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沙冲突持续、以色列轰炸卡塔尔事件引发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紧急峰会却无果而终的背景下,沙特阿拉伯出人意料地迅速与巴基斯坦签署了一项意义深远的共同防御协议。该协议核心条款堪称“钢铁誓言”,就是任何对沙特或巴基斯坦一方的攻击,都将被视为对另一方的攻击,两国将共同采取“一切可用手段”予以回应。巴基斯坦国防部长18日表示,如果沙特阿拉伯需要,根据两国最新共同防御协议,巴基斯坦的核计划“将可提供”给沙特阿拉伯。这标志着伊斯兰堡首次明确承认将沙特置于其核保护伞之下,为沙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安全纵深。此举向美国和以色列表明,海湾地区国家正寻求通过多元化其安全联盟来增强威慑力。沙特塔楼点亮沙特阿拉伯与巴基斯坦国旗,庆祝双方签署战略共同防御协议。
一般认为这个联盟的影响远不止于沙巴双边关系。其更深层的涟漪效应,正指向一个意想不到的赢家,就是中国。长期以来,中国高端国防装备,尤其是战机和大型战舰,虽物美价廉且无政治附加条件,但在向中东出口时却屡屡遭遇一道无形天花板;因为美国通过其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盟友体系,向海湾国家持续施压,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大规模采购中国顶级武器的空间。
现在美国既然不能提前通知卡塔尔以色列将发动攻击,沙特当然也不用提前通知美国将与巴基斯坦缔结共同防御协议。归根结底,还是美国国力迅速下降。由此可见,57空战的影响依然被严重低估,后续结果一个一个出现,巴基斯坦一拳打出了和其实际经济实力严重不符的国力高度。另外巴基斯坦过去的地位是低于大户的,大户某种程度养着它,现在他地位上升了,再者大户的投资有了超乎想象的回报。
刚刚,内塔尼亚胡要求美国向埃及施压,原因是埃及在西奈半岛的军事部署行动,他声称此举违反了1979年的和平条约。以色列方面表示,埃及在未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扩建了空军基地、修建了地下设施,并在加沙地带附近增派了兵力。真是风水轮流转,以色列何曾正眼看过埃及,现在埃及有了中国武器系统后,已经失去以前的霸气。
当地时间9月15日,塞西在讲话中呼吁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团结一致,他说道:“我们的立场必须改变敌人对我们的看法,让他们明白,任何阿拉伯国家都从大洋延伸到海湾地区。
报道称,埃及新闻总署署长迪亚乌·拉什万强调这是自1977年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以来,埃及国家元首首次使用“敌人”一词形容以色列。1979年,埃及成为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的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全世界都想不到,我们以这种方式影响中东。作为中国“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军队堪称“中国武器的移动展厅”:从枭龙(JF-17) Block 3战机、最近大出风头的J10CE和PL15E、054AP型护卫舰,到主战坦克、无人机,其主力装备体系高度“中国化”。沙巴共同防御协议的签署,相当于沙特聘请了一支,中国制造,装备精良的保安。
美国真正的危机是93阅兵,美国的军工全面落后,卡塔尔事件只是一个引子,美元降息与否都不值钱,军事暴力是货币的终极抵押物,没办法,人类如同黑猩猩,只认识暴力。巴基斯坦通过中国武器,融资成功。
以后,一方面,巴基斯坦收到沙特的资助后,有更多的钱买中国武器。另一方面,中东也是中国武器实战的橱窗。如果以后中国武器通过以色列的考验,则其性能数据、战术战法若能在此环境下得到验证,将是无价之宝,极大提升其国际信誉和吸引力。一旦中国装备通过巴基斯坦这个“样板房”证明了其足以匹敌甚至超越西方同级产品的实力,通过沙特的带头作用,海湾国家采购的政治阻力将会大大减小。未来,沙特、阿联酋等国直接下单购买中国高端武器的可能性将指数级增长。
巴基斯坦先融资了,中国军工所代表的证券化还没有开始。
如果把巴基斯坦比作孙悟空,那么中国就是菩提祖师。悟空艺成下山,祖师爷并没有禁止这个徒弟惹事,但惹事后,不要到处说是在哪里学的本事。
