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梦与念

开通文学城博客,记录日常的生活与遐想。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当善恶不再分明:犯罪剧中那些令人纠结的“好坏人”

(2025-04-08 18:51:34) 下一个

最近观看国产犯罪题材电视剧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编剧和导演在处理反派角色时,常常采用一种"道德模糊"的手法。这些角色既非纯粹的恶人,也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游走在善恶边缘的复杂人物,让观众陷入一种微妙的情绪——对坏人恨不起来,反而有一种赞叹和欣赏情愫。这种处理方式让故事叙述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也引发了不少思考。

刚刚完结的《棋士》就是典型例子。王宝强饰演的崔业本是一位围棋大家,获奖无数,在少年宫教书,生活虽不富裕却也安稳。如果不是孩子突患重病,他或许会一直过着平淡的日子。但命运弄人,孩子的病让他不得不铤而走险。从传统道德角度看,崔业是罪犯,是"坏人";但剧情的处理却让观众无法简单评判。他行骗的动机纯粹是为了筹钱救子,甚至目标也经过"筛选":比如从真坏人王红羽那里骗走300万时,观众并不觉得他卑劣,反而惊叹于他精密的设计。尽管王红羽是明显的受害者,但崔业的"取之有道"让人难以反感。他甚至在计划中明确表示:只要孩子得救,他都愿意事后投案自首。这种复杂的人物塑造,让观众在道德判断上陷入了两难。

剧中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厂长的儿子夏生。这个角色跟着哥哥参与了银行抢劫,但他本质单纯,甚至在游戏厅与女孩夏雨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他对夏雨的付出纯粹而炽热,甚至愿为她付出一切。最终他被同一团伙的耿新贵害死,这一结局不仅没有让观众拍手称快,反而因他与夏雨的悲剧离别而心生惋惜。

这种善恶模糊的处理手法在近年犯罪剧中并不少见,比如《大河之水》中的赵明达,本是儒雅的大学教授,却因女儿患怪病需巨额医疗费,被迫加入偷税集团。他设计的骗局精妙绝伦,甚至直言:为了女儿,我可以赴汤蹈火。可惜的是,他在最后一刻选择逃跑,未能像崔业那样坚守"自首"的承诺,这让他的“好坏人”形象蒙上一层阴影。

《黄雀》中秦岚扮演的黎小莲亦是如此。她本是一名医务人员,但因弟弟瘫痪在床,不得不在黑帮胁迫下走上犯罪道路。尽管行为违法,她对弟弟的照护与牵挂却让观众动容。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有迫不得已的犯罪动机,都保留着基本的人性光辉,都让观众在谴责其犯罪行为的同时,又对其处境产生同情,甚至共鸣。

这种叙事手法为故事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人物不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被命运逼迫的普通人;观众的情绪也不再单一,而是在道德判断上陷入无奈的纠结,剧情也因此更具张力。善恶界限模糊后,结局往往更具冲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因家人患病而犯罪"成为标配套路时,观众难免审美疲劳。比如热播剧《乌云之上》中的李洪涛扮演的资深退休警察赵文斌,是警方内鬼,而其犯罪动机又是"女儿需要换肾",需要大笔医疗费用。这种重复的设定难免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不过,作为观众,我们或许不必过分苛责这种创作倾向。毕竟,现实中的善恶本就难以一刀切,而影视作品的魅力,恰恰在于呈现这种复杂性。当我们在屏幕前为这些"好坏人"唏嘘不已时,也许正是创作者最想达到的效果——让我们在娱乐之余,对人性的复杂多一份思考。

2025.4.8 于美国佛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人到中年的摩羯 回复 悄悄话 怎么感觉有点像AI写的。
SSL1234 回复 悄悄话 还有一种搞笑的评论:反派那么帅,三观跟着五官走了!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在为罪犯犯罪找寻犯罪动机时的道德设计是一种道德绑架。尤其是当这种道德绑架的雷同内容成为电视剧制作的一种流水线作业时,只会令人作呕,毫无新意可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