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是另外一个例子。人口跟经济密不可分,都是抓生产。
中共建政之初,一度鼓励生育。53年人口超过6亿,比49年多出1亿多。马寅初建议实行计划生育,57年开始受批判。64年人口达到7.23亿,69年突破8亿。在70年以前,中共实行的人口政策是放,扬言“人多力量大。”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
七十年代初中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76年人口达到9.3亿。79年开始逐步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计划生育的强制措施包括,引产、绝育、罚款、行政处分、甚至开除公职、拆房等,普遍借助暴力。90年人口达到11.3亿。2000年人口12.66亿,生育率1.22、处于世界最低之列。“福”兮祸所伏,人口危机实际已经开始。2010年人口13.4亿,生育率1.18、进一步降低、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人口危机加剧。这一时期,中共实行的人口政策是收,而且无所不用其极,依然伟大光荣正确。
中共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21年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这一时期,中共实行的人口政策是放,而且越放越宽,伟大光荣正确。宽松政策的背后是严酷的事实,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出生人口仅为1200万,为1960年以来最低,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人口危机更加深重。2021年开始实行三孩政策,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比2021年减少106万、创历史新低,总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开始负增长,生育率不到1.1、全世界倒数。
中共权力不受掣肘,党领导一切。中国人口生育率的周期性起落,除了自然因素,莫不与党的坚强领导有关。中共76年来不断调整人口政策,放、收、放,放得宽、收得紧。它说“人多力量大”时,迫害主张计划生育的人。它说“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时,迫害计划外生育的人。共产党一直打着为全体人民谋幸福、发展的旗号,侵犯每个人的生育、发展权利。不管人口政策如何变化,党永远伟大光荣正确。
黄江南一直关注城市经济改革。83年河南省邀请北京中青理论界组成咨询顾问团、王岐山为团长,黄江南和朱嘉明分别担任省外经贸委副主任和体改委副主任。黄江南真的去了河南履职,88年代表省政府到美国组建跨国公司。维凌说,他比较适应官场,运气好,躲过了六四一劫。
黄江南后来一直活跃在经济学界和投资界。
四君子中,朱嘉明是唯一平民,跟维凌、谘先生关系最深。他长得有特点,身形瘦削,奔儿头、络腮胡。风流才子,恃才傲物。蔑视红色贵族,甚至超过维凌。这份高傲,让不知底细的还以为他是高干子弟。比其他三位,他更重感情、讲义气。91年最早告诉李榕维凌死讯的,正是朱嘉明,他说维凌“是个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令人难忘的人。”
81年他的导师马洪主持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所,邀请维凌、邓英淘去开会,朱嘉明在旁边端茶倒水,忙前忙后。会后维凌、邓英淘跟马洪讲美国出钱让中国学者去留学的事情,马洪直摇头,“美国人鬼的很,看上去照顾我们,实际上给本国人的报酬高一倍,我们不能便宜了他们。”事后朱嘉明又对老师的高论摇头,完成了否定之否定。马洪在清污运动中急剧左转、反戈一击,让赵紫阳大失所望。
82年发展组大发展,朱嘉明经常参加发展组聚会,跟维凌交往频繁。83年维凌介绍他去河南找王忠林,在王忠林帮助下,他组织北京知识精英去河南省政府作系列演讲,后来形成咨询团。朱嘉明也促成了北京知识精英跟上海、深圳知识精英之间的社交网络,包括何凌(《世界经济导报》副总编)、潘维明等。北京第三代知识精英中,朱嘉明最早成为蛇口袁庚的座上宾。
朱嘉明为人孤傲,不易相处。他和谘先生经维凌调解,关系大为改善。88年他在社科院博士论文答辩,心里没底。谘先生是答辩委员,先声夺人,确保他过关。谘先生后来让他当北京青年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索罗斯基金会委员,推荐他当中信国际所副所长。
谘先生说,“维凌干事情从不顾及个人得失如何,嘉明为个人捞名利却是从不脸红的。”【《谘》p.370】朱嘉明90-93先后担任民主中国阵线、中国民主联合阵线理事长、《中国之春》董事长。93年退出民运,9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做过生意,曾在维也纳大学任教。他前妻马小红,现妻柳红,离不脱一个红字。
潘维明,北大中文系78级,曾任北大学生会主席,86年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89年任上海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维凌跟他观点接近,交情很深。维凌生前去上海、潘维明到北京,俩人都会见面。潘维明89年10月被停职,90年开除公职。此后做过各种生意,因流氓罪坐四年牢,最终成为摄影家。
