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简报:王小强西北来信
我社《未定稿》编辑室王小强同志和哲学所的陆学艺同志等,8月下旬到陕甘宁农村去搞调查研究。下面是王小强同志从甘肃寄回的一封信。
这些天来,我们在兰州和省委农业书记(李登瀛)、省农委、宣传部、社会科学院、市农委、《甘肃日报》、新华社兰州分社、兰州部队宣传部、省农民报、兰州大学经济系的同志,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座谈。参观了兰州市郊的“专业户”,又到兰州市榆中县和县里的领导座谈,又到正在办“包产到户”的试点——上庄公社,并走访了大队,生产队,和许多农户。收获极大!
这里省委思想十分解放,有组织、有领导地支持“包产到户”。“包产到户”作为大字标题,已多次出现在《甘肃日报》上,加以大力宣传。但是,在下面实行时,仍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从实践中,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已经提出来了,那就是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已经很明显地落在了实践的后面。目前争论最大的问题还是“包产到户”的性质。“包产到户”能增产,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但是为什么能增产,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具有什么意义,却没有人能说清楚。特别是“包产到户”发展下去的前途是什么?更是人们心中无数的问题。显而易见,“包”下去的结果,决不能再回到现有的大锅饭体系之中,那么,1、现有的“富裕”的大锅饭体系向何处去?2、“包”发展下去的各种经济形式,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
什么是社会主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能不能跨越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包产到户”从目前看,已然形成不可逆转的潮流,使我倍加兴奋的是它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对整个国际共运不可估量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理论建设从认识角度来看,在排斥政治干预的前提下似乎有可能比苏联、南斯拉夫更彻底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从而完成一次被几亿人、几十年痛苦实践所证明的真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辉煌胜利!
下一步,我们准备到定西专区,这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贫穷地区,而“包产到户”一年翻了身。有时一激动,就有点迫不及待,其实这个胜利的到来,显然只是一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可能性。它的实现,有赖于主、客观条件的成熟。目前,客观条件的成熟遥遥无期,就是我们的主观认识的完成,也还需大量艰苦的研究。然而,有一点却是明确的,那就是实践本身已向我们提出了超出原有框框的新问题!
上庄一行,对我教育极深。该公社所有生产队去年人均口粮才40~100斤!老百姓是靠借账买返销粮的。仅国家贷款一项,人均欠102.60元之多!上庄四队,32户,174人,全社中等水平,1979年工分值仅0.19元,超支户23户,占了71.8%。1979年人均口粮54斤。共有67床被子,新的三床,旧的35床,烂的(烂的程度若不是亲眼所见,简直无法想象。漆黑一团,分不出经纬)27床,户均二床,近三人一床。毡13条,新的一条,旧的11条,烂的一条。平均三户炕上才能有一户有毡。很多户(三分之二)土炕上根本没有铺的,只有一张破席,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一家老小就睡在肮脏的土炕上,几人伙盖一床破被。全公社49个生产队,有48个队人均收入40元以下,家产在30元以下的(除去房屋、猪羊)有188户,1003人,占13.4%。在15元以下(这就意味着除去一张破席,一团烂棉花和锅、碗、筷外一无所有了)的41户,平均30户就有一户!上庄七队宋同安,一儿一女,一家三口,只有一床十几年的烂被子,连炕席都没有,睡在两张拆开的水泥袋上,全部家当只有一个几十年的烂面柜,一个案板,一口小锅,三个碗,几双柳条筷子,其余就一无所有了。马滩二队张伦青,本人当过志愿军,六口人,四个孩子,全家睡在一个炕上,没有炕席,仅有一床被子,还是十几年前从部队带回来的。全公社25~30岁男青年758人,没有结婚也没有对象的288人,占38%!全社七千多人,竟有4371人没有棉衣、裤或棉衣、裤破烂不堪,一到天晴,很多孩子都趴在草堆、田埂上晒屁股!并且这些缺衣少食的人民都是在海拔2300~2800米的高寒阴湿山区存活着。在上庄公社的两天,我们的心情始终是十分沉重的,好几次,我甚至是含着眼泪,听老百姓痛苦的诉说。解放30年了!“两极分化”曾使任何一个有道德的人感到恐惧,农民的一切改善生活的努力、希望统统被这正义的恐惧所泯灭,然而,不正有人动辄将几亿、几十亿人民血汗轻率地付之东流吗?
我们打算压缩一下留给宁夏和陕北的时间,在定西多耽几天。先为“包产到户”存在的合法化作些努力。
《未定稿》编辑室
王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