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很迷席慕容,又抄录又背诵的。(现在想想,有那么大劲头干点什么别的不好?!)最喜欢的应该算那首众口传诵的《一棵开花的树》,一字一句我都记得。
出了校门以后,很多年我不读诗;生存生计大事就够我忙活的了。
突然有一天,这些诗句又浮现在脑海里,但感觉和记忆中的完全不一样了。
诗并不长,我且抄录在下。
--------------------------------------------------------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
通篇念下来,有什么感觉?跳入我脑海的都是一连串的负面概念:男尊女卑;男性占统治地位;女性是从属的,被动的,卑微的,没有独立人格,是依附关系;女为悦己者容,女性被物化,容貌压倒一切,希望凭颜值胜出,。。。。反正跟独立自主,积极向上什么的都不沾边。
诗的画面凄美唯美至极,可是一旦看穿了底下的精神实质,就不喜欢了。
我已经不喜欢《一棵开花的树》了!我被自己这个结论吓了一跳。
担心自己理解有误,到网上一搜。哇,铺天盖地都是对这首诗的批判,基本论调和我的直觉相符。更有甚者直接点明:“喜欢席慕容,但不喜欢《一棵开花的树》”,态度非常决绝明确,毫不含糊。看到这些评论,我一边欣慰 “和者众”,有一种找到了知音,找到了组织的安心;一边又惊讶自己年轻时是何等地一叶障目(其实是盲目)。华美的词藻下面那么多消极的信息,当年怎么一点都没读出来?!
诗还是那首诗,我却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不同的人生阅历完全扭转和改变了我的读后感。认识并接受这个变化时的心情很复杂。伤感吗?有一点,为了那回不去的青春年华和心境。更多的,好像是莫名的一种解脱感。也许是人到中年,情感思绪的新陈代谢减慢,所以更加需要精神上的断舍离?
无独有偶,我又想起一个例子,是同样可以弃之如敝履的。
《Twilight》第一部电影刚出来时,我觉得男主弹钢琴那一场戏简直帅呆了!因为喜欢到了痴迷的地步,所以虽然后来的四部续集惨不忍睹,简直是呈几何级数递减地烂下去,我也硬着头皮一部不落地看完了。还记得当时《Twilight》小说也顺势跟风再版,放在各书店最显眼的入口处。
我简直对吸血鬼走火入魔了,看了不过瘾,还拉着朋友专门探讨。这个朋友是名副其实的真学霸:伯克利生化博士毕业,正职在一家大医药公司;但业余爱好是写奇幻小说 (fantasy novels),而且还写有所成,出了两本小说!(我觉得她的履历也很奇幻!)我们谈话的时候,她的先生就坐在旁边安静地听。末了,他谈了一点看法,我到现在还记得;跟女友的热烈讨论反倒记不清了,lol!他说,《Twilight》中的女主温和柔顺(他用的原词是“meek”),愿意为她的男友放弃或牺牲一切,这种行为和爱情观很容易误导其他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我不得不承认他言之成理,但也打趣他三句话不离本行,因为他是高中老师嘛。
现在再想起来,仍然觉得他的见解一针见血!(见的是不是吸血鬼的血?哈哈!)
网上有影评批判《Twilight》中背离现代独立精神的爱情观让人觉得压抑( “quiet depressing”)。我觉得这个评价放在《一棵开花的树》上也适用,因为整首诗宣扬的就是一种传统的,甚至陈腐的,男尊女卑的价值观。
那么,有没有什么树的意象值得我保留回味呢?
有!是舒婷的《致橡树》。生活在异国的土地上,这首诗尤其能引起我的共鸣。作为第一代移民,远离故土,扎根海外,如果没有一点独立和自主的精神是走不远,也走不久的。同样地,在两性关系里,不论依附 “攀缘”,或者 “炫耀”,“痴情” 都注定不会长久。“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唯有“共享” 和 “分担” 才是爱情和婚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最后还有一个疑问,《致橡树》是一九七七年写的,《一棵开花的树》是一九八零年写的,中间只隔了三年,何以差别之大,不可以道里计?想想彼时海峡两岸悬殊的文化氛围和时代背景,也许值得另外开篇讨论。
在网上找的《致橡树》,还附带了英文翻译;就一起贴在下边。
-------------------------------------------------------------------------------------------------------
再次同意,我们现在的时代更需要这样“读来更有力量” 的文学作品。
谢谢分享!新周愉快!
谢谢来访留言!
赞同 “不过一首诗可以如此经年,广泛流传也就说明了它的价值和不朽。诗的好正在于每一个人去读,都会读出不一样的意境和真谛。”
再谢留言慧语,亦敬祝秋安!
文学作品在文字层面呈现出来的画面感,甚至意境都是比较直白的,但是怎么挖掘理解文字底下的蕴意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嘛。哈哈!
再读舒婷,更觉得她作为新时代代表诗人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