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耕云解惑录:《杜漏》会后解惑(视频及文字)

(2014-11-26 04:36:19) 下一个
耕云解惑录:《杜漏》会后解惑--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wMTYxODIw.html


“杜漏”会后解惑

~一九八八年七月三十日讲于台北市


一、怎样增加心力

  问:“安祥有漏”是不是无记心?修行的过程总是七上八下、进进退退,是否心力不够? 师父曾开示“苦行并非究竟”,是否可由勉强走向自然?如何于动中修行较为得力?

:这个话问得很好,刚才我已经答复你了。“安祥有漏”并不是“无记心”,“无记心”是无因无果、无善无恶,这叫“无记”;也就是说没有知觉,睡着了,这叫“无记”。“无记”不会构成修行的漏洞,那是生理自然的现象。真正修行的漏洞,就是刚才我所讲的那几个漏洞。

修行的过程七上八下,就是你的心力不够。一个人心力不够,欲振乏力,力不从心,那这样子,不要说你修行,你做世间任何事业都会失败。你看那些成功的人都是锲而不舍的,王冕画荷花、爱迪生当发明家,不是人家逼他,而是他认为这是最高的享受。一个人做任何一个工作,如果你以这个工作为享受的话,那么这个工作会给你带来快乐,给你带来健康,会给你带来智慧,你在这个工作当中会有创意,会涌现出一种创新的能力及智慧。假如你做任何事情,若带着无奈、带着压力、带着垂头丧气、莫可奈何,那工作对你是一种惩罚,会剥夺你的健康,会剥夺你的喜悦,剥夺你的智慧,剥夺你生命的光彩,使你活得极为黯淡。这个关键是在你一念之间。

我们如何使自己喜欢我们的工作呢?首先你必须承认 —— 你是活在责任义务里,你每天忙,每天累,你心安了,你在创造正值。假如你的欲望是每个月给我一千万美金,但我不要上班而在家里睡觉,这样的话,你是在创造负值;大家都这么想的话,这个地球要毁灭,人会饿死。这个话跟你刚刚的问题有没有关系呢?也就是说你有没有这个磁性。我们填一个机关人事部门的表格,有“性行、性向”这一栏。什么叫做“性向、性行”呢?说你对哪一类的事物有强大的磁力;也就是说这个事物对你有强大的吸引力,那么你做这个事物会成功。毕加索是个画家,美术对他有吸引力,他对美术有磁力,但是你要他去搞电脑,恐怕他要交白卷了。

同理,你是不是法器?你根器好不好?就看你对这个法、对禅是不是有这种磁力,是不是它构成了你生活唯一的兴趣,你少不了它,你不放弃它,谁也不能从你手里夺走它,你若有这种兴趣、有这种情感,那么你对禅自然就会有了心力。一般人修行,多半是既想获得又不想付出,既想收获又不想耕耘,既想成功又不愿意努力,都是这种错误的观念。我们人生,不管你站在任何一个行业,从事任何一个工作,你有了这种观念,你一定是个罪人,你绝对犯错。你看那些卷款潜逃的银行职员,他们都是想获得不想付出,想收获不想耕耘。你修行不能这样,你一定要努力,而且你一定要对它有兴趣,它对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压缩。如果你感觉修行对你是一种负荷,不如你趁早不要修行,你不会成功;因为负荷感就是排斥感,就是排斥力,你会排斥法。

你想要“动中修行较为得力”,佛法有个“般舟三昧”,常行不坐不卧,不停地走,走三天、五天、十天、八天,不停地漫步;他为什么这么走呢?求心安,求得力。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有这个体验:如果你的心是安祥的,你走过一条街,好像没有看到一个人,而你也没有碰坏人家汽车,也没有踩到沟里去,也没有撞到人,这就是“动中得力”。只要你保持安祥心,不管你做什么都是很得力的,不但得力而且省力,古人说“得力时即是省力时”。你这个问题,我就这么答复。




  二、如何才能快速相应“无念法”

  :《坛经•般若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应如何修学才能马上到达上面所说的地位?

