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追忆2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没人管的孩子:读 The Outsiders

(2024-11-23 18:18:56) 下一个

有道是 “以食见人”,“人如其食” (You are what you eat.),那么是不是也能以书识人?从所读的书,瞥见读书人的品性和经历。

    还记得当年《哈利波特》正风行,几乎人手一册。有朋友开玩笑,说他一辈子完整读下来的书,除了《圣经》,就是《哈利波特》系列。我们听了哈哈大笑,听懂了他对《哈利波特》的赞美,和大老粗的自嘲。朋友是能工巧匠,建房造船无所不能,凭手艺吃饭自然不常捧书;但罗琳笔下的魔法世界实在迷人,再跟阅读无缘的人也甘愿埋首。

    前段时间聊天,一个新认识的朋友说她最喜欢的书只有一本,叫 The Outsiders(《外围者》).  我听了很好奇,还有点凌乱:The Outsiders 的目标读者是初中生,而说话人已经成年了,怎么还对它念念不忘?回想一下自己上初中时读过的书,有些都还印象深刻,如果有机会也愿意再读一遍,比如宗璞的《鲁鲁》,王莹的《宝姑》和新凤霞的回忆录,甚至宣传意味浓厚的孤儿院故事《小加的经历》;但是我决不会说其中任何一本是我最喜欢的。

    答案是不是就在书里?!我从图书馆借了 The Outsiders,两天看完了。

    小说是典型的少年文学,单线叙事,人物嫌单薄。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某个偏远小镇(奥克拉荷马州)。小镇上的少年帮派按贫富阶层划分:底层的 “油腻头”(“Greasers”) 和富裕的中产 “社交帮” (“Socs”),两边积怨日久,群殴不断。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我” 名叫 “小马哥” (Ponyboy),父母双亡,跟两个哥哥一起生活。有一天晚上,小马哥因为晚归被哥哥责骂,一气之下跑出家门,跟好朋友强尼 (Johnny) 来到公园,想不到被几个 “社交帮” 的孩子截住痛殴。自卫中,强尼失手杀死了 “社交帮” 的鲍勃 (Bob)。惊恐万分的两个人外逃躲避风头,藏在山间的教堂里,啃干粮,读《乱世佳人》。一个星期以后,两人再也熬不下去了,决定下山自首。这时他们发现教堂失火,于是冲进去救人。强尼被倒塌的梁木砸断了脊梁,不久在医院死去。强尼的死给另一个 “油腻头”少年大厉 (Dally) 造成了巨大打击。情绪崩溃的大厉冲进杂货店抢劫,被警察击毙。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三个少年相继死去:鲍勃,强尼和大厉。故事结尾,渐渐走出伤痛和震惊的小马哥开始思考,决定把经历记录下来。

    在《外围者》里,成年人严重缺席。这其实是少年文学,尤其是英文少年文学里常见的一种安排:书中人物的行事作为,常常有意无意地发生在成年人的视线之外。这一点让我想起了《蝇王》(Lord of the Flies) 。两本书里都几乎没有成年人出现,除了《蝇王》末尾赶来收拾残局的海军军官和《外围者》里一闪而过的两个老师。此外,两个故事里都有一场大火,而且都起了转折命运的作用。《蝇王》里蔓延的火势引起船只注意,因而得救;《外围者》里强尼救人成了英雄,但也因此丧命。相比之下,《蝇王》的故事更为血腥,求生和统治欲望在荒岛环境的刺激下极速膨胀,人性锐减,野性陡生。《外围者》毕竟不是在荒岛上,多了点法律约束和理性反省,没有那么失控。

《外围者》1967年出版,里边触及的很多社会问题到今天也仍然存在,仍然无解:贫富悬殊,种族差距,以貌取人,还有不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 —— 溺爱无度的鲍勃父母和漠视不管的强尼母亲。我一边读,一边想起了以前读过的《玻璃城堡》The Glass Castle。虽然一个是小说,一个是回忆录,但触目惊心的赤贫和少年人的韧性,还有父母的冷漠不作为,都何其相似!数十年过去了,我怀疑中西部,尤其是少年人的成长环境可有更多改善?!越落后就保守,越保守就越落后,今年大选结果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成功的又一个例子。

    《外围者》的作者是 S. E. Hinton,她十六岁时写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 “出名要趁早”。至于她为什么用了名字缩写,而不是本名 Susan Eloise Hinton,说是出版商建议她隐藏身份,以免受评论的性别歧视。这个待遇跟 J. K. Rowling 一样嘛。《哈利波特》出书时,出版商建议罗琳把名字缩写,怕女作者的真名会劝退潜在的男孩读者群。

 然而,文字倾向藏不住作者的性别。《外围者》里,混帮派的少年居然追读《乱世佳人》,真的吗?觉得他们读杰克伦敦或者海明威的硬汉小说还差不多。小说里重复出现的容貌描写也出卖作者性别,尤其是眼睛和头发的颜色。小马哥的眼睛到底是灰多于绿,还是绿多于灰,真值得花这么多笔墨吗?罗琳也有这个问题。《哈利波特》七册书,哈利的绿眼睛提到了不下七次:)。

    再回到读《外围者》的初衷,朋友喜欢什么书跟她的个人经历有关系,我跟她不是深交,不会追问。读了一遍,有了印象,就行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追忆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的留言总是那么温暖,多谢。

祝菲儿感恩节快乐!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有道是 “以食见人,人如其食” (You are what you eat.),那么是不是也能以书识人?从所读的书,瞥见读书人的品性和经历。”,追忆是文如其文,其名,一直在追忆,思考,赞好文!:)
追忆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问好可可!两本书都没读过,谢谢推荐。我记得在欧普拉看过哈佛女孩的访谈,好像她在哈佛读了一年就转到哥大去了。不知是不是这样?

励志故事通常是苦情戏开场,好跟以后做对比。想起万斯的回忆录 Hillbilly Elergy 也是这样。

祝周日愉快!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沙发!玻璃城堡所揭示的问题估计现在还差不多,唉。和另外两本:《Educated》、《Homeless to Harvard》一样让我读得触目惊心。怎么有那样的父母呢?!喜欢追忆对两个女作者姓名的对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