维凌跟上海学界另有联系。此前由王铁男牵线,维凌结识上海何之浚、夏禹龙、刘吉、张念椿等。维凌生前,何之浚当了民盟中央副主席,夏禹龙当了上海社科院院长。刘吉和金观涛创立了科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维凌在海外,是挂名的副主任。江泽民时期,刘吉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蛇口接班
蛇口工业区面积只有1.8平方公里,但是改革开放的窗口,维凌84年秋天第一次去。85年初跟着考察团又去,想把蛇口变成北京改革智囊的实验基地,同时为唐若昕撑腰。考察团有3-40人,谘先生、金观涛、徐景安等人都在。袁庚安排他们住刚修好的迎宾大厦,按贵宾接待。
袁庚手下二号人物是熊秉权,50岁左右,像国企领导,熟悉官场。蛇口跟深圳是竞争关系,熊秉权配合深圳,在蛇口跟袁庚抗衡。他发现维凌不介入内部矛盾,才解除戒意。袁庚自己选的接班人是乔胜利,30出头。袁庚喜欢他老实听话,更重要的,他是省府高官女婿。当时深圳一大帮宝安县的土干部,土八路在办洋务。蛇口比深圳洋气,以加工业为主,从全国各地引进人才,有自己的报刊、广播电视。
袁庚为选接班人,颇费踌躇。他看好周为民。周为民77年清华毕业,后在清华团委任职,参与创办《北京之春》,被习仲勋点了名。袁庚硬是将他调入蛇口,委以重任。他是干才,但被贴了标签,不能接班。维凌跟他很谈得来。
考察团鼓动袁庚,向中央争取蛇口从深圳独立。袁庚自己就是个说客,遇到陈一谘、徐景安、金观涛、何维凌等一帮说客,轮番上阵。维凌毛遂自荐,索价一万美金,替他向中央游说,不过得先对蛇口、深圳进行深入分析,制造一套令人信服的说法。袁庚动了心,让维凌第二天见谷牧。遗憾的是,第二天谷牧临时改变行程,没来蛇口。不久维凌赴美,这事没能兑现。
按这帮知识精英的设计,唐若昕留在蛇口,是要接班的。
在他之前,他们也试过别的人。汲鹏,清华414派领袖。七十年代开始在邯郸钢厂工作,成为厂级干部。八十年代胡德平想让他当邯郸副市长,因为三种人的标签没成,被袁庚公子袁中印网罗到了蛇口。袁庚让他先当培训中心主任,准备以后接班,但上面卡着汲鹏的人事调动。他后来去了广州,在广东安全局的一家公司当总裁,不久兼任小康华副总,创办了康华南方集团。【《谘》p.321】
陶德荣,北大哲学系工农兵学员毕业,经李凡介绍,成为维凌家常客。为人沉稳,话不多,每言必中。83年底到蛇口,当宣传部长。陶德荣认为,袁庚高谈民主,实际独裁。他后来去了珠海,还是当宣传部长,准备接副市长的当口,大病一场。他回到北京,替朴方管华夏出版社。
陶德荣对维凌讲,不进政治局就不算搞政治。孟繁华说,不是部长不叫官,别的破官没什么好争的;他不是讲官位,而是强调当官要有作为。唐欣说,在中国,混到局长已十分不易。仁人志士,要想变革社会,要么当官,要么造反。维凌独辟蹊径,组建智囊,影响高层;六四爆发,前功尽弃。

蛇口是唐若昕仕途第一站,知识精英们对这位小老弟寄予厚望。
唐若昕,鲁迅专家唐弢的公子。文革后期,他中学毕业去郊县平谷插队,22岁当上公社副书记。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后,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专业,但是他什么时候取得的这些文凭,没有确切的说法。在团中央政研室工作时,受命调查民主墙,开始跟维凌接触。胡启立当时主持团中央,维凌他们一度考虑搭他的线,后来发现他人太虚、不务实。
唐若昕进入知识精英圈,做的第一件事是帮金观涛编《走向未来》,任常务副主编,负责杂务。编委会一帮个性各异的社会名流,他都伺候得服帖。刘青峰主内,他帮金观涛主外。他笑脸常开,跟发展组、四签名,跟陈系、朴方系,都交好,由此成为知识精英跟太子党之间沟通的桥梁。
他遇到重要的事,都要找维凌商量。83年第三梯队兴起,他跑来问维凌,去河南当县委书记如何。维凌说,朝中有人,无过就是功。像你这样朝中无人,无功就是过。河南历来是是非之地,不去也罢。
后来袁庚找接班人,北京知识精英推荐了唐若昕。袁庚让他先当培训中心主任,又为他专设政研室、由他主管,为进党委作接班人过渡。这项安排,维凌先后跟乔胜利、熊秉权、周为民暗示。干了一年多,上下左右都不满意,砸了锅。据说唐若昕有次从北京回来,说见到了赵紫阳,作了汇报。袁庚让人找李湘鲁查证,没这回事。
84年底,维凌跟朴方恢复热线联系。朴方说,听说你身边不少人才,带来见见。俩人约定就在85年春节期间,分别带去见的有金观涛夫妇、李湘鲁、唐欣、唐若昕、陶德荣等。金观涛谈吏治,说共产党尚不及历史上的开明皇帝。明清回避制度很严,现在没有。李湘鲁谈开放,古今中外商人多吃喝嫖赌,“世风日下”很正常。唐欣谈接班,七代人理论。
维凌特别推荐了唐若昕,既为了唐若昕个人发展,也为了替朴方找个好帮手。唐若昕跟朴方谈得很成功,朴方当即决定调他到残联当办公室副主任。起初朋友们、特别是朱嘉明都说维凌帮倒忙,过了一两年才承认是一项好的安排。唐若昕进入太子党,周旋于太子党不同派系之间、太子党与知识精英之间。89年出任秦皇岛市副市长。维凌早就劝他下去,因为已经到了无过就是功的阶段。
维凌是唐若昕的恩公。他得知维凌死讯,对秦燕说,“何维凌是不可替代的!”号啕大哭,不可抑止。【《手稿》p.VI】
2008年唐若昕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任上被查,最终认定受贿金额355万元、滥用职权涉及委托理财3亿元人民币, 14年徒刑。据说他并不贪财,官场浸淫已久,完全麻木了。他如果不跟秦燕离婚,不大可能出事。
主要参考文献
《手稿》:《传说中的何维凌手稿》(2015),香港大风出版社。
《谘》:《陈一谘回忆录》(2013),香港新世纪出版及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