我们回顾一下中国与巴基斯坦的交往,就知道美国为何对这样的对手非常恐惧。中巴关系发展的道路非常曲折。中巴建交初期,两国间交往较少,仅保持一般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巴基斯坦曾在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台湾、西藏等问题上追随西方立场,导致两国政治关系一度受挫。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巴方与西方阵营关系密切。但巴方从1961年开始转变,1962年中印冲突导致地缘战略环境深刻改变,中巴关系揭开了新篇章。巴基斯坦需要中国来制衡印度,于是开始在联合国投票支持中国,此后直至1971年都作为提案国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这无疑需要克服其传统外交格局的压力。
不过巴基斯坦国内政治派系林立,军队干政、家族政治、部落政治以及恐怖主义等问题相互交织,让巴基斯坦在前行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建国以来,巴基斯坦传统社会结构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地主阶层和以农民为主的草根阶层。由于政治、经济、历史原因,巴政权向来被大地主垄断,致使民选政府的脆弱和军人统治长期化。而军队将领在本质上属于大地主的一部分,中产阶级由于力量弱小,影响甚微。大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始终支持垄断经济的主导地位,使得国家工业基础建设长期滞后,形成了单一的对外依赖型经济。
曾有人提出,在落后社会中,军队往往是一个相对“进步”的组织。这是因为,军队需要大量年轻人,这就使得贵族精英难以完全掌控,那些敢于拼搏、不惧牺牲的年轻人得以凭借自身努力在军队中获得晋升机会,成为阶级跃升的途径。同时,现代社会所重视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规则意识,在军队中天然存在且被高度强调,军人往往能成为落后社会中率先接触和理解现代理念的群体。
再者,为了应对战争,军队必须学习数理化等知识,培养科学精神。而且,军队时常有对外交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开拓视野,逐渐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组织、有动员能力且有广阔眼界的热血青年群体。回顾历史,无论是中国的近代进程,还是埃及、韩国等国的过往,军阀主导局势的情况屡见不鲜,巴基斯坦也未能逃脱这一“宿命”。
由于巴基斯坦长期对国家安全问题高度关注,军队的话语权不断增大。在与美国结盟并获得其支持后,军队的势力愈发强大,文官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军队的有效控制。到了1958年,因孟加拉反叛问题,时任总统宣布戒严法,赋予军方极大权力去镇压。然而,仅仅两周后,总参谋长阿尤布便推翻了总统,开启了军政府时代。
此后,有野心的军人不时地站出来夺权,在巴基斯坦制宪会议的67年历程中,竟出现了4个军政府,统治时长累计高达30年。即便在军人未直接执政的时期,其势力也已深深渗透进各个权力和社会机构,文官们对军人忌惮有加,凡事都需谨慎商量。
由于巴基斯坦国家动员能力薄弱,军队除了承担军事职责外,还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军方成立了各类公司,涉足金融领域以支持项目运作,进而又深入到众多民生产业。巴基斯坦军方通过福吉基金会、陆军福利信托基金会、沙欣基金会和巴里亚基金会这四大机构开展商业活动,旗下拥有大量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地产、安保、银行、通信、广播、电视、化肥、水泥、粮食、食品、农场、学校等各个方面。
这些军企盈利颇丰,却无需缴税,而国防开支仍依赖财政拨款,每年约20%的政府开支流向军队。军方这种既赚商业利润又吃财政的行为,导致巴基斯坦政府公共投资能力严重不足,民营经济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艰难求生,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态呈现出病态。
