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个人资料
正文

美国需要世界更乱

(2025-08-03 08:37:49) 下一个

美国关税的格局已经定下,欧盟,日本和韩国15%,越南20%,菲律宾和印尼19%。英国10%最特殊,但大英已经在货物贸易上无足轻重了。欧日是美国的盟友圈,有经贸实力,基准关税定15%。发展中国家要维持关系就定20%,或者让一点19%。其它关系一般的就是20%-50%,定得比较高。另外还有中国比较特殊,要持续谈判,没法设置期限。这应该不算在关税战的框架里了,是全面斗争,中国已经有不少反击动作了。除了基准关税,还有232条款搞的特别关税,如钢铁和铝加了50%关税。美国关税格局大致就是这样了。

因此,老川一年从关税收入一定超过3000亿美元肯定。但代价就是通胀和美元。刚征两个月有存货,通胀效应没出来,后面会有影响。美元信誉受到很大打击,向全球征税,受害国会扎堆商量办法,肯定会有反噬。

另外,川普说欧盟答应投资美国6000亿美元。这个和日本答应的5500亿美元;韩国投资3500亿美元,买1000亿美元能源产品;还有中东那边说的大几千亿美元差不多,都是画饼。这事大家都明白了,川普喜欢听大数字,用于“赢学”,那大家就往大里说得了,没有约束力。川普还说,欧盟同意买美国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这个也并不是太重要,因为本来就买了不少,年头说长点就行了,并没有很强的约束。

但关税带来的通胀已经开始显露。道理很简单,商家都知道要应对川普加关税,有提前囤货。还有关税减免,如对中国的电子商品出口就减免了。最有说服力的数据是,二季度美国进口减少。4月美国货物进口额2779亿美元同比降19.9%,消费品进口下降32%,工业用品、材料、机动车及其零部件进口也急剧下降。5月货物进口额2757亿美元,比4月低,由于有补货需求,同比只降2%。6月货物进口又大降至2642亿美元,环比减少,同比降4.6%。

即使进口减少,毕竟加了挺多关税,特别是对中国商品。一些通胀数据已经掩盖不住了,6月就有点迹象了。再细分,能看出更多迹象,如中国商品主导的家具和娱乐用品领域。这两类占了核心CPI商品篮子中的25%,并不是很小的类。即使有提前囤货,有绕道出口,影响还是不可避免出来了。

关税与通胀必然是有联系的,不可能你加关税,代价都是别国吞了,这不可能。制造业利润很低的,你加官司从15%-20%起步,哪里有这么高的利润。而且同时向全世界加,各国出口商更没有动力降价了。中国的应对也是简单,你不买拉倒,如果买我不可能赔本卖,而且人民币也没贬值帮美国人压通胀。恰好美元对其它货币贬值了,人民币紧贴美元在全球市场贬值了,有利于中国商品到其它国家找市场。

而周五晚,美国公布的统计数据更令老川悲喜交集。7月美国非农就业,仅增7.3万人,远低于预期的10万人。更厉害的是,劳工统计局把6月新增就业人数从14.7万人下修至1.4万人,干脆把小数点往前移一个位置。5月从12.5万人下修至1.9万人。这是把6月90%的新增就业调没了。过去三个月中,美国非农就业增长仅平均每月3.5万人,疫情以来最差。

美国经济数据有没有造假?要看怎么定义。从拜登政府开始,美国经济数据就玩上了“修正主义”。前面公布不错的就业数据,过几个月再修正。是造假么?后面修正了,不算造假,是统计没法精确,是高大上的统计学。

自2024年初以来,美国非农就业已有超百万工作岗位被下修数据。不是悄无声息,也不是循序渐进,而是在制造了刺激市场的新闻之后,在几个月后直接掩盖事实。

2024年8月的基准修订中,美国劳工部承认截至3月的数据虚报了81.8万个工作岗位——这是他们有史以来第二大幅度的修正。接着他们又单独将2025年5月和6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下修了25.8万个岗位。所以,2025年美国每月新增就业人数平均被下修6.6万,是2024年平均水平的三倍——美国劳工统计局今年平均每月高报就业增长超过 6 万个岗位。

这哪里是微调,这是在向美国公众和美国市场兜售虚假数据几个月后,对事实进行彻底篡改。据报道,许多美国就业增长的头条新闻都被那些不反映美国现实状况的模型夸大了,比如臭名昭著的“出生/死亡模型”——它通过假设可能永远不存在的企业创建来估算就业岗位,在低增长、高利率环境下,仅这一模型就能向数据流注入数十万个“幽灵岗位”。再结合季节性调整、当期就业统计模型的统计假象,以及对未回复者工资通胀的估算,最终呈现的就业图景往往虚增了实际并不存在的经济强度,悄无声息地掩盖了美国疲软的就业数据,让数字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稳定——整个美国的统计系统就是这样设计的:前期堆砌乐观预期,直到数月后无人关注时,这些水分才会被悄悄修正。

