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中,维凌找朴方在他姨妈浦代英家里谈了一次。那时,他们已经两年多没通话了。维凌用整整一个小时叙述了事情的经过。朴方只听,听完了说,中国的传统力量太强大了,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维凌说,保护有自我保护,有相互保护。话里隐含着对朴方的批评,朴方有些尴尬。
两个月后,朴方打来电话,又开始谈党国大事。最后朴方说,现在是出来干些实事的时候了,我可以推荐你出来工作。84年底,维凌去朴方的残疾人基金会,帮他起草工作报告。谘先生趁机宣传,朴方让维凌出来工作,他还会有什么问题?谘先生代表组织给维凌写了一份鉴定,跟习仲勋的对立,发给中组部、书记处、中纪委和北大。到85年新年,维凌22号楼的家又门庭若市。
走向未来
维凌跟金观涛也有合作。
84年春天《走向未来》丛书问世,包遵信是主编,金观涛和唐若昕是副主编,维凌是编委。精神污染刚扫过,知识界一片沉寂。丛书从82到86年完成第一辑,划破了蒙昧的夜空,从知识界陆续走向未来一代。为应对“清污”,他们争取到了胡乔木公子胡石英的支持,并由维凌邀请邓英淘合著《经济控制论》(1984)和《动态经济系统的调节和演化》(1985)。
维凌跟谘先生办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王彦、王铁男、李凡等人又来找他办“中国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研究组”,简称“科教组”,地点也在他家,扶持他当总理事务大臣。他当时在公安、邓小平那里都遇到麻烦,不能抛头露面,没法投入精力,只埋头跟邓英淘合作写书。
趁着《走向未来》掀起的丛书热,维凌主编了《现代社会学比较研究》丛书,其中包括跟黄晓京合译《社会学与社会组织》(1986)、合著《通往社会科学的前沿:社会学的探究》(1987)。86年朴方在残联办起了华夏出版社,陆续出版《二十世纪文库》。
金观涛再接再厉,办起了《走向未来》杂志,成立了二十一世纪研究院。88年他担任电视系列片《河殇》顾问。88年12月,他在北大发言,“社会主义的尝试及其失败,是二十世纪人类的两大遗产之一。”89年2月,观涛夫妇跟文化界同人共33人联名,要求当局释放魏京生等政治犯。这些,就不只是观涛了。
六四前夜,夫妇俩应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80年《十月》杂志发表刘青峰书信体小说《公开的情书》,两人爱情让人羡慕。金观涛的命好,维凌自叹弗如。但观涛有大痛苦,2023年说“明明知道大倒退将会发生,却不能阻止它。”
跟维凌、金观涛一样,改革家温元凯也是学量子化学的。他一到北京就找维凌摸底牌,俩人都能说会道。83年维凌总结,改革最成功的就两个字,“考”(恢复高考)和“包”(包产到户),都是千年的传统,恢复而已。进一步改革要难得多。温元凯在演讲中对此大加发挥。他是全国人大代表,看到有的人大代表、甚至常委老迈昏庸,表决时不举手,不表决时乱举手,让工作人员不知所措。有的连手都抬不起来,需要工作人员帮着举起来。温元凯知道什么时候举手,所以下一届就不让他当了。
维凌为了保护温元凯,把他介绍给唐欣,石油部长唐克公子,由唐欣带他去见胡石英、李湘鲁、陈元(陈云公子)、习近平和刘源等人。温元凯主张科研要注重实效,遭美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反对,写成了内参。维凌帮温元凯找《经济日报》副主编丁望,给他一个回应的机会。维凌不计回报,无私帮助改革同人,认为成功不必在我。
六四后温元凯在合肥遭禁,给维凌写紧急求援信,不知道维凌先于自己被抓,正给朴方写求援信。这时他们才知道,结交几个太子党未必能护身。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大多冷血。太子党继承传统,关键时候一定跟你切割。温元凯90年底获释,92年到加州理工做访问学者,此后转向金融。
对内搞活:维凌的美人窝
到这里,我们可以来看看维凌的美人窝。
到83年发展组才有自己独立的活动场所,在西直门总政招待所四合院。以前有两个活动场所,一是月坛北小街农经所给的两间房,再就是维凌的复兴门外大街22号楼5门21号。
文革结束,老干部从秦城、偏远山区、五七干校陆续返回北京,都要落实政策:恢复官职,补工资,分房子,安排子女。首先是住房,副部长级以上的人很多。22号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79年夏天交付使用,24号楼稍晚。22号楼有14层,6个门洞,每门每层门对门两户人家,总共168套。每套住房建筑面积约190平方米,5室1厅2卫,客厅约30平米。这么宽敞,房子一建成,就遭老百姓痛骂。
维凌是怎么住进来的呢?
