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根特上了火车,半个小时后便抵达了布鲁塞尔中央火车站(Gare de Bruxelles-Central)。布鲁塞尔的主要景点都在车站附近,适合步行旅游。
艺术山(Mont des Arts)
出了火车站,左拐,步行两分钟,就到了艺术山,布鲁塞尔市中心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标之一。
艺术山地势较高,阶梯式花园和广场连接了皇家宫殿(上城区)和布鲁塞尔老城(下城区)。艺术山中央花园和广场的两侧,现代与古典建筑交织,有比利时皇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和布鲁塞尔会议中心。中央花园提供了绝佳视野,可俯瞰市政厅塔尖和布鲁塞尔市容(见下图)。
皇家广场(Place Royale)
艺术山的顶端是皇家广场,被新古典主义建筑环绕,附近有数个博物馆,如比利时皇家美术馆和乐器博物馆。乐器博物馆相当引人注目,因其坐落在造型奇特的老英格兰大厦(Old England Building)之中。
老英格兰大厦(见下图)建于1899年,是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代表作之一,有锻铁立面、拱形窗户、彩色玻璃和塔楼,原为一家豪华的百货公司,现为乐器博物馆馆。馆内收藏了8000多件全球各地的传统乐器和现代乐器,本想去见识一下,因时间有限而放弃了。

在皇家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宏伟的骑马雕像,纪念比利时的民族英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领袖——戈弗雷·德·布永(Godfrey of Bouillon)。他在1096年率领十字军东征,并在1099年攻占耶路撒冷,被誉为“圣墓守护者”。
雕像背后是圣雅各伯教堂(Église Saint-Jacques-sur-Coudenberg)(见下图)。这座教堂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建于18世纪,曾是比利时王室的重要礼拜场所。教堂的背后是布鲁塞尔皇宫 (Royal Palace)。皇宫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对外开放,我们是10月去的,错过了开放时间。
这次去布鲁塞尔,皇家广场和附近街道都在修理中,四处满是临时防护墙。教堂的台阶上有几名游民裹着被子在睡觉,听说布鲁塞尔也面临贫富差别悬殊的社会问题。
萨布隆圣母教堂(Église Notre-Dame du Sablon)
离开皇家广场,走过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见下图),到了位于萨布隆广场(Place du Grand Sablon)旁雄伟的萨布隆圣母教堂。

该教堂建于15世纪,是布鲁塞尔最具魅力的晚期哥特式建筑,以精美的飞扶壁、彩色玻璃窗和尖塔著称。教堂内部装饰华丽,有多个祭坛与不少雕塑。这儿曾经是弓箭手的礼拜堂,因其地理位置(离皇宫不远),演变成为城市贵族的宗教中心。

去教堂访问时,正逢唱诗班合着古老的管风琴声在排练,在神圣庄严而又充满力量的圣乐陪伴下,参拜了大教堂的内部。


由于才上午9点多,教堂外面萨布隆广场上只有几名摊贩在布置摊位。这个广场每逢周末成了布鲁塞尔的古董与旧书市场。草草看了一眼,有不少瓷器、银器、版画、旧书、复古装饰品,邮票、钱币、旧照相机、钟表等等。不少别致精美的老物件可以诱发无穷的想象力,彷佛步入黑白老电影、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某个场景。
听到孩子稚嫩的说笑声,原来是一家五口来逛古董市场了(见下图,父亲与三娃,母亲与小女儿)。卷发小女孩(她的头发太好玩了)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她的大衣是复古版吧?跟她妈妈的同样款式,还斜背着小皮包,颇有小淑女模样,跟穿着羽绒服的小姐姐像是来自两个年代。

写这篇博文时又去查了一下,原来萨布隆广场的古董旧书市场(Marché des Antiquités et du Livre du Sablon)也是布鲁塞尔的一个看点,这里曾经是贵族文化和市民文化的交汇点,承载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记忆。
萨布隆圣母教堂的斜对面,是小萨布隆广场(Square du Petit Sablon),花圃草坪修剪成几何图形,安宁美丽。广场中央有一座雕像,纪念16世纪因反对西班牙统治而被处决的两位伯爵。


圣弥额尔与圣古都勒主教座堂(St. Michael and St. Gudula Cathedral)
从小广场步行十分钟,就到了圣弥额尔与圣古都勒主教座堂。这座哥特式大教堂始建于13世纪,历时近300年才竣工,是布鲁塞尔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教堂内部拥有精美的彩绘玻璃窗、巴洛克风格的讲道坛与哥特式柱廊。1962年起成为天主教布鲁塞尔教区的主教座堂,常用于国家级宗教仪式,包括王室婚礼和国葬。这座教堂还因其高达64米的对称双塔,被称为“布鲁塞尔的巴黎圣母院”。