现在,全世界都看清楚,美国的统计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误报,然后等大家忘记后修正。不过现在经济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每次修正都非常惊人,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修正而被大家忽略。

美国现在国债越来越不受欢迎,如此难看的数据,如果不立刻在全球制造不稳定,不要说钱不会去美国,现在美国的钱也会逃离。因此,老川借口7月29号,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曾表示,川普正在与俄罗斯玩最后通牒游戏,但是川普应该记住俄罗斯不是以色列,也不是伊朗,且川普的每一个最后通牒都是一种威胁,都迈向美俄战争的一步。于是,老川表示,鉴于梅德韦杰夫的挑衅言论,他已下令将两艘核潜艇(不过没说是什么类型的核潜艇)部署到相应区域。

此外,川普设下8月8日的最后期限,不停火的情况下,将对俄罗斯实施毁灭性的关税和制裁,全球局势骤然紧张。二级关税是向俄罗斯石油的购买国加征,所以美俄关系紧张是表象,中美关系紧张才是实质。中方已经向美国表明,向谁购买石油是中国的主权,不由得美国指手画脚。

川普显然是虚张声势,对中国34%的对等关税都搞不下去,凭什么就有能力实施100%的二级关税?川普这是设下了一场巨大的赌局,希望撬动中美印俄四方博弈,目的是阻止中国和印度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从而离间金砖国家、孤立俄罗斯,进而摧毁俄罗斯经济,但结果可能使金砖国家关系更紧密。

当然,老川也知道这招是虚招,关键是争取时间,等美联储降息;稳定币铺开,以吸引全球黑白两道资金买美国短期国债。而且老川也可能通过解雇统计局长。借人头一用后,证明经济差是从拜登开始。以后公布真实经济数据,美联储也就只有降息一途。

而且老川也开始得到华尔街的认同。有“华尔街一哥”之称的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对“川普关税”影响的担忧似乎有所减少,此前几个月他一直批评川普政府重塑全球贸易政策的努力。然而,他周四在接受最新采访时改口说:“当时我们开始征收关税,根本不知道会是什么。”他指的是,川普于4月初宣布“解放日关税”。“但现在我们大概知道了,而且关税更加温和、周到,也更加谨慎,希望这能帮助一些公司出口。或许有些人会把制造业迁回美国。目前为止,一切都很好!”他说道。

戴蒙曾在4月份致摩根大通致股东的备忘录中写道:“最近的关税可能会推高通胀,并导致许多人认为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更大。无论你如何看待新宣布关税的合理理由,或者说无论长期影响是好是坏,都可能产生重要的短期影响。”他当时指出,就短期而言,随着投入成本上升和国内产品需求增加,我们很可能会看到通胀结果,不仅体现在进口商品上,也体现在国内价格上。这将如何影响不同产品,部分取决于它们的替代性和价格弹性。关税措施是否会导致经济衰退仍是未知数,但它确实会减缓经济增长。

而在最新采访中,戴蒙表示:“它们可能会推高通胀,但你真正想要的是更多的增长。你知道,这比通货膨胀是上升还是下降要重要得多。所以,关税本身,你知道,它们已经大大缓和了。”

戴蒙还赞扬了川普的贸易努力,这些努力使大多数贸易协定的基准税率仅仅达到15%。他说:“你知道,我认为人们可以接受15%这样的数字。在很多情况下,你知道,这些都是原则上的协议,15%的关税可能只涉及一半的进口,而不是100%。”“我们的商品进口大约是4万亿美元。因此,如果平均为7%或8%,你知道,在一个3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中,你谈论的是每年3000亿美元。所以这可能会有一些影响。而且很明显,有些影响会被转嫁出去,有些则不会。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他补充道。戴蒙还称,除了其他商业投资外,(这些关税)还可以吸引企业在美国进行生产。

除了关税外,戴蒙还对此前通过的“大而美”法案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认为我们的税改法案创造了一个非常稳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环境。所以我认为让人们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美国实行一个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那将对美国人民不利——信不信由你,尤其是对低收入人群。而这一点有时恰恰是人们完全忽视的。”他说。

他的态度转变也反映华尔街对川普政策实际落地的评估——从“恐慌性预警”到“适应性接受”,也是对老川收割老中不成,收割盟友的支持。因此,老川无论如何都需要拖过这段青黄不接的时间。而且老川收割欧盟工业的大棋已经推行之中。

欧洲很多索罗斯支持的左翼组织这几年推行德国去工业化。有些组织是明确要求去工业化的。比较有名几个组织:Ende Gelände(德语,意为“到此为止”或“够了”),Extinction Rebellion(简称 XR,“灭绝反抗”),Climate Justice Action(气候正义行动)。

