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认为美国社会长期忽视南京大屠杀,在书里试图分析其原因。张著出版后,有的书评人否认美国社会忽视南京大屠杀,指出美国虽然没有出专书、没写进历史教科书,但一直有人研究。有的书评人批评作者一味站中国立场、以中国代言人自居。对于华裔美国人,这是诛心之论。但就这本书而言,这种批评有失公允。张著(第209-10页)完整记录了南京国际委员会的贝德士等人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判、软禁和驱逐的事实。如果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人,这种行为按照中华文化属于忘恩负义。作者并没有不加分析站在中国的立场上。
外籍华人的身份认同、效忠国家和自处之道,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但张女士去世多年,印太形势已经豁然开朗。印太和平威胁来自何方,是曾经军国主义当道的日本,还是现在厉害了我的国,美国社会已达成共识。
张纯如写作此书的另一意图,是为了让华裔美国人世代不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遗产”。这份遗产如果是历史经验,的确是有价值的。如果是血海深仇,就毫无价值。章开沅先生说得好,“我们回忆充满恐怖与罪行的往事,决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寻求真理与伸张正义,同时也是为了汲取历史经验,教育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有人煽动对日本的仇恨,说什么“原子弹下无冤魂”。实际上,长崎核爆死难者绝大部分是无辜平民,还包括至少8名盟军战俘、上百名中国人、上千名朝鲜人。仇恨日本的人,无视当代日本社会承认历史、热爱和平的主流,但他们一般不会拒绝使用日本产品。
中日是近邻,两国关系历史复杂。小泽 征尔1935年出生在伪满洲国奉天市,在中国生活到6岁。他父亲小泽 开作是满洲国协和会、华北新民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推动日本侵华事业,因为崇拜策划九一八事变的关东军军官板垣 征四郎和石原 莞尔,从二者名字中各取一字,就成了征尔、后来举世闻名的指挥家。中国一直将小泽征尔视作友好人士。小津安二郎的人生就更复杂了,曾是日本侵华毒气部队的一员,担任班长,后升军曹;南京大屠杀期间曾到句容,其后驻扎南京数月;其战时日记曾写到慰安妇。但小津战后影片人情味浓郁,体现普遍人性、东方道德、和平倾向,被认为是“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导演。”
严肃认真的批评是学术尊重的一种形式,可惜张纯如女士再也听不到我们的意见,再也没有改进著作的机会。张著2011年英文版增添了她先生布雷特·道格拉斯(Bretton Douglas)新写的跋。跋写得好,客观全面。在道格拉斯先生看来,前妻发病原因复杂,包括对日本右翼的忧惧、家族遗传、多次流产带来的身心创伤、经常熬夜、新书推介的辛劳、不信西医常服中药、骄傲等因素,跟张母说的不完全一样(265-68页)。无论如何,愿逝者安息。
2007年底日本同时代社出了张著日语版。张女士如果知道,不知是否会为日本社会的容量感到些许欣慰。
我手头有本复刻版《高等科国史》,是日本文部省编写和发行的历史教科书,原版发行于1945年7月31日。当时学制里的高等科,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一、二年级。教科书出版两个星期后日本投降,所以并未真正投入使用。前几年右翼促成当年历史教科书再版,以右翼人权活动家自居的三浦 小太郎先生写了一篇解说词附在书后。解说词的结语,“我们在令和时代的使命,是尝试建立一个新的‘神国’,一个‘开放的神国’,远离狭隘民族主义、霸权主义、排他性原教旨主义以及将自己价值观强加于人的那种意识形态。”这段结语,除了“神国”的说法仍令人不安,其余似乎问题不大。不论再版者用意,这本书无疑具有时代标本意义,我们正好可以从中了解军国主义日本当年的思维和立场。
我料到军国主义者会有一套强盗逻辑,没想到竟似曾相识。该书最后一章《昭和的宏谟》【宏谟,宏谋之意】,讲满洲事变的意义和大东亚战争的使命,声称:满洲事变的缘由,在于西方列强尤其是英美长期对日本的压迫和遏制。美国操弄中国仇日排日反日,英国在新加坡加强军事。蒋介石统一中国之后,在美国怂恿下,压迫在华和人,抵制日货,蹂躏日本在华利益,触发九•一八满洲事变。事变之初,日方坚持克制。但中国竟诉诸国联,国联偏袒中国。国联背后,是一战确立的凡尔赛体系,代表旧的世界秩序。满洲事变动摇旧世界秩序,是大东亚建设的发端。
日本人感受到西方压力,从1850年代被迫开国时就开始了,称当时签订的开国条约为“不平等条约”。在凡尔赛和约谈判期间,日方诉求中反种族歧视的成分是合理的、获得中方支持,但日本力争取得跟列强同等地位的目标未能实现。长期遭人欺压的弱国心态,常会刺激民族主义疯狂生长,到国家已经强大时都不能止步。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败沙俄后,就已成为远东第一强国,但民族思维还是弱国心理。新型强国坚守弱国心理,不啻民族灾难,给日本带来毁灭性打击。
历史会重复。不一定是抵制日货,可以是“去风险”,抵制一带一路、太阳能板、锂电池和电车。不一定是大东亚共荣圈,可以是“命运共同体”。掠夺的不一定是他国矿藏,可以是外国先进的知识产权。军国主义日本挑战的是一战确立的国际秩序,现在中、俄挑战的是二战确立的国际秩序;共同点是挑战、破坏规则,而不是维护、遵守规则。当年日本、现在中国谋求的,都是民族振兴,和相应的“国际新秩序”。“富国强兵”,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共产党中国的基本国策。富国落实到强兵,就是试图用暴力征服理性、破坏规则。富国强兵是军国主义,“落后就要挨打”难道不是?“落后就要挨打”是典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跟日、德、意法西斯主义的主张没有本质区别。
历史的教训,值得警醒。
南京大屠杀已经87年了。如果我们总结不出真正的历史教训,纪念馆修得再悲壮,在围绕历史问题的外交纠纷中态度再强硬,学术争议中调门再高,都毫无意义。日本法西斯主义在二战中遭受毁灭性打击,战后得以有效抑制。倒是当代中国,存在沦为法西斯主义国家的现实危险。历史的教训,在延续,在转移。
什么是法西斯主义?《韦氏词典》是这样定义的,“一种民粹主义政治哲学、运动或政权(如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宣扬民族和种族高于个人,与独裁领导人领导的集权专制政府相关,其特点是严酷的经济社会管制和暴力镇压反对派。”
在南京大屠杀87周年之际,我们看到,历史的教训,对于当前中日两国,其实大体相同。对于中国人民,中国法西斯主义并不比日本法西斯主义更可接受。
20241213初稿
20250129从日本返回美国后改定
只要强了,干什么都是高尚的。
只要是弱了,被打了,连喊疼,都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