家族政治同样是巴基斯坦政治格局中的一大顽疾。从表面上看,巴基斯坦实行多党制议会制共和制,但实际上,政治舞台主要被两大家族把控。其中一个大家族就是布托家族,这个家族在巴基斯坦政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家族早在莫卧儿帝国时期就已扎根于信德省,在巴基斯坦独立后,于当地拥有大量地产。现代布托政治王朝的开创者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出身英属印度时期的大地主和税务官家庭,在美国加州伯克利攻读法律后,年仅29岁便出任巴基斯坦驻联合国大使,后在阿尤布汗军政府时期担任贸易部长和外交部长,为巴基斯坦与中国建立紧密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1965年他辞职创建人民党,1971年印巴战争后,军政府下台,政权交予他。但到1977年,他被军人推翻并遭绞死,这使得布托家族成为了 “政治烈士”。此后,他的大女儿贝娜齐尔?布托两次担任总理,如今人民党依然是主要政党,党主席仍是布托家族成员。
布拉瓦尔?布托
与之相对的是谢里夫家族,祖籍克什米尔地区,1936年迁至旁遮普省经商,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钢铁企业。现代谢里夫政治王朝的创始人纳瓦兹?谢里夫,1985年出任旁遮普省长,他加入了真纳创建的穆斯林联盟(后为区分不同派别称为穆斯林联盟纳瓦兹派),凭借家族财富和旁遮普省的政治资源,推动该派成为最大党,自己执政三次共9年。现任总理是他的弟弟夏巴兹?谢里夫,夏巴兹此前三次担任旁遮普省长,如今担任总理后又让儿子出任旁遮普省长。
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大家族,巴基斯坦各地还分布着众多政治家族,他们在地方政治中纵横捭阖,掌握着大量的政治资源和权力,进一步加剧了政治的封闭性和世袭性。
近年来,巴基斯坦政治结构呈现新特点:
1.巴基斯坦由传统的两大党主导向三足鼎立转变。在坚持多党制不变的前提下,巴基斯坦政党间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由过去的穆盟(谢)和人民党主导,发展为穆盟(谢)、人民党和正运党三足鼎立,现已形成“穆盟(谢)+人民党”联合对抗正运党的新格局。诚然,多党制通常意味着政局不稳,加之巴党政治尚未全结构化,致使其政治斗争日趋激烈。
2.新兴力量动摇巴基斯坦传统政治生态。巴政坛近年呼吁政治变革的诉求日趋强烈,而穆盟(谢)和人民党长期执政,变革意愿极为不强,使其获得年轻选民投票率日渐减少。而反传统力量是巴政治变革的核心诉求,集中体现于反建制、反腐败和反对外妥协。在此情形下,正义运动党提出的“新巴基斯坦”政治主张契合了变革主义诉求,成为反传统政治最具代表性的政党,并将长期影响巴政治生态。
2018年7月,伊姆兰·汗在军方支持下,赢得大选,首次打破传统两党垄断地位。26日,伊姆兰·汗在首都伊斯兰堡的私邸自行宣布正义运动党胜选。在随后发表的电视演说中,他阐述了新政府的国内外政策。在谈到对外政策时,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成就表示赞赏,并称新政府将以中国为榜样。他表示,巴基斯坦“必须要与贫困做斗争”,新政府将派遣小组赴华学习扶贫和遏制腐败等方面的经验。他还承诺将继续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巴基斯坦吸引更多建设投资。
中巴经济走廊(CPEC)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在巴基斯坦国内一直存在支持与反对的力量。支持者认为它能带来投资、基础建设与能源改善,但反对和破坏的势力也不少,其中一些确实可能更接近美国或西方。
1. 俾路支分裂势力
①.活跃在俾路支省,常常袭击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包括港口、公路和中国人员。
②.认为CPEC在掠夺当地资源(煤矿、天然气、瓜达尔港),却没有让俾路支人受益。
③.巴基斯坦政府长期指控印度情报机构渗透支持。西方国家被部分学者认为有间接纵容,以制衡中巴合作。
2. 信德民族主义武装
①.活跃在卡拉奇、信德地区,对中企、港口与电力项目有过袭击。
②.认为CPEC让旁遮普族与军方获益,而本地资源被掠夺。
③.信德地区因临海,港口是关键,美国如果要介入,会对这类势力更有兴趣。
3. 恐怖组织(TTP、ISIS-K等)
①.巴基斯坦塔利班(TTP):主要针对巴政府,但也袭击中国工程人员,认为中国是“异教徒支持者”。
②.ISIS-K:在巴阿边境活跃,对中方项目持敌意。
③.倾向性:这些组织并不是“亲美”,但他们的破坏行动间接符合美国遏制中国在巴基斯坦影响力的战略目标。
4. 地方政党与反对派
例如俾路支民族党、部分信德政党公开批评CPEC“偏向旁遮普,忽视边缘省份”。巴基斯坦人民党(PPP)与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PTI):在不同执政时期都指责对方签署的不平衡条款。这些政党不会公开“倒向美国”,但他们与西方媒体、智库关系密切,容易被西方利用来抹黑CPEC。