如Ende Gelände主张立即停止所有化石燃料开采,所有的,包含不限于褐煤,不接受逐步退煤。反对“绿色资本主义”,反对把气候转型变成新一轮利润追逐;质疑电动车、氢能、碳交易等是否真能解决气候问题;反对工业再转型为“新能源-高科技-资本密集”模式;强调结构性改革,而非技术替代。

他主张“系统转型”,反对工业文明逻辑,呼吁终结依赖化石燃料的资本主义经济系统;提倡“去增长”或“后增长”:压缩工业产能、减少消费;强调“气候正义”,把气候危机视为全球不平等的反映:全球南方因富国工业而遭受不公损害;穷人和工人承受气候恶果、污染和失业;主张全球财富与资源再分配。

这些组织大致都有类似的特征:不再认为普通的搞环保能解决问题,而是准备挖掉目前社会的根基,从工业化社会倒退到农业化社会。这些组织普遍特征就是:年轻人特别多。而且部分组织,例如Extinction Rebellion,追求的就是一个被捕率,因为越被捕,越能上新闻,则影响力越大。

这几年,从拜登开始,欧洲去工业化进展良好,如德国比美国来说,开始的晚,但进度更快。德国2014年发电量是6300亿度,而2024年发电量为4890亿度。十年时间,下降了22%,十年时间而已,对一个以石化、化工、汽车,医药,机械、等用电大户制造业为主要竞争力的国家来说,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今年绿党还主导了直接炸毁德国超临界有极高技术和环保水平的煤电厂莫尔堡发电厂,封存都不行,直接炸,就这么任性。

很明显,老川尽量短期透支帝国的长期利益,能拿多少就多少。而目前,股市是维系美国消费力的主要力量,再也不能发生类似2008金融海啸。美国的国力就是从这开始转折衰落。如果再发生一次,东大的国力就会明显超过美国。这是川普担忧的地方。但美国面对长债需求不足,只能压低短期债券利息的前提,要制造业回归难如登天。

何况老川目前是搞小政府,大市场。意味政府缩债务杠杆,居民与企业增加杠杆。但美国太大了,靠大型企业扩张支撑美国是不可能的。通胀如此高企,中小企业与居民,哪里有欲望增加杠杆。

目前只有几个高科技公司投资AI。据测算,当前美国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上的资本支出,占GDP的比重已达到约1.2%。这一规模已超过了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电信投资峰值(约占GDP的1%),并相当于19世纪80年代铁路建设热潮峰值时约占GDP 20%时的体量。

在计入经济乘数效应后,实际上美国GDP1.6%至2.1%的增量都来自AI基建投资。但是,与可以服务百年的铁路不同,AI数据中心是快速折旧的短周期资产。其技术更新迭代迅速,需要不断更换硬件以维持利润率,而且对提升生产要素事实上没有任何帮助。这种短暂而没有尽头的努力显然难以持续。而这个巨大泡沫破灭及其影响注定将是世纪性的历史事件。

这主要是美国AI目前都没有全面铺开,各个科技巨头都希望AI垄断或暴利。而便宜才能普及全民。全面普及,就要求基建,电力都要大力投资。但可惜,美国连电网都不能统一,意味各巨头就算愿意投资电力,都不能联网统筹安排,只能大量重复建设。一般来说,这种大型基建,需要一个强有力政府出面去统筹安排与建设,这样才能减少重复投资,与企业的风险。因为企业寿命往往没有基建的寿命长。强有力的政府与川普的小政府是矛盾的。我怀疑,老川甚至不相信这一个观点。

美帝经济其实是很脆弱的,软肋就是在AI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上。所以当DS横空出世后,整个美元资产都出现崩盘式下跌,好不容易救了回来,代价就是超越了2000年的泡沫。而且二者还不能类比,话说互联网通过改善生产关系,是可以提升生产力的。而AI则完全是一堆无效计算,屁用没有。因为AI的落地,首先是便宜,然后才可能催生各种应用。前提是如电力,算力中心等都必须便宜高效。

来自Meta的专家纪要节选:扎克伯格现在是想花钱都花不出去,计划提高的1500亿美元资本支出,目前没有足够的供应商接单,不光是英伟达的芯片不够,还包括整个能源扩建计划落实很难,变压器、电力设备、冷却设备以及电力供应都不够用,施耐德电气的订单已经排到2030年了。

其实,很多人说中国卷。这个是中国的优势,充分体现去工业生产力的规模。什么叫过剩?第一层理解,即欧美理解,中国生产的东西太多了,消化不了,大量商品倾销到国外。第二层理解,即国人理解,广大亚非拉好多人民压根没过上像样的生活,你知道仅仅一个光伏就造福了多少自己没有电网的国家吗?第三层理解,终极理解,你们欧美自己制造业竞争不过,是应该被市场淘汰的,不是我过剩,是你过剩,是你欧美的制造业过剩了,你应该消灭你当地落后的制造业,加入到中国先进的制造业来。我才是自由市场的领军人。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