的刘老师和《阅读》课本的责任编辑张老师,将于6月3日上午来参加我们班的三年教改座谈会。要求我们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还要求我们对教材修改提意见,请大家认真准备。今天请发言的同学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讲就可以了。今天各人只讲自己的看法,不讨论别人的说法。我们按举手的先后开始。”

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

赵劲松同学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叫赵劲松。

转眼间,三年的初中学习阶段已经接近尾声了。三年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在语文学习方面,无论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还是学习能力,都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

刚上中学的时候,我不但对语文学习没有一点兴趣,而且连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只知道跟着老师转,老师讲什么,我就记什么,自己不动脑筋思考。结果一个学习阶段过去了,我感到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与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太不适应了。我上中学以后遇到的这个语文老师有些与众不同,他在课堂上很少向我们灌输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自己讨论、争论,使同学们在讨论中取得进步,在争论中提高能力。这就逼着我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去组织语言说服或反驳对方。在与同学的争论中,不仅提高了说话能力,而且提高了边听边思考的能力。这是三年来我在能力方面最大的收获!

在写作方面,老师采取了同学互相评改作文的方法。刚开始时,我非常怀疑这种方法,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评改方法对我们有益无害,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写作能力,而且锻炼了我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以前,我最怕写作文,一拿起笔就感到无话可说;现在,我虽然不敢说提笔成文,但至少对作文已经没有害怕心理了。

我对语文学习兴趣由淡变浓的主要原因,还是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我们实验班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就免不了发生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争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使同学们上了一节还想上下一节。李老师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他总是鼓励学生向他提问,指出他讲课中出现的错误,还鼓励大家大胆地对编入课本的名家名篇质疑。这就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培养了我们的创造能力。

卢山同学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刘老师、张老师、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我叫卢山,姓卢的卢,不是江西的那个庐山。

在小学,我们的语文课本每册只有十几篇课文,当然这与我们那时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有很大关系。到中学后,我被分到了语文实验班,一册语文书就有40篇课文,这与小学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开始,我对这项实验是持怀疑态度的,唯恐自己做了实验的“牺牲品”,可是通过三年实验证明,我们收获了许多许多,我为自己能在实验班学习感到非常骄傲!

在初中三年语文实验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能力提高了,其显著标志是增强了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和完整性。

由于在小学听惯了老师“满堂灌”的教学,一进中学,对老师的开放式教学很不适应,总是期待着老师在下课前把课后练习题的答案公布出来。须不知,我们这套教材有许多练习题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最正确的答案莫过于同学们自己思考、讨论后得出的答案了。因此,我被“逼上梁山”,不得不经常自己动脑筋揣摩、斟酌课后的每一道练习题。但是,在开始实验的一段时期,这种独立思考往往是被动的,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老师上课时的提问,所以,虽然也做到了独立思考,但这是一种消极的思考。因而不论是预习,还是上课,自己提出的问题往往与课文没有多大关系,有的问题甚至是与课文风马牛不相及。这种难堪的局面维持了一、两个学期,看到同学们学语文的劲头越来越足,我的确是有点儿不甘落后,于是,我开始留心别的同学学习语文的方法。我常常有事无事和同学聊天,在闲聊时,我总是反复问我的同学,你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同学们见我那迫切的样子,都忍俊不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告诉我许多学语文的好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关键是上课要积极思维,争取发言机会。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一点儿不假。我虽然曾多次鼓足了勇气,想在课堂上发言,但每回都在节骨眼上退缩了,我还是不敢当着大家的面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久,我的这种心思就被细心的李老师看出来了。他看到我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但又不敢举手的样子,就在课堂上经常点我回答问题。刚开始,我只能说一句话,尔后,说两句,再后来说三句了,慢慢的我回答问题逐渐有条理,而且比较严密了。我在课堂上也越来越爱发言了,以至于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了。那情形,如同不说就像要把自己憋死了一样。

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中,我认为,如果在“说”的方面有了突破,那么其他三种能力的突破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因为大作家老舍曾经说过,如果把说了的话好好整理一下,便成了一篇好散文。三年来,我着重抓了自己的说话训练,不仅说话能力提高了,而且也促进了其他三种能力的提高。

在近三年的学习中,我对这套教材的认识也日臻全面。总的说来,我比较喜欢自读课文后设计的练习,当然,这并不是说讲读课文设计的练习不好,只不过两者相比较,总有一个比另一个要更好些。这些自读练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创造性强,留给同学们发挥的余地大。这在当今这个时代,这种练习对同学们未来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希望今后讲读课文的练习设计也该向自读练习设计看齐。

我觉得,我们这套教材似乎对听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我想,编辑部应录制一些教学磁带,如课本中的一些名篇。让同学们听完录音后做练习,或口头回答问题,培养同学们的听力,使大家在听他人表述时,能抓住对方说话的要点,而不至于人家讲了半天,你还不知东南西北。随着社会的发展,等我们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后,社交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了,而一个善于交际的人,没有善于揣摩他人讲话意图的本领和雄辩的口才是不行的。

此外,我还想向编辑同志提一个建议,能不能把教材改为16开的,以便同学们得心应手地在书上圈点勾画。

我想说的,讲完了。不知我的意见和建议对不对,请两位专家老师指正。

张定远先生立即表示说:“卢山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很好,我已经记下来了。欢迎同学们继续发言,给我们提意见啊!”