:《坛经》的总纲就是“无念、无相、无住”,《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无念法”就是佛法的核心,也是佛法的生命。

什么叫无念?有念就是无念,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所有的矛盾都统一在“法”的当中。什么叫无念?无念者,有念也。有念怎么会是无念呢?有念而不停留在这个念头上,有念而不执着这个念头,有念而不是自我出发的念头,那么这样的念,有念即是无念,即念而离念。你们大家坐在我面前,你们听我讲话,清清楚楚,你们要讲话也是脱口而出,但是你们不讲不听的时候,我们暂停一下,这就是本心 —— 原来的心态。

用原本的心态去起念,念即无念。不认识本来的心态(也就是说你没有见到你的自性),那你的每一念都是生根的,每一念都是污染你的心的,每一念都是真实的。当你见到你自己的真心,能够经常保任安祥,那你的念头是天上的一片云,若有若无,它对你不构成干扰,这个就是“真无念”,这个就是诸佛境界。诸佛不是无念,诸佛是“即念离念”,“有”、“无”统一在一个“安祥”上面,只有“安祥”两个字可以统一有念、无念。

如果说一个人完全没有念头,你就不要忽略《六祖坛经》后面还有一句话,说“念绝便死,他处受生,是为大错”,也就是说“念没有了,人就死掉了,没有功能了”。所以有念、无念不是两个,凡是有两个存在的,就违背了不二法门。

你问“要如何才能极快相应?”最伟大的事业,都需要最长久的时间。豆芽长得快,黄豆长得慢,豆芽都还要一个礼拜。成佛这件事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天文数字),生生不退都还要十万年。但是佛有个慈悲法门,就是见性成佛,就是说你只要见性,最快的就是要见性。

我再跟你们讲:“什么叫见性”?水性是湿的,不管他是气体、液体、固体,氢二氧不变,湿性不变;火性是热的,不管是二百度,或是太阳表面的温度几万度,它都是热的;不是热的不叫火,不是湿的不叫水,不是什么不叫生命?你见到了生命共同的属性,这就叫见性。

见了性以后,你要肯定它,你说这是原本的自我,是不朽的自我,是永恒的自我,自他不二的自我,生佛平等的自我。你若能肯决它,它就是你的法身。你见到了这一点,你就会秒秒安祥、时时无念。这个是最快的方法。




  三、“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的涵义

张拙《见道诗》中有两句:“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这句话如何解释?

张拙为什么做这个偈?因为他见性了,他悟道了。悟道以后的境界是什么?是安祥的境界。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他立刻有两件事同时发生、同步发生,得到正见与正受;在这个当中,正见加正受就等于什么?等于安祥。一个安祥的人“断除烦恼重增病”,他根本没有烦恼可断,断什么烦恼?“趣向真如亦是邪”,“趣向真如”,他现在已经就是真如了嘛,真如去找真如,那不是神经病?等于骑马找马,意思就是如此。

他(张拙)是大彻大悟的人,他自己秒秒安祥,你若说“断除烦恼”,烦恼是假的,烦恼没有实体,原本没有烦恼,毕竟没有烦恼,他怎么断?“趣向真如”,安祥就是真如。“真如者,如真也”,为什么加个“如”字呢?因为他只能百分之九十几相等,他并不能全等,所以加个“如”字。为什么加个“如”字?因为佛在世是有余涅槃,他把肉体丢掉以后,才证入无余涅槃;所以人拖着个肉体,拖着个皮囊,只能加个“如”字。

张拙秀才的境界是“无烦恼可断,无真如可趣”,他可以这么讲。如果他不悟道而这么讲的话,就是胡说八道了。




 四、六祖的坐禅并不是打坐

  问:《坛经•坐禅品》:“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应该如何解释?

