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追忆2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他不是非死不可:读 Death of a Salesman

(2024-11-17 11:00:32) 下一个

    我第一次去纽约的时候囊中羞涩,通过朋友介绍住在曼哈顿上西区的圣保罗教堂。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 Hunt 神父亲切仁厚,令人如沐春风。他看我是中国人,又知道我喜欢看书,就送我他刚看完的 Balzac and the Little Chinese Seametress,戴思杰写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现在,这本书还在我的书架上,但神父去世已经快二十年了。

当时我刚看完了 Frank McCourt 的回忆录 Angela’s Ashes ,想起McCourt 在纽约公立学校教书,就跟神父聊起这本书。没想到神父一个劲摇头,几乎是抱歉一样解释,他试着读了几次,但始终读不下去。书里,McCourt 的父亲没有责任感,不管妻儿死活,只顾自己买醉,而且是一犯再犯,实在令人失望。我记得听了很吃惊。现在想来,一个是我当年阅历不够,只爱着 McCourt 幽默的语句,却没有读懂底下的伤痛;另一个则是我的浅见,想当然地以为做神父的人应该原谅一切。 但,神父也是人,自然会有喜恶。

为什么想起这段往事?是因为刚读完的话剧《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故事里父子吵闹不断,互相怪责,看得人气闷不耐,几次想弃读。

故事发生在四十年代的纽约。推销员威利 (Willy Loman) 工作了一辈子,开着车到处推销。老了,跑不动了,想换个坐办公室的工作,却被老板无情拒绝,最后干脆被直接辞退。两个儿子也不成器。小儿子海痞 (Happy) 是小痞子,不务正业,满口谎言。大儿子必富 (Biff) 有小偷小摸的毛病,外出打工十几年间,辗转七个州,只够勉强糊口。

威利有当推销员的职业病,(“riding on a smile and a shoeshine”, p. 138),以为见多识广和外表光鲜就是成功。虽然爱孩子,但威利不善于引导纠错,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大儿子比富后来四处碰壁,责怪父亲的溺爱害了他。(“I never got anywhere because you blew me so full of hot air I could never stand taking orders from anybody!” p.131)

《推销员之死》1949年出版,赢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跟同时期的《欲望号街车》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一样大获成功。阿瑟米勒有意揭露资本的冷酷,一旦老珠黄,就弃如敝履。但我觉得,威利的悲剧也是性格悲剧。他一辈子好高骛远,多言过其实来粉饰太平,像把头藏在沙子里的鸵鸟那样自欺欺人。最后自杀是因为绝望:工作没了,儿子也靠不住 —— 没有沙子可钻了。

小说封面上,画了一双从手提箱里掉出来的透明丝袜。那是威利送给情人的礼物,讽刺家里勤俭的老婆拿着一双旧丝袜补了又补。

这篇读后感写得这么虎头蛇尾,自己读了也心虚。读一个不忍卒读的故事,写一篇不忍卒读的书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追忆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tillthere' 的评论 : Angela's Ashes 刚出版时挺轰动,还拍了一部电影。我看了电影,但还是书好看:)
追忆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tillthere' 的评论 : Angela's Ashes,Teacher Man 和 'Tis, 都好看。但还是 Angela's Ashes 写得最好。后两部刻意描画,落了痕迹。

如果有兴趣,推荐读毛姆《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W. Somerset Maugham 写的。Frank McCourt 继承了毛姆 “卖惨” 的写实传统,但加上了爱尔兰式幽默,所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stillthere 回复 悄悄话 Sorry, another reader was 京燕花园 (热门博主) I wish I'd read them sooner like you both...
stillthere 回复 悄悄话 Searched WXC for readers of Frank McCourt and found you. Only you. I've recently been reading his Teacher Man, 'Tis, and Angela's Ashes...
追忆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北京_01link' 的评论 : 我只觉得他为了保险金自杀太抓马,不真实。

对,威利是推爸,一心望子成龙,结果两个孩子都不成器。

谢谢来访留评!
北京_01link 回复 悄悄话 比利不是为了保险金自杀的吗?这是一个中产的悲剧,也有点像中国望子成龙的观念。如今美国的中产也还面临相同的命运,但有了社保。全球化并没有为美国的中产带来更好的生活,这也是为何特朗普当选的一个原因。
追忆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ibelieu' 的评论 : 嗯,应该是我孤陋寡闻了。

谢谢来访留评。
ibelieu 回复 悄悄话 “操劳一生,居然没有攒下什么钱,还过着月月光的生活。” 像这样的美国人可以太太太多喽。
追忆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真的是这样。有了年龄和阅历加持,重读经典的感受很不同。又因为有了年龄和阅历的加持,所以可以毫无顾虑地批判一通:)

问好可可,新周愉快!
追忆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xyz' 的评论 : 这么虎头蛇尾的书评,小 C 也读完了,谢谢捧场:)

我比较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有时生活里也会碰到一些令人触动的事情。前两周刚听说我们看着长大的一个孩子,大学才上了两年,就休学回家了,说是抑郁。很心痛。

追忆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xyz' 的评论 : 哈哈,随便坐:)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看追忆的读书笔记,发现自己早前读的好多书都忘得差不多了。有机会也要再读一次。我敢肯定,感受会大不相同。
cxyz 回复 悄悄话 不管如何,我还是很佩服追忆能踏踏实实地从头到尾读完一本英文书,哪怕是自己不是很享受的。
我们华人家庭在美国加拿大大多属于中产,而且大部分是读书出身,交往的人群也都是这个阶层,我知道某些 底层的白人家庭或者黑人家庭 (不是很多),生活状况不容乐观,这些家庭的孩子们由于身处的环境,在漩涡里自顾自地挣扎,结果是沉沦和越陷越深,这让人感到绝望和难过, 如果他们有正常家庭里父母对他们努力的提拉推搡,他们的生活可能会多一些光芒,也就多一些希望。
cxyz 回复 悄悄话 先占个沙发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