主持人孙燕在大多数同学发言之后,最后请两位专家讲话。张定远先生的发言热情洋溢,最后鼓励学生:“你们很会说话,说得很得体,有的同学还有点风度。希望你们继续练好说话,要练到像卢山、赵劲松,还有那几个同学一样,即席讲话,出口成章!”

【附录】小作家孙涵应运而生,正值青春年少时

一群人在建筑物前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华师一附中初中三年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结束后,1985年中考,考取华师一附中高中的有37人(1982年通过武汉市中考的“正取生”为33人),人教社和湖北省教研室领导在实验开始时,就要求实验班连续试教六年。已经考取本校高中的学生和家长也都要求继续参加高中实验。时任校长同意继续办高中语文实验班,但是,他坚决不同意保持初中实验班,一定要按学校例行的分班原则分成了七个平行班,采取抓阄的方式,我抓到的4班,只有5个学生是原来初中实验班的。于是,我在开学初给人教社副编审刘国正先生写了一封信。

当我把上述情况和自己的苦恼向国正先生倾诉之后,他立即给我回了信:

培永老师:

来函敬悉。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你有改革的大志,而且扎扎实实地在实践着,积以时日,必见成果。中间出现一些曲折,应在意中。且高中试验另换新班,固然增加了困难,但也会多一点经验,望快然当之。

征途何处无风雨,更望花繁桃李枝。仅以此二句相赠,匆匆,祝

教安。

                                                                                                                                      国正

                                                                                                                                  九月三日

国正先生望我“快然当之”的来信,就像及时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引领我砥砺前行!

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难度比初中要大多了!加之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对语文教材、教学改革看法各异。而且,语文教材改革的步子又迈得很大,虽然教材还是分编为《阅读》和《写作》,但是与初中的编排体系完全不同。三年课内阅读的整体规划是:高中一年级是《文言读本》(上下册);高中二年级是《文学读本(上下册)》;高中三年级是《文化读本》(上下册)。还有《写作》三册,另外还有三册课外阅读《现代文选读》。人教社和省教研室严格规定实验班周教学课时,与只有一本《语文》教材的普通班一样,都是五节课。按照阅读主编周正逵先生的说法:一个文化人,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就谈不上文学素养,没有文学素养,也就是没有文化。他的教学理念和教材体例固然很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现实也确实如此,心中有目标,一定要完成六年教材改革实验;人生有追求,一定要珍惜当下于我的最佳条件,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遵照国正先生的嘱咐,“快然当之”。立即开始高中试教的准备工作。

开学后,初中实验班的许多学生和家长继续找校长,坚决要求参加高中实验,都被他一口回绝了。初中实验班语文课代表孙涵以优异成绩考取华师一附中高中,结果没有被我抓到。孙涵的妈妈多次找李校长反复请求说:“我和她爸爸都是学理科的,他爸是研究、设计船舶的高级工程师,我一直是医生。我们原来是希望孩子学理科,将来接我们的班,但是自从她进了初中语文实验班后,就特别喜欢学习语文实验教材,更喜欢写作。中考完后,一个假期,她写了一部五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请校长支持孩子的选择吧!”说完,把孙涵的小说初稿交给校长了。校长表示学校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一定会特殊培养。家长说:“我们不需要特殊培养,只要求继续参加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我的孩子明确表示了,如果学校不同意她继续读实验班,她马上转学到有实验班的中学去!”校长这才答应一定解决孙涵转班的要求。李校长最后只批准孙涵和闻名全国的“小市长”王江两个学生,转到高中语文实验班,并把孙涵创作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交给我,让我看完之后再向他汇报如何抓紧培养该生。

于是,高中实验班有七个初中实验班的学生了。虽然只有全班人数的14%,但他们就像“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高中语文实验班教材改革燎原之势。

1985年9月1日,湖北省作协邀请我参加湖北省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我的第一感觉这是给孙涵的一次机会,于是抓紧时间在会前看完了她的中篇小说,并把小说中的精彩片段做了记录,准备在这次座谈会上,适时向与会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协领导推介。

1985年9月5日,我在湖北省作协召开的少儿文学座谈会上,向省作协领导和与会代表,汇报了我们学校抓学生写作课外活动的一些做法和初步成果。重点介绍了我们华师一附中学生“写作爱好者协会”主席孙涵,及她创作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
孙涵是我们初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的语文课代表,她在1985年中考结束后,抓紧暑假时间,创作并完成了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的初稿。

