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年初,我和原生家庭的四口人一起去三亚旅行,那时已经是一场久违的团聚。而这个月,我更有幸成为“东道主”,和爸爸妈妈、姐姐一起生活。这样的机会,在快节奏的成年生活里美好得不真实。
很多年里,我是在被长辈们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如今年过五十,虽然早已能在职场独挡一面,但那颗“公主心”,有时仍然安静地藏在心底。我们这个行业,工作上多数处于“甲方”位置,习惯了被尊重与独立,反倒在面对亲人时,不那么擅长接受唠叨与批评。小园子的插曲: 今年春天,我迷上了自然风的野花,于是撒了几把种子在后院原本种菜的小园子里。这些天,花儿开得正欢,我心里美滋滋。去看闺蜜时,还特地剪了一些送给她,她发了朋友圈夸赞不已。但妈妈的点评却是一句:“种得乱七八糟的,没规矩也没欣赏价值。”我听得一愣。确实,我也可以提前把地整成一垄一垄,再撒籽会更整齐。妈妈在种植和农活上很有经验,我对她的审美与实践能力,始终是佩服得如高山仰止。
接纳的智慧
年岁渐长,我越来越明白:在一段关系里,若想真正接纳彼此不那么“协调”的部分,最好的方式是主动出击——去发现、去欣赏,主动体验对方的优点,主动掌握自己的节奏,关系自然也会变得轻松而愉快。于是,这几天三世同堂的生活,让我有了不少体会:
人越多,越要照顾自己:吃饭要按自己的节奏和口味,多吃全食物、蔬果,少糖少盐。规律训练,按时睡觉。
保持自我热情的火苗:写了大字、种了发芽的种子、还爬了山。爱好是自己与自己连接的方式。
凡事提前设计节奏:一天按自己规划的节奏走下来,有成就感也更有安全感。让别人带节奏容易情绪波动。
预设美好,主动寻求交集:把“我想做的事”与“他们想做的事”重叠,亲子之间自然更默契。
不带成见地交流:留心对方语言中的“内容”,而不是情绪,就能避免误解和摩擦。被爱打底,挨骂不扎心:亲密关系中,有批评也无妨。因为那背后是爱,是熟悉,是一种“受宠没商量”的底气。
与妈妈一起写大字的下午: 最近开始练大字。午后,妈妈教我写字,一边品茶一边讨论书法,我的水平很菜,但妈妈讲得真详细,受益匪浅:
基本功阶段可以开始练字,理解字的结构;
初学先练楷书,小楷尤其优美;
一开始要坐着写,稳一些;
描贴之后再临帖;最重要的是:练字,是一件很静也很美的事。一个平凡的下午,泡茶、写字、听妈妈讲讲她的书法故事,成了我记忆里柔软的一角。
每一段与原生家庭的相处,都是一次自我成长的镜子:接纳的力量、爱中的分寸、以及一个50+的“小公主”在学习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