:“此门坐禅”就是六祖的坐禅。六祖讲的坐禅,“外不着相为禅”—— 外面的东西不认同,“内心不乱为定”,他称这个叫坐禅,所以六祖的坐禅不是打坐。“亦不是不动”,那就是“繁兴大用体无亏”—— 一天忙到晚,安祥不失,安祥不变。

安祥就是禅,离开安祥没有禅,问题就这么简单。“行亦禅,坐亦禅”,走路、工作、吃饭、睡觉、活动……都在安祥里头,这个就是六祖所讲的禅。而外道所讲的禅和其他宗派讲的禅,都讲“禅定是打坐”。禅宗不排斥打坐,但是也不提倡打坐,主要的是修心,主要的是“以心传心”,接受安祥,保有安祥,所以他(六祖)的禅定跟其他宗派讲的禅定不同。




 五、“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的涵义

:《坛经•机缘品》:“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请问:起修既然是妄想,守住亦非真,但是不起修、不守住,又落无记,不知要怎样处理才好?

:所谓的“修”,是有为法,有为就有成,有成就有坏,离不开成、住、坏、空。

这个“佛”,它不叫“修”,它不需要你充实什么,它只要你丢掉多余的东西,向外抛丢。你把原本没有的都丢光了,丢到不能再丢,剩下的就是你本有的。“本有的”就是“真实的”,因为“真实的”是“原本的”,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因此你剩下你原本的东西,就是真实的,那不是靠修成的,那是原本就有。你靠修成的,它还会坏;万里长城是修成的,它会坏;阿房宫是修成的,它会坏。而佛不是修成的,他是还得本心,是恢复自己原本的心态。

“起修”,修什么?若起一念去修行,那就是有为法;“守住”,守住什么东西?不需要守,有守就叫执。你有个东西可守,那就是有个东西可执,那就是理事二障。譬如说守住“每天要念多少经,磕多少头,要吃什么素菜,有多少条戒”,那个叫守,真正的修行无可守。

虽然话是这么讲,但是你入手的时候,你还是要保任,还是要管带。什么叫保任?保持它、信任它。什么叫管带?管理它、带着它。管理什么?管理你的心;带着什么?带着你的安祥,让它不要丢掉。禅宗古德有个《牧牛图》,牧牛就跟美国西部训练马是一样的道理,最早先它是不听使唤、不听话、不合作,一转眼,它就跑掉了,然后慢慢地训练它、调和它,久而久之,最后你赶它都赶不走,“你就是安祥,安祥就是你”;这样的话,到了这个阶段,才是“守住匪真精”,不需要守了。

像这类的话,都是见性以后的人所讲的话,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听起来有一点陌生;其实你只要守住安祥、保持安祥,保持一个月,你看这些话就会有亲切感,你就发现这些话等于、好像是你说的一样。




 六、“随照枉迁流”的涵义

:《坛经•机缘品》:“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请问“随照枉迁流”应该怎样解释?

:“随照枉迁流”的“随照”,“照”是什么?“照”就是看。你若随着它看,不知道反观自心,认同外在,那就“迁流”了。“迁”就是变、变迁,“流”就是流失,你的法身的素材,都会流失掉。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两头”,不是断就是常,不是成就是败,不是凡就是圣……。而“祖师室”是绝对的,这些东西都没有,所有二元的东西都没有。“祖师室”就是不二法门,进入不二法门,就离分别、离相对、离二边、离多元,都是活在无分别的本心的世界。




 七、“智慧照破烦恼”是逗机说法

:《坛经•般若品》讲:“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后来《护法品》又告诉我们:“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为什么前面说“打破”是好,而后面又说“照破”是二乘见解?

:佛法是生动活泼的,他(六祖)是逗机说法。这个话怎么讲?你是什么人,他跟你说什么话;你有什么病,他给你什么药。

前面(《般若品》)用“大智慧”打破五蕴尘劳,“大智慧”是什么东西?就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一发露,五蕴尘劳就没有了。我们应该了解他的涵义,不要执着他的词句,不要泥迹失神,不要依文害义。前面讲的是强调“摩诃般若波罗蜜”,因为它是《般若品》;没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就不能靠着“智慧”得到解脱,所以他这么讲。