5. 巴基斯坦国内亲美精英与军方部分派系
巴基斯坦长期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但部分军方高层、商界精英有深厚的美国背景(教育、金融、军援)。若巴美关系改善,他们可能推动放缓CPEC,以换取美国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与西方外交支持。
破坏CPEC的势力主要有地方分离武装(俾路支、信德)、恐怖组织、地方反对派。其中:
最直接的安全威胁:俾路支分离武装和恐怖组织。
最有可能“倒向美国”:亲美的政党精英、地方民族主义武装(因可能接受西方援助和舆论庇护)。
美国未必直接扶持,但通过印度、阿富汗局势、IMF贷款施压,以及在媒体上放大“CPEC债务陷阱”来制造阻力。今年以来中巴经济走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何避免中巴友谊被外部势力离间,要靠两国领导人的智慧来化解了。
由于伊姆兰·汗太亲华,因此在2022年4月10日被弹劾下台。一年后,美国“截击”网站发表文章,揭露美国政府因不满巴基斯坦前总理、正义运动党主席伊姆兰·汗领导的政府就俄乌冲突所采取的外交中立政策,直接插手巴基斯坦政权更迭。美国国务院官员唐纳德·卢告诉当时的巴基斯坦驻美大使“只有伊姆兰·汗下台,巴基斯坦才会得到美国的原谅”,导致军方和当时的反对派共谋弹劾伊姆兰·汗。
2022年2月23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前夕,普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伊姆兰·汗
于是,时任反对党联盟候选人一穆斯林联盟主席夏巴兹·谢里夫成为巴基斯坦新一任总理,2024年3月,夏巴兹再次当选巴总理。在对华关系上,尽管夏巴兹的度相当友好,支持中巴在经济贸易和基建设施建设方面进行长期合作,在外交上也坚持保持中巴铁杆”友谊,毕竟外有印度威胁,内需要中国经济帮助。但在对美关系上,夏巴兹比伊姆兰·汗更加温,多次表示要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因此经常被视为“亲美派”和“鸽派”的典型代表。
长期以来,美国妄图通过干涉巴国内政、提供经济援助等手段,以达到在中国周边国家渗透势力、煽动中国周边小国不断破坏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环境。煽动周边小国参与“环中国反华战略”,旨在以较小的代价破坏中国“一带一路”的合作环境。由于长期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需要中国来制衡印度,大部分巴基斯坦的政治人物都不愿意破坏中巴关系,即使亲美也不会像菲律宾那样充当“对华马前卒”。但碍于严峻的经济和财政压力,巴国领导层有时不得不选择向美西方低头。加之中巴经济走廊周期长、见效慢,使得不少反对党中巴关系抱有成见,这将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走廊建设形成制约。
严格来说,巴基斯坦比起伊朗更复杂。说到被外国敌对势力渗透的问题,巴基斯坦被苏联和印度渗透破坏也相当厉害,看看我上面列举的那些势力,比如俾路支问题就是这么来的并且持续恶化的。克什米尔地区的长期渗透与反渗透就没有停过,还有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活动呢。
说到亲美,那巴基斯坦建国之后就没有不亲美的时候。即使这些年算是和中国很亲了,与美国的关系也还凑合。21世纪初巴基斯坦甚至以本国为基地供美国对邻国发起大规模攻击(阿富汗战争)。它的情报部门和美国的情报部门合作之深,它的军方和美国的军方合作之深,是以色列人再收买伊朗内部也难以比拟的吧。
在这么复杂困难的情况下,中国还是经过几十年耐心的深耕,硬是用实力与诚意,把巴基斯坦的实力派,军方拉过来了。请问哪个巴基斯坦的军方领导人想去放弃又便宜有先进的中国军事系统?而且,经过几十年合作,互相之间的信任早已经牢不可破。