77年维凌33岁,跟郭秋姮匆匆成亲。是秦德君先看中了他写的旧体诗词,谘先生说郭秋姮漂亮大方。夫妻恩爱时,维凌曾给郭秋姮写过一本诗词《呼啸集》。
秦德君75年获释,跟一群国民党战犯住在永内东街,两居室,30平,祖孙三代,另加一位保姆。他跟朴方说要结婚,当时华国锋还在继续批邓。邓小平还记得秦德君,知道秦的资格比他的还老,赞成这门婚事。不久邓小平复出,朴方说,今后你们家有什么困难,只管说。维凌马上替秦德君写报告,邓小平和王震批了,秦德君79年秋天搬入22号楼,第一批。
号称部长楼,其实秦德君和有些人根本不够级别。秦德君是全国政协委员,叶选廉岳父苏某也只有局级。后来朴方对唐若昕说,我是一心想帮维凌创造一个好的学习工作条件。他不光帮了维凌,还帮了发展组。
王光美住1门。康生夫人曹轶欧住3门,搬进来时,遭到抗议。维凌住5门11层21号,正对门住的是张磐石,原中宣部副部长,脾气大。当年就是他主持北大的社教,认定维凌是“白专”。正上方是陈永贵。部长楼跟外面比高档,但隔音效果差,晚上能听见陈永贵在头顶拉屎拉尿。有时永贵大叔浇花,水往下流,秦家就会扯着嗓子朝上喊,怎么把大寨田种这儿来了?正下方住的李立,原贵州省委书记,家里很简陋。
9层17号住的梁簌溟,维凌向他讨教过农村问题,在他家结识了写《梁簌溟传》的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Guy S. Alitto)。丁玲住7层。周海婴住同一门洞,跟秦德君交往最密。他儿子周令飞去了台湾,引起轩然大波,他倒若无其事。另一户杨拯民,杨虎城之子,在政协当副秘书长,世故圆滑。
统战部副部长方智达的儿子对维凌讲,住这楼里的,十有八九,这30年来至少得干一两桩大缺德事儿,双手沾血。他党史真没白学。
22号楼每两个门洞共用一部电梯。电梯里安排有电梯工,知道家家户户的事儿。各种信息在电梯里传播,老太太、大姑娘、保姆,一人一张嘴。维凌身边不缺异性朋友,有的还很漂亮。开婚姻介绍所,他有条件。部长千金史小姐跟维凌给人介绍对象,秦德君给她灌输不少有关维凌的信息,不尊重老人啦,风流啊。恰好史小姐是4门杜润生夫人的忘年交,所以杜润生知道维凌不少事,半真半假。
后来杜润生对门生故吏说,当年何维凌那些事,都不算什么,那时维凌已经在八宝山躺了很多年了。
维凌住部长楼,给他结交高干子弟创造了便利条件,一般人不敢轻视他。高干子弟信息灵通,其中有些人视野开阔、少数甚至叛逆。但是多数一身匪气,充满门第特权观念。50年代有幅漫画,幼儿园里,“我爸爸管你爸爸,我得管你!”太子党里面,这样的多的是。66年老红卫兵袖章制式,按照各人父辈官阶高低来确定。
维凌家宽敞,他跟郭秋姮有时练武术,真的呼啸起来,发展组同人不便常来。81年4月维凌去机场送郭秋姮去美国,夫人给他留下两个孩子,儿子毛头、女儿毛毛,他居然有种解脱感。【《谘》p.199】此后各界人士才无所顾忌,蜂拥而至。
维凌用管理公司的方式管理家务,跑到保姆市场找来两位模样标致的安徽姑娘,一位做饭、照顾老人,另一位看小孩。看小孩的小熊,高点儿、黑点儿,性感、像非裔。他送小熊上夜校,注重培养她的文化和综合素质。
关于他跟小熊的关系,他的故人、作家潘婧说他渴望仰视,他们的婚姻毫无美感。跟他在华盛顿有过一面之缘的李榕说,他虽然在别的方面聪明,但缺乏爱的教育。她们议论男方女方的外在条件,她们的女性视角值得尊重。但非凡人物的婚姻,也许不能用俗人眼光去评判。
我这个乡巴佬宁肯相信,维凌在实践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他反对血统论、特权门第观念,始终如一。无独有偶,艾晓明教授的夫君王在平先生是位腿残的工人。他们一生一世、幸福美满,怎么就没有美感了?艾教授专门写了本书《血统:一个黑五类子女的文革记忆》,是对血统论的血泪控诉。许多人只是抽象地反对血统论,一到具体的人和事,深藏心底的血统论就会蹦跳出来。
维凌在《手稿》里提到过一次“‘在我背后’的小熊,”不乏怜惜的爱意。【《手稿》p.306】。很多人写维凌都提到小熊,但都没写她名字。因为她是农民,所以就没名字,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