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52)

(2022-04-30 05:16:43) 下一个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52)

才华横溢的张厚感副主任是性情中人

1986年,张厚感先生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副主任。

1986年9月9日,“人教社”总编室致函华中师大一附中,“为了使初中语文试验教材更适应教学需要,准备在最近做适当修改。拟邀请贵校李培永老师来京参加这一工作。”我按通知要求,9月22日到位于北京沙滩后街55号人教社招待所报到。

9月23日,负责领导我们修订初中《作文·汉语》的责任编辑王连云老师,主持第一次修订工作会议,张厚感副主任来参加会议。他说:“国正先生非常重视这次实验教材的修订工作,他现在西山八大处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会议结束后,他要来参加修订工作会议的。我们先按计划开始修订工作吧。”

我们几个人重点讨论了《作文·汉语》第一册的“课外练笔”和“学生例文的批语”的修订原则。张厚感先生希望先搞出一个基本框架来。王连云老师就给我们三人予以具体分工,要求各人试写一篇,一天后再集中讨论研究。

9月29日上午,王连云老师主持修订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国正副总编、《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长、《阅读》责任编辑张定远先生,还有中学语文编辑室张厚感副主任。

国正先生代表人教社欢迎我们三位中学老师,他说:“初中实验教材第一轮全国大规模实验结束了,实践已经证明了这套教材的可行性,编辑体例的科学性。为了把这套教材编得更好,以便明年在全国正式开始使用,我们决定进行修改。现成体例基本不变,主要根据执教老师和实验班学生的意见,对有些单元的内容、例文、单元练习题等进行修改。为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我们人教社建国以来,第一次聘请第一线的老师来参加修改。他们就是今天在坐的,北京的张必锟老师、江苏的朱泳燚老师和湖北的李培永老师。他们也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一个月时间确实有点紧,希望大家抓紧时间,共同努力完成任务。”

国正先生在会上,还传达刚刚开完的国家教委(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特别强调有关教材改革的重要信息:为保护各地出版社的语文教改实验教材,制定了语文教材中学阶段必选的180篇课文目录,也就是说各地改革教材怎么编,都必需选用教育部规定的这180篇文章;还统一拟定各年级语文教学要求;中学取消逻辑教学;高考语文只考语法实例,不考语法概念;文言文规定了“一些”常用实词和虚词,高考只考“浅易文言文”。国正先生听取了修改工作进度汇报后,请张厚感副主任、王连云责任编辑,一定要安排好三位老师国庆节期间的娱乐活动和生活。

其实,张厚感副主任经常来招待所过问修改工作进度、审阅修改质量。休息时间,就与我们即兴谈天说地。

国庆节期间,厚感副主任还在王连云老师家,两人一起宴请我们三位中学老师,准备了名酒,他还亲自下厨,做了十几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我们边喝边吃边聊,兴之所致,无所不谈。

我和江苏来的朱泳燚老师真正见识了北京人,特别是必锟先生和厚感先生两位北大才子的睿智和口才。

必锟先生是湖南人,早年毕业于长沙湘雅中学,1952年毕业于北大,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北京教中学语文。八十年代初,被人教社中语室聘为实验教材特约编辑,负责文言文单元的编写,每年暑假在全国实验教材工作会议上,主讲文言文诵读教学,上示范课。10月1日,他一定要尽地主之谊,请我们几个人去他家过节吃饭。我们先到他家,在等候王连云老师时,他请我们欣赏钢琴名曲,每弹一曲之前,他都要讲解名曲之名的由来。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娓娓道来,生动再现了名曲诞生的背景,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讲得津津有味,我们听得兴趣盎然,让我永远都记得萧邦的《黑狗》和贝多芬的《月光》那优美动听的名曲之名由。

厚感先生与必锟先生是校友,几年来一起从事语文实验教材编写,情同手足。两人一起聊天,他口若悬河,非常健谈也非常敏锐,小酌慢饮,谈吐间不时流露出精彩语句。

厚感先生喜欢喝点好酒,酒量不大,酒后话就更多了。当时不知怎么扯到当官的事,他笑着问必锟先生:“必锟兄,你最近与你的老同学吃饭没有啊?”

厚感先生说的“老同学”,就是时任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陈书记当年与必锟先生是北大中文系的同学,参加革命后,肄业成为了职业革命者,后来逐步成长为职业革命家了,当了北京市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只要有机会有时间,常与北大学友聚餐,在一起叙学友之情,聊天下之事,畅所欲言,不分彼此,其乐融融。

“今年他特别忙,到现在快一年了,还没有来参加过一次活动。你想说什么?尽管说吧?”