加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2024年发布的报告做出了具有前瞻性的预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将从2024年的31.6%显著提升至2030年的45%。这一增长幅度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快速崛起。而同期,美国、日本、德国三国制造业合计份额将萎缩至19%,其中美国占11%、日本占5%、德国占3%,这三国的合计份额还不足中国的一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制造业的支配地位在历史上仅有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二战后的美国可以与之相类比。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工业实力,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的美国则依靠其在科技、经济等多方面的优势,主导了全球制造业。如今,中国制造业正迈向相似的高度。
中国当前正是全球基础工业品最庞大的供应者。中国生产了全球约一半的钢铁、铝、镁、钛和水泥。这意味着,无论基建的骨架、汽车,还是现代电子产品的外壳,全球近一半的“硬实力”材料源自中国。这种压倒性的产能规模,使其成为了全球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压舱石”,任何国家的工业项目都难以完全脱离这个庞大而高效的供应体系。而作为炼铝等副产品的镓和锗等,是当前中国工业一个杀手锏。其他国家要搞出这么多镓和锗,那么就要有铝,又铝产能就要有电,这些都是他们不可能任务。
进入电气化与AI时代,电力供应是核心生产力。中国不仅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电力,更关键的是,其庞大的发电量中主要用于工业领域,工业电已经占全世界一半了。其他国家,如印度才代替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前提,也是电力供应与电力网络的完善。
中国使用了全球一半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程度已经在全球领先;中国人均工业机器人是美国的两倍了。这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规模效应和效率提升。上半年孟加拉和印尼一些纺织厂抱怨他们工资低也干不过中国企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使得中国工业在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的精准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川普面对一个如此深谋远虑,实力强大的对手,当然心慌意乱。工业革命之后,两个“世界工厂”最后都成为了全球霸主。先是英国,19世纪中叶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占比一度超35%;然后是美国,1894年工业产值首次超过英国,此后长期保持第一,二战后占比超40%。
中国从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越美国,2023年占比约35%,连续多年保持第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川普相信,如果不实现制造业回归美国,美国的全球霸权必将旁落。
因此,就不难理解川普一系列丧心病狂的举动。比如大幅加征对等关税、放弃“中国+1”的供应链重构方案(制造业转移到印度也不行,重要产业必须返回美国)、到韩国现代的美国工厂抓韩籍工人,以及今天宣布对H-1B工作签证人员每年收10万元……川普不仅要求跨国公司到美国建厂,还必须雇佣美国人,至于成本,如果没有优势,就通过高关税加以保护,确保“美国制造”在美国销售具有竞争力。
姑且不论川普的招数能否实现让制造业重返美国,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在实现制造业重返美国之前,美国还没有底气与中国翻脸——不管川普有多么虚张声势。回顾一下工业革命以来的这三百年时间,从来都是“世界工厂”掀别人的桌子,哪有被掀桌子的道理!
登顶之路漫长,当年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经历了千难万苦,先后战胜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最终成为“日不落国”。美国在一战和二战前期置身事外,大发战争财,二战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作为史上第三个“世界工厂”,中国虽无意掀桌子,但却也不惧怕任何人掀桌子,尤其是在完成制造业重返美国之前,川普要是真敢掀桌子,那真就是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