后面那一品(《护法品》),他(六祖)是说悟道的人,悟道的人若执着“用智慧照破烦恼”,那就是二元的了,就不是“烦恼即菩提”了。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呢?菩提是觉,你若没有觉性,你也没有烦恼,烦恼因觉性而有。虽然你有烦恼,但在烦恼的同时,就显露你觉性不失;你若因为烦恼来了而失去觉性,那烦恼你也感受不到了,你也不可能再感受到烦恼了。一个木头人,一个石人,他不会感受烦恼,因为他没有觉。所以“烦恼即菩提”是说由烦恼可以看见觉性,不知道烦恼的人、不感受烦恼的人,他就是没有觉性的人。




  八、耕云导师四句话头的殊胜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四句话几乎成了佛教界的口头禅。但我参究 恩师的四句话头,最后得到的,也只不过是这四句话而已。那么,当我牢记这四句话,面对现实人生就觉得毫无干扰,舒坦了许多,通畅了许多,请问这样的体悟是不是正确?

:你这样的体悟是表层的体悟,很浅。我讲的那四句话头:“冷了打颤,热了出汗,渴了喝水,饿了吃饭”,那个比“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要深得多。你懂得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没有见性,你也不会解脱,你也不会同时得到正见、正受。如果我那四句话,你完全懂得了,那你的正见、正受是同步涌现,大事了毕。那四句话很深,深得包括宇宙最高真理。所以你这么看的话,我只能跟你讲,你突破了一层,还有十层没有突破。你若完全突破了,你就大彻大悟了。

至于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那这个很简单。什么是“因缘所生法”?因就是动机,缘就是条件,原本不有,靠许多条件组合的东西,“我说即是空”,我说它根本没有不变的自我,这不是很明白吗?

为什么佛法说“这个宇宙是空的宇宙”,因为所有存在的都是组织体,我在《观潮随笔》写《组织》提到这一点。世法跟佛法是相通的,你看物质最基本的原子,它也不是单一的;如果没有电子的话,质子很快消失,所以它也不是单一的,它也是组织体。因为是组织体,所以它也是空的。它原本是空,它靠一种因素、靠一种原因、靠一种动力,使它形成、使它组织凑合形成一个新的事物。我在《观潮随笔》也讲“组织就是创造的手段”,凡是创造的,都是原无的;若是原有的,那就不叫创造了。凡是原无的,它的当体没有不变的、永恒的自我的实质,所以它的当体是空。

至于“假名”,你说烟灰缸,只是叫烟灰缸,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叫烟灰缸,原本也没有,它是人为的,将来也会消失,所以是假名,只有名字,没有实体。实体就是不变、永恒、真实,真实的都是永恒的;因为它不是真实的,所以它不永恒。

什么叫“中道义”呢?你了解了这一切有名无实,一切都是假相,而你离开分别,就是“非有非空”—— 不管它,不是有也不是空。它原本不有,它毕竟不有,所以“空有”。有个“有”,才能说“空”;若连个“有”都不成立,说“空”就是多余的。那“空有俱遣”,两边的、二元的都没有,就是中道,当下就显露出中道来了。




  九、不宜在大庭广众问超常识的感受

:我在睡觉之前,躺在床上专心一处观照,当没有念的时候,感觉到四肢顿时不存在,好像很虚幻,没有重量,没有感觉,很飘然;而观照的时候,所出现的好像是一个气体,看起来好像有生命,并且就好像《六祖坛经》上说的“没有大小、长短、颜色”,又感觉特别亲切。请问这是否本心的发露?若完全一心肯定它,不知是否正确?

:因为我们的人生很短,所以我们所学的很有限,我们知道的也很有限,我们一般人只是活在常识里。但是修行是超常识的,所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的感受有很多是超常识的。在座的各位会友请记住:像这类的事情,不可以在大庭广众问;像这类的事情,顶好个别地问,也不可以跟任何人讲;讲了以后,对你个人的修行会有损失。

那么就你这个现象来讲,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你不要执着它,你要忘掉它,没有这回事。你不执着它,你忘掉它,既不要欢喜,也不要厌恶,用一种平常心看待它,它会有更好的境界出现。如果你执着它,非常欢喜或非常恐惧,这样会出毛病。

