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闲人

几方田亩,耕耘不辍,乐在其中
个人资料
乐闲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第三章第一节频频调换的临工(4) 在九口塘粮站,我体验了一次人心险恶。上面讲的那位粮食局干事的杨姓内弟,好像和我同年,闲暇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河提上散步。闲聊常常是漫步的主题。这个时候,大哥正在帮我在税务局某一个职位,是税务局长亲口答应大哥的,可迟迟没见眉目。一次,我和小杨说了大哥帮我在税务局谋差事的事,还说我现在很着急。说者无心,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第三章第一节频频调换的临工(3) 回到六安没几天,能力非凡的大哥又为我找了收购粮食的季节性工作,地点是在离六安城区18里路的九口塘。我分管开票,具体的工作是管一台磅秤,先逐笔记录每次称重的数字,然后汇总开票。这年,粮站来了两个临时工,另一个是县粮食局某科室干事的内弟,姓杨,他也负责开票。站里有四名正式工作人员,分别是站长、主办会计、出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家国七十年——记亦泣亦歌的人生旅途(33) 第三章 第一节频频调换的临工(2) 大哥很有交际能力,他在1964年4月,就为我和父亲找了一份收购茶叶的工作。而且两人同被分配到一个茶叶站——毛坦厂茶叶收购站。让劳动局一下子给一个家庭同时安排两个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引起许多人赞叹,但大哥做到了。 毛坦厂在六安城正南偏西,相距45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4-08-29 09:08:06)
第一节频频调换的临工(1) 1964年12月31日,我和母亲到达六安。在天津转车的时候,父亲单身一人去了北京。当时三叔已从山西调回北京,没回对外经济贸易部上班,而是被分配在外贸中专(对外贸易大学的前身)教书。至于父亲为什么不让我和母亲去北京,大哥三姐认为这样做不妥,无论如何也得带家恕去北京看看,不就是从天津到北京的车票钱吗?为什么舍不得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四节喜与忧不期而至 1963年4月,呼伦贝尔盟农牧管理局发了一份处理临时工的红头文件。文件中有如下规定:42岁以下的临时工只要身体合格,一律转为国家正式工,超过42岁的一律予以辞退。我们家喜忧参半,我有幸转为正式工,级别为二级,月工资51元。而现年50的岁父亲,由于大大超出42岁的标准,被辞退了。 与父亲而言,这个打击是沉重的。由食堂管理员一下子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三节出牧(2)人们都说老王头不简单,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一个人赶着一百多头牛四处放牧,特别是夜晚,遇见张三(狼)咋办?就这个问题,我问过他。他说他一点都不怕,夜晚是他最自由的时候,“天老大,我老二。”是他的原话。我问他为什么不怕,他说这一片有许多农牧场,还没听说过那个放牧人被野兽吃了,这说明野兽怕人。晚上,牛群吃饱了也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三节出牧(1) 春节过后不久,储存的牧草基本告罄。迫不得已,场部决定三队的牛羊出牧。 所谓出牧,就是将牲畜拉出固定的圈栏,到野外觅食。冬季在最为严寒之际,将牲畜赶到没有任何遮挡的地方啃枯草、舔干雪,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毫无疑问,经过出牧后的牲畜,体质大为降低,瘦得几乎只剩骨头和筋。但是,它可以使牲畜保命。实际上,春节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第二节难忘黑山头(2)现在说一说母亲。1962年,被遣送到六安独山茶林场劳教的大哥,被地区中心支行要回来,以重新参加工作的名义,享受行政二十四级的待遇,每月40元工资。和被打成右派前的行政十九级相比,降了五级,工资少了30多元。大哥回到六安后,这才认识到父母是天底下最疼他的人,马上把母亲接到六安,因他知道塞外苦寒,不适合老年人居住。母亲为什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第二节难忘黑山头(1)1962年底,我被调到三队。三队是农牧兼营的生产队,在场部的西面的黑山头下,和场部中间隔着宽约2千米的煤窑沟。虽是农牧兼营,但三队的牲口数量比一队要多,除去奶牛外,还有羊群、马群。我调去后不久,适逢牧羊人请假,加之冬季奶牛产奶量减少,奶工都是拿基本工资,没有计件工资高,所以领导安排我临时接替牧羊人的工作,并分给我一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第二章牧业队 第一节从猪倌做起(3) 在牧业队一队,我还经历过一次惊险。这天,挤奶组的人挤完头遍奶,相约到场部去,大家坐上了去场部的三套马车。谁知道经过一个能饮马的溪畔,三匹马同时转向路边的小溪,由于转弯太急,马车一下子向小溪侧翻,车上乘坐的五个人连同车老板同时落水。因我坐在后面,在马车侧翻的刹那,一股力量把我甩到外面。站在岸边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