厚感先生说,俗话说,为人不当官,当官都一般。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这些读书人,只知“书中三味”,哪懂“官中三味”。西方民主社会,那些“议员”,要想当好,当长久,就得学会“小骂大帮忙”。而封建集权帝制,像魏征那样敢于直谏,妄议皇上,大都不得好死。魏征幸亏遇到了“明君”李世民, 在他死后下诏厚葬,感谢魏征让他懂得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厚感先生是性情中人,他六十年代初北大毕业就在人教社中语室当编辑,办公桌与老北大的张中行先生面对面,共事二十多年。他与张中行先生亦师亦友之真挚感情,只要看他代表人教社执笔的《沉痛悼念张中行先生》,就一目了然。

我这次来人教社参加修订实验教材之前,我们华中师大中文系的刘兴策教授,托我请厚感先生为他主编的《语文教学与研究》月刊,写一篇有关高考方面的文章。我刚来不几天,在厚感先生到我的房间来看我时,就直接对他说这件事。厚感先生爽快地说:“好啊!前两年我与刘教授一起参加高考命题时相识,他是一个非常厚道的人,善于做学问,还不怎么懂经营之道。我一定会帮帮他的。”

记得10月10日,时任高中语文阅读实验教材责任编辑周正逵先生,请我们去他家吃晚饭。席间还有一位河南省教委的张副主任。吃完饭后,厚感先生聊兴未尽,与王连云老师一起再回招待所继续聊,也不知道是不是见到那位副主任之后还有话想要说。王老师关注的是具体工作,表示一定要在22日之前,完成第一册的修订工作。厚感先生酒后吐真言,他关心的是整个语文教育教学,宏观要控制,但是不能像教委那些人那样去管控,像他们那样只能把语文教学管死!他情不自禁地说:“语文教学还真他妈不是谁都可以来管的!”

厚感先生是语文教育教学专家,还雅好文墨,学郭沫若体,微妙微俏,四川“乐山大佛”就是厚感先生的题字,有稍懂文墨的游客还以为是郭老的墨宝。他的诗歌也写得非常好,以至于有熟悉他的老师,听说他要参加高考命题,立即警示学生,今年高考很可能要考诗歌的!

一晃三十五年了,斯人已逝,当年的人教社也人是物非,但是厚感先生和必锟先生永远活在我心中!

【附录】张厚感《悼张中行先生》

著名语文教育家,学者,作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张中行先生,于2006年2月24日凌晨2时40分,在北京无疾而终,安详地停止了呼吸,享年98岁。

我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深切地缅怀这位世纪文化老人!

张中行先生1909年1月7日出生于河北香河一个普通农家。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35年大学毕业后,曾任教中学、大学,主编佛学杂志。1951年2月起任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及教学研究工作,历时半个世纪之久,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在叶圣陶先生领导下,张中行先生先后参加了《语文》、《汉语》、《文学》、《古代散文选》等多套中学语文教材及图书的编写、审读工作,主编了《文言常识》、《文言文选读》。期间,为普及中学语法知识,还著有《紧缩句》、《非主谓句》等多部语文著作。晚年退休后,作为特约编审,他审读了多种教材及课外读物,特别是对文言作品的选注、解读,严格把关,一丝不苟,表现出老一代编辑家严谨的治学作风,受到社内外同仁的高度赞誉。

从中学时代起,张中行先生开始接触新文学,博览群书,追求新知。在沙滩红楼的大学四年,他开阔了知识视野,接受了科学思想。毕业后,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思考人生问题,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哲学典籍,研读英文原版知识论、认识论著作,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观。

张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功底深厚,文笔奇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活力焕发,以古稀之年,笔耕不辍。1986年《负暄琐话》面世。以冲淡平和的笔触,写人记事,怀旧伤远,别具一格,令世人瞩目。从此一发不可收,《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相继问世,被誉为当今的《世说新语》。

此后,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佛教与中国文学》,张先生又接连出版了《禅外说禅》、《顺生论》等专著,说禅道别开生面,论哲理发人深思,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又出版了回忆录《流年碎影》。他检点平生,伤逝感怀,写尽世道人情,字里行间充满沧桑之慨,饱含人生哲理,令人荡气回肠,寻味不尽。此时,另有诗词集《说梦草》及杂文集《散简集存》付梓。他的大部分著作结集为《张中行作品集》六卷,凡数百万言,199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他的书拥有广大读者,风靡全国。一时间,张中行先生成为二十世纪末学界瞩目的文化老人。1995年,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他作了专访。

张中行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治学遍及文史、哲学、佛学诸多领域,是一位文化底蕴丰厚的“杂家”。他执笔为文,以真面目见人,其文如行云流水,如话家常,举重若轻,含蓄蕴藉,平实自然,冲淡而有韵味,灵动而又厚重,具有独到的语言风格。

张先生一生爱国爱民。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乐观旷达,秉持贵生、顺生、乐生的人生哲学,无论遭际如何,都泰然处之。他尊重科学、反对封建专制迷信,重视知识学习,强调具有对人的启迪作用。他承传儒家“民贵”思想,又富现代性精神,时存悲天悯人之怀,多有洞明世事之智。他摩砚临池,赏画吟诗,与朋友共而其乐融融。他好交游,重情谊,宽厚待人,有平民意识,对后学晚辈关爱有加,是一位慈祥可亲的长者。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百岁老人张中行的道德文章,智者风范、仁者情怀,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张中行先生治丧委员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