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意识就像你见到的海景,呈现出千万姿态。有时,海在金色的夕阳下波光粼粼,安宁得像一首抚慰人心的催眠曲。有时,黑色的海在风暴中狂躁得像凶猛的野兽。有时,蓝色的海浪在轻风中拍打岸边的岩石,然后像白色的花一样绽放出来。但是,当我们在高处俯看地球,它的表面大部分覆盖着水,一片全连通的海洋。海水处于一种整体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状态中。洋流也是维持地球整个生命体系的极为关键的循环系统。海流的的动力机制来自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形成的赤道到两极的温度差,月球的潮汐力将海水的势能转化为动力。地球的自转本身也提供海水科里奥利力。而地球表面的陆地分布也使得海流具有特定的路径和形式。总而言之,整体的洋流和局部的浪花的形式都是地球上和日月地体系中能量转化的结果。人类的意识和信仰同样也是能量的运行的形式和结果。在人类生命活动中,能量机制在最底层生物层面的体现是生存和繁衍,在较高层的社会层面是权力的争夺,资源与财富的分配。一个人的意识可以看成一朵浪花,人类集体的意识就是一片海洋。混沌的海水最终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流和涡旋。人类的意识和信仰同样随着人类及其社会的逐渐演化而统一。
大约在五千两百年前,沿着尼罗河的上埃及人和下埃及人合并,形成统一的文明。上埃及人信奉老鹰和蜜蜂等,以荷花为象征。下埃及人的图腾是鳄鱼和眼镜蛇等,纸草为信物。这时的埃及王国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国家,众神兼容并蓄地统一在以太阳神阿蒙为首的多神体系之内。现在,埃及的阿斯旺城市附近还有一座同时祭奉老鹰神荷鲁斯和鳄鱼神索贝克的康翁波神庙。
到了三千一百多年前的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肯那顿开始了人类从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第一次尝试。阿肯那顿废黜了阿蒙等所有的神,而推举太阳神阿顿为唯一信奉尊崇的神。阿肯那顿依照埃及的传统改了自己的名字,还将都城从底比斯迁岀来。他宣称自己是先知,能与太阳神阿顿交流的人。他废除现行的祭司制度,只指定自己和妻子纳芙蒂蒂为唯二的祭司。纳芙蒂蒂也是古埃及史上的重要人物。她的精美绝伦的头像雕塑还保存在柏林的新博物馆里。我们不知道阿肯那顿宗教改革的动机,也许出于他的纯粹的信仰,更可能是想从当时庞大的祭司阶层手里争夺权力。阿肯那顿没有成功。祭司的势力极为强大。在他死后十来年,法老权位由纳芙蒂蒂过渡,传到他的儿子图坦卡蒙时,埃及的宗教体制又逐步恢复到阿蒙系统。图坦卡蒙在世时不到二十岁,在位也毫无作为。但是他留下来的黄金面具成为埃及国宝,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小陈列厅里展示三千多年前古埃及文明的辉煌。
第一个具有一神崇拜意义的宗教也许是波斯的拜火教。四千年前,拜火教就已经存在了,那时还是多神崇拜,包括对牛的图腾崇拜,还遗留在现代的一些宗教形式里。三千多年前,一个叫查拉图斯特拉的人彻底改造了拜火教。尼采借用他的名字创作出了著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后的斯特劳斯又从尼采启发中创作了同名交响曲。二者都是哲学和音乐中不朽之作。查拉图斯特拉自认为是先知,在三十多岁时受到了神的启示,由此开创了一整套系统的诠释创世到人生和归宿的终极关怀的宗教体系。一位光明之神创造了世界。他是智慧之主,也是善的化身。有光明世界,就有黑暗世界。有善,便有恶。为了分辨善恶,人就要有自由意志。
查拉图斯特拉的思想在以后的波期王朝的国王认可之后得以普及和传播。这又一次证明权力对人类社会集体意识的重要性。改革后的拜火教里有了重要并且仍具有现代意义的宗教信仰的概念,自由意志与灵魂不死,身体复活与灵魂转世,善恶之战与终极审判,天堂与地狱。拜火教曾经传到中国,称为祆教。虽然拜火教早已随着波斯文明的衰败而式微,但是它对同期和后来的宗教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宗教交流和融合过程中,这些宗教概念已经由别的宗教吸引继承下来了。
—写于2024年4月6日(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