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博文
三、少室不传之妙
  中峰禅师为《圜悟心要》题叙曰:“少室不传之妙,就当人正体上举扬,无形段可指,无方隅可示,无言说可诠,无道理可陈,虚洞洞,空牢牢,绝毫芒,离朕兆,圆满湛寂,真正妙明……”所描述的即你的境界。既如上述,又不可以无言,遂有禅语录、禅文字之出现,或隐、或喻、或直示,总不明说出此心境界。一者虑小根谤法,一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二、正受是心传或别传的内涵
  你必须了解,那种离念、离执、离分别而又清楚、明晰的心态,是一切圣者同证的“正受”。那不是可以从册子上挖掘得出来的,它是心传或别传的内涵。即使是大悟、澈悟了的人,也只是以此心态作为禅与非禅的“试金石”。因为除了这,教内往往认为“惺寂”、“灵明”、“昭昭灵灵”或“空灵”[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耕云解惑录:《杜漏》会后解惑--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wMTYxODIw.html
“杜漏”会后解惑~一九八八年七月三十日讲于台北市
一、怎样增加心力
  问:“安祥有漏”是不是无记心?修行的过程总是七上八下、进进退退,是否心力不够? 师父曾开示“苦行并非究竟”,是否可由勉强走向自然?如何于动中修行较为得力?
答:这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示张生
  一、参与悟
弟问“如何参?”参者,参详,亦即思惟也。思惟之主题,唯在找出自己生命的基因、原态和永恒相,以及众生平等、生佛平等之所以然,进而肯决“万物即我,我即一切”,这便是思惟的课题。长年累月,闲来便思,终必有悟的时刻。
你问“参而悟,何以见得是真悟?”这更简单。人不能不受身外的干扰或影响,因此很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七、唯是一心
  吾观诸人率多知行分裂,解行不相应,形成多重人格,何能完成法的人格化之陶冶、熔铸?以斯吾雅不欲与彼等浪费时光、虚耗心血耳。
吾人若境界至此,不须拘泥于说法形式。若论实际,唯是“一心”,心外更无少法可言,强言亦是方便而已。
诸子学法迄少进境,咎在轻法。苟能时时自惕自励,既得传心,岂有余事、剩法可再三寻觅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耕云解惑录:《牛的礼赞》会后解惑--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wMTY5NDc2.html
“牛的礼赞”会后解惑~一九八九年元月廿二日讲于台北市
一、归依自己就是归依老师
  问:有两位会友请求归依 导师,是否允许?
答:归依自己呀!归依自己就是归依老师,是一样的。归依,也没有什么形式,就是发心。你念念以我为师,我就活在你心里;你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六、猛挥慧剑,斩断孽缘
  人而陷入魔境——以自己的罪恶、错误来折磨、惩罚自己,皆由不觉省、不猛省、不迁善所致,他人殊不能为力,亦空有爱莫能助之苦。此乃法界至公之律则,无人能改。昔大觉、大慈佛陀犹不能救提婆达多于生陷地狱,吾侪固不待言矣。
吾人若能猛挥慧剑,斩断孽缘,而性光湛然,不为境风所摇,诚大丈夫,亦诚堪敬慰也。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五、动上有不动
  人若虔行正法,证得甚深三昧,亲到“实际理地”,庆忭何似。人若遭逢家庭勃谿,非常人所能按捺不动时,须安住不动金刚心,持“动上有不动”之真谛。人生无几,若不能觑破而把定本心,必定为业风所转,斯则不免“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矣!若能安然度过,具见定慧力圆,亦可见世、出世间,舍定慧难言解脱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耕云解惑录:《净化自己》会后解惑--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xMzc5NjM2.html
“净化自己”会后解惑~一九八八年九月廿八日讲于台北市
 一、归依老师就是归依自己的心
  问:请求归依 耕云老师。
答:所谓“归依”,就是归向与依靠。有一天,苏东坡跟佛印在寺里散步,走到观音大悲殿,看到观世音菩萨拿个念珠,苏东坡就问佛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十四、后得智
  心中流出,始名“后得智”。“外道”向心外觅法,求知见,实永劫难证解脱也。
究实而言,此等偈句老和尚或能写出,然分别心产物,不名“后得智”,以伊脚跟未着地故。
当知我宗不叫人看经,而悟理与佛经无殊,亦当知吾不误人,人自误耳。今后宜大忘往事,莫思将来,一切顺逆、爱憎、好恶通通扫除。尤忌兴奋、大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