李校长最后只批准孙涵和闻名全国的“小市长”王江两个学生,转到高中语文实验班。同时把孙涵的妈妈交给他的中篇小说(初稿)转交给我。希望我看了之后,提出进一步培养孙涵的方案。
接到省作协会议邀请后,我决定在座谈会上请专家帮我们培养热爱写作的孙涵。于是,我认真仔细读了《正值青春年少时》,在会上给大家选读了几段精选的文字。
与会领导和代表们听完后,一致认为孙涵的文笔不错,内容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中学生的生活。省作协副主席刘岱说:“就刚刚听到的小说片段来看,构思不错,文笔也不错。”中午吃饭时,刘副主席还要我把会上的发言整理后寄给他。我送他一本湖北省教育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少年改革者的大胆设想》(王江作文选)。
省作协主办的《长江》大型文学丛刊主编田野要求把《正值青春年少时》的原稿带回去看看,然后再联系我。
9月11日收到田野主编的来信,约我和孙涵13日去编辑部面谈。
我们如约到了东湖之滨的湖北省作协,田主编非常热情接待我们,与孙涵长谈近两个小时,肯定了小说的整个结构完整,很多章节都写得蛮好,也严肃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临别时,送给孙涵一摞稿纸和两本近期的《长江》丛刊,嘱咐她:“你可以随时来我们编辑部取你需要的稿纸、你想借阅的书。我们非常欢迎你常来。希望你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抽空修改好了之后,我们再看看什么时候发表。”

9月25日,与孙涵一起去东湖《长江》丛刊编辑部,主编陈龄同志认为孙涵的小说很有生活气息,基础很好,决定修改后在明年第二期发表,要求在八万字以内,11月底交稿。返校后,即向李校长汇报。校长表示,只要家长愿意,可以停课修改。周末晚上去孙涵家谈小说修改问题。10月14日晚上,孙涵的妈妈送来小说修改稿。当晚我就开始审阅修改稿。
孙涵在初中实验班同学的热情帮助之下,将小说初稿(修改稿),抄写了两本。在同学中传阅的手抄本,深受大家的喜爱,孙涵主动征求同学们对小说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她这种做法,表现了一个青少年作者的勇气和魄力。我建议她再请高中实验班的一些同学看一看,然后在期中考试后,自己主持一次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讨论会。届时请一些初中实验班的同学也来参加,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再修改。
1985年12月13日上午,孙涵利用课间休息时间,通知在其他各班的初中实验班的卢山、李慧、王艳、曹萍等同学,下午第二节课后,到我们四班来参加讨论会。
作品讨论会上,发言的同学一致认为,孙涵的这部小说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吸引了读者。卢山引述小说中的几段细节描写后,高度评价说:“我觉得孙涵的小说与正在播映的日本电视剧《血疑》一样,与我们的生活‘不即不离’,不是生活又是生活。”
讨论会场非常活跃。
主持人孙涵在卢山发言后,不失时机地说:“我非常感谢初中老同学的热情鼓励,我更想听听高中同学的意见。其实,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汪深看了小说后,就对我说过他的看法。现在请汪深同学给我提建议吧,大家鼓掌欢迎!”
汪深同学站起来,就像他平时回答老师提问一样,先用右手把近视眼镜向上轻轻推一下,微笑着说:“我觉得在孙涵的这部小说中,好像让我看到了她在初中实验班读书时的影子。她正在参加的教育改革让我深思,老师应该怎么上课?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为什么‘师道尊严’至今还在我们学生的生活中重演?如果大家想找到答案,请去看看她写的《正值青春年少时》吧!”汪深的发言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孙涵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后来发表在《长江》1988年第三期)
晚自习时间,我去教室征求学生对这次活动的意见,他们都说:“太好了!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讨论会,真是大开眼界!”同时,大家由衷地感到初中语文实验班的同学们说话能力实在是强!纷纷表示以后一定要珍惜每一次说话训练的机会(从高一开学第一天开始,按学号每天早自习,安排一个学生上讲台讲话三分钟。)我要求学生,像初中实验班学生那样在大庭广众之中发言,做到说话大胆、大方、大声。
孙涵调到实验班后,继续当语文课代表,除了完成课代表的日常工作外,偶尔还在我外出开会时,代我去班上上课。
1985年12月3日,因为第二天要我去参加武昌区语文教研会活动,下午两节课后,请孙涵来商量,可否代我上一节课,她欣然应允。于是,我们开始备课,按教学进度,第二天该上“点读练习四”。课本上已经明确“训练要求”:独立完成二至三题。标点能对70%——80%。
语文实验教材《文言读本》,没有教参。我们一起备课,首先解决练习题答案,然后研究课堂教学方法。
12月5日早自习,询问几个从外校考来的学生,对孙涵上的这节课感觉如何,他们反映很好。后找孙涵谈昨天上课的情况,她也觉得大多数同学表现很好,课堂教学进展顺利,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非常感谢我的这位“小老师”,帮了我的大忙。她笑着说:“我要感谢您的重点培养啊!”
可见,不拘一格,因材施教,不仅对才华横溢的学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而且对全班学生更是一种激励!也让我对重组后的高中语文教改实验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