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月亮和银狐狸

游走江湖,记录我思我想
个人资料
正文

《社会超级生命体 07》

(2025-03-30 18:19:26) 下一个

霍尔丹和汉密尔顿的亲缘选择概念与理论确实具有启发性。亲缘选择是生物演化通向社会形成之间的桥梁。具有自私本性的生物基因在亲缘条件下导出生物的利他行为,成为促成生物社会集群的先始条件。基因不仅仅决定生物的形态,也决定生物的行为。色盲的人看到的世界与正常人不同。他们对交通灯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曾经有一种南美洲南部的火蚁随货船登陆美国。其中的一支产生Gp-9基因突变。它们不再能够认别出其他火蚁群落的信息激素。结果多个火蚁群落能够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多个蚁后的大集团。亲缘选择理论又是颠覆性的。像蚂蚁这种低等的生物完全不具备人类的意识能力。通过对这些社会性昆虫的研究,我们知道自私和利他是基于基因的特性和行为,而不只限于人类伦理学的范畴。我们完全可以撕掉那些为宣传舍己救人,父慈子孝等教义的温情脉脉的面纱。相反,我们的道德伦理必然要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

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几乎所有发现的真社会态生物物种都是由单倍二倍体繁殖的膜翅目昆虫,与亲缘选择理论恰合。之后,真社会态被发现存在于一些双二倍体繁殖的物种。比如白蚁,雌蚁和雄蚁都是二倍染色体。一个白蚁群落有一对蚁后和蚁王。工蚁中也有雌雄两种,并且按性别分工。亲缘选择理论对这些双二倍体物种的真社会态的解释没有绝对的说服力。而在另一方面,有一类昆虫由克隆进行繁殖。它们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基因都一样,具有100%的亲缘度。但是,这种昆虫最终并没有形成真社会态。再者,我们还没有找到利他基因。

对亲缘选择理论的怀疑还在于这个理论的证伪性。迄今为止,有关亲缘选择的论述都是解释性的。它无法做出预言。技术上最主要的原因是汉密尔顿法则中的三个参数都无法准确量化。受利个体得到的利益和施利者所付出的代价都与整个群体的结构有关。而亲缘度的计算也很复杂。在2010年,威尔逊基本上已经放弃了社会生物学的亲缘选择理论,而转向群体选择理论。威尔逊认为,个生物个体之间存在自然选择,而在生物群体层面,比如蚂蚁群落之间,还有群体选择。个体的利他行为促成生物群落之内的有机协调,而增强其在群体选择中的竞争力。

威尔逊和其他一些演化生物学家甚至认为生物中存在多层选择的演化机制。但是,道金斯和丹尼特等学者持反对意见。道金斯恪守亲缘选择理论。在我看来,从所有的生物演化历程来看,群体选择并不是一个逻辑必然的结果。群体选择理论更像是从演化结果来找原因而产生的理论。群体选择理论就像我曾经接受过的太多的集体主义教育。亲缘选择理论是试图从生物基因基础上演绎推导的生物动力机制理论。我更倾向于亲缘选择。只是亲缘选择论者对基因的决定性过于强调。如果群体选择是真实存在的,生物个体必须要从遵循基因脉线的亲缘认可扩展到可能超越出基因限定的群体认可。这里有太多的未知。

无论如何,利他行为是社会形成的基础。这意谓着生物个人必须放弃一些自己的权利,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对于蚁群中的蚂蚁,这一切都由基因来操控。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基因表现型上的压抑和退化。工蚁不再长出翅膀。它们的卵巢退化,丧失繁殖能力。工蚁之间的分工决定了工蚁在某个时段只具有单一功能。群体就是对个体发展的抑制。但是,基因的本性就是在自我复制的同时不断变异,然后交给自然来选择。基因的原始驱动力无法湮灭。有些叛逆的工蚁会在抚育室里偷偷产下自己的卵。它们的气味与蚁后的卵不一样,很容易被发觉。这些卵会被看护抚育室的工蚁吃掉。工蚁们还会围住那只叛逆的工蚁,轻则将它驱赶出去,重则咬死。社会与个体,永远存在这种生存和发展中相互依赖又相互抑制的矛盾。

—写于2023年7月15日(图片来自网络)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