像这样的事,在座的很多人,他们所经历的境界,比你这个还要超常识,但是他们都没有说;修行人这些话是忌讳说的,我们就把它当做一种幻觉好了。它是不是幻觉?你心里明白,我心里明白。为什么?耕耘必有收获,努力就会成功,你有修行就有功德。

像这样的事是必经的过程,尔后还有更多的过程,但希望你都不要执着,也不要高兴,也不要厌恶,也不要担心,也不要怀疑,把它忘掉,淡然处之,这样就会上上升进。




  十、一刹那的无念心态

:平时我在参禅解参公案的时候,常常在思索当中没有办法找到答案,可是往往在一刹那的回头转脑时,肯定了“那一刹那的无念心态,即为识自本心”,这样是否正确?

:因为刹那就是永恒。像这类的话,应该不在这个地方提出来;不过你提出来了,我答复你。

如果有后续状况,这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后续状况,也并非不正确,而是你没有把捉到那“刹那”。你应该努力把捉那“刹那”,消化那“刹那”,这就是对的,我只能这么说。




  十一、践行般若之外,是否还需要打坐

:“到达彼岸有六个波罗蜜”,除了践行“般若波罗蜜”之外,还有“禅定波罗蜜”,是否需要打坐?

:我时常说,人若能够拥有了安祥,以后他要坐禅的话,那等于一个火箭的加速器,那很快,更有帮助;假使人没有安祥而去坐禅的话,那对于锻炼心力、对于健康,也不无小补,但是要有人指导。一个人自己打坐,有些境界,有些生理的感受,有些心理的反应,若是没有人当时来辅导的话,有的时候会出毛病。如果人能保持安祥,再去坐禅的话,那是洲际飞弹、太空火箭装上了加速器,那个更好、更快,而且不会出毛病。因为安祥等于正受与正见,有了正见,看得清楚,不会出毛病,所以打坐是很好。




  十二、活在安祥里就合乎中道

:修学安祥禅以来,觉得很好,要怎么做才比较合乎中道?

:要怎么做呢?活在安祥里,很简单!活在安祥里,就合乎中道了。你活在安祥里,就能够合乎中道了。




  十三、“思想虚空”不正确

:研读《金刚经》、《六祖坛经》以后,心猿意马、心神不宁的心态,渐渐减少了,但也因此常勉励自己思想虚空,偶尔竟然迷糊到忘了该做的事情,甚至不想参与任何事情。请教 老师,其故安在?

:那是你搞错了,因为你常想虚空。佛法不是虚空,如果没有现实的人生,根本就不需要佛法,佛法是在血肉的现实里生根,而不是虚空。你要的是安祥,而不是虚空。

你要保持安祥,保持喜悦,我时常讲“安祥是幸福的泉源,喜悦是生命的阳光”,你经常保持安祥,你同时也会拥有喜悦;你有了喜悦,你就不会消沉,不会冷漠。我经常讲“一个意志消沉、情感冷漠的人会一事无成,会浪费自己的生命”,佛所指责的“焦芽败种”,就是骂这些情感冷漠、意志消沉的人。我也时常说“情感冷漠、意志消沉的人不可能是天才,不可能有创造力”,这些人等于是去掉势能的公牛,他没有斗志,他没有活力。所以你这是自己走错路,以后要活在安祥里,而不是活在虚无里。




  十四、初得安祥睡不着,怎么办

:心态调整好的时候,整夜常觉得不能入眠,有微醺飘飘然的感觉,隔天精神也很好。这样的情况是否会影响生理或其他?

:你到了有了安祥的状态,就像一个人刚刚得到一件事物,又好像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得到一个新的、进口的电动玩具,他会高兴得睡不着觉。一个人刚刚领受到安祥,那种飘飘然、那种醉三昧酒的味道,他也睡不着,为什么?第一个是法喜,第二个是生命力的增强。

在你睡不着的时候,你只要秒秒观心,离念、无念、无相、无住,用这种心态躺在床上,即或你没有睡着,第二天你照照镜子,还是容光焕发,因为“法”(安祥)就是生命力的源头,它会使你健康,不必担心。但是你一定要习惯,习惯了以后,尽管是微醺,你也睡得更好、更熟,那样才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