布鲁塞尔大广场(Grand Place)
大广场是布鲁塞尔的中心广场,以其富丽堂皇、精美绝伦的建筑和重要历史意义而闻名。自中世纪来,广场是布鲁塞尔历史、政治与商业核心。广场周围的建筑包括市政厅、国王宫(Maison du Roi)以及建于17世纪晚期的各种行会会馆。大广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布鲁塞尔最热门的旅游景点。
到了大广场,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市政厅前搭起了巨大的帐篷和坐席,那天,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在市政厅前举行毕业典礼。广场上除了为数众多的游客外,又多了成千上万毕业生的亲友。到处是一大家子,男女老少,手捧鲜花,眉开眼笑,跟身穿学位服的毕业生们热烈拥抱。
越过黑压压一片人头,从远处仰望了一下华丽精美的市政厅。市政厅建于15世纪、采用了精致的弗兰德哥特式建筑风格,融合了雕塑、塔楼、雕刻繁复的外墙,来彰显布鲁塞尔的权力、财富、艺术与荣耀。高达96米钟楼的顶部是布鲁塞尔守护神——大天使圣米歇尔的雕像。市政厅的另一特点是其不对称的布局,因为左右两翼是由两位不同的设计大师设计的。




根据网上信息,市政厅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对外开放,但门票紧张,需提前购买。可惜我们去的那天是星期六,早知如此,应该提前一天去布鲁塞尔的。
另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是国王宫(Maison du Roi),又称面包房(Broodhuis)。这座富丽堂皇的建筑是布鲁塞尔重要的历史和建筑地标,始建于13世纪,几个世纪以来历经多次翻修,如今是布鲁塞尔城市博物馆(见下图)。
大广场附近非常热闹,巧克力店、甜品店、餐馆比比皆是。我们在广场旁边的一家餐馆用了午餐,是青口、薯条、啤酒套餐,在这家用餐的食客基本都点这一款套餐。


在离大广场不远处,有一座老人与狗的雕像,引起我的好奇。当场上网搜索了一下,原来是布鲁塞尔19世纪末的市长——卡雷尔·布尔斯的雕像。他因致力于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和促进城市发展而被誉为杰出市长。与狗并肩而坐的形象象征他与这座城市及人民的紧密联系。

尿尿三宝
走过色彩缤纷、人头簇拥的一条街道,便到了布鲁塞尔“尿尿三宝”中的老大——尿尿男童(Manneken Pis)。这座创作于1619年的小型雕像基于一个传说——17世纪布鲁塞尔遭遇外敌,男孩小于连用尿液熄灭了敌军点燃的火药引信,从而拯救了城市。
小尿童被誉为“布鲁塞尔第一公民”,拥有800多套衣服。我们去的那天,由于大广场上正在举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毕业典礼,小尿童穿上了学位服。
三宝中的老二——尿尿女童(Jeanneke Pis)是1987年创作的,带点儿“两性平等”的意思。这座雕像坐落在忠诚小巷,女童蹲姿撒尿,据说是象征了布鲁塞尔的包容性、平等和幽默。老二的知名度远不如老大。
由于难以与比利时幽默产生共鸣,从而决定放弃去看尿尿狗(Zinneke Pis)。尿尿狗雕塑建于1998年,是一只小狗抬腿撒尿。据说小狗的名字Zinneke 源自布鲁塞尔方言,是“混血儿”或“杂种狗”的意思,象征布鲁塞尔包容、认同多元文化和各种身份。
圣于贝尔皇家长廊(Galeries Royales Saint-Hubert)
圣于贝尔长廊,建于19世纪的购物中心,内有许多精美巧克力店和各种精品店(见下图)。



市中心地区的各种建筑展现了布鲁塞尔几百年来的富有和权力。如今,布鲁塞尔是欧盟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吸引了大量外交、金融与服务业资源。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布鲁塞尔是欧洲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然而,尽管整体富裕,布鲁塞尔的贫富差距极大,据说是比利时贫困率最高的地区,有30%左右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此,曾见网上有人吐槽,布鲁塞尔南站(Midi/Zuid)附近治安不太好,建议别在那一带定旅店。同时,出门要注意防盗。
吃了牛奶巧克力,嘴里留下浓郁的奶味和淡淡的甜味,告别了圣于贝尔长廊,结束了我的布鲁塞尔一日游。

图片均为原创
穿复古版大衣的小女孩的卷发真好玩。有意思的是,她姐姐的头发完全不一样,是直的。
让我想起荷兰画家伦勃朗的 selfies。他也是一头按不下去的卷发。
https://www.dailyartmagazine.com/six-magnificent-rembrandts-self-portraits/
我也特别喜欢你拍的黄毛小姑娘,开始我以为是大型黄毛狗,经你解说,细细看,才看出是个小人。真是可爱又好玩。你们运气很好,我23年4月去了几天,下了几天的雨。也看到主要的宫殿围着,不能进入。我很懒,去过看过留下照片,就束之高阁了。谢谢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