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散记(3)- 怀旧之旅
聚散离合,从来都由不得我们选择
受超强台风“杜苏芮”的影响,前几天北京、河北和天津特大暴雨哗哗下,道路积水严重,汽车被洪水冲走,北京的大兴机场、门头沟、房山、石景山那边的洪水视频看得人心惊肉跳。
来自北京市政府的消息,截至8月1日,全北京有11人遇难,27人失联,暴雨累计造成北京13个区44673人受灾, 100多条山区道路被关闭,12.7万人转移,房山区6万户停电。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7月31日全北京市平均降雨量已达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水平。7月29日20时至31日12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70.9毫米,其中房山区和门头沟区平均降雨量分别为346.6毫米和320.8毫米,几乎是北京本次全市平均降雨量的两倍。
为了泄洪,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决定在昨天8月1日凌晨向天津静海、西青区和河北涿州地区泄洪。河北人民颇为愤怒:为什么他们要为北京泄洪承担压力?据新华社报道,河北省启动了7处蓄滞洪区分洪,84.74万河北居民因为泄洪被迫撤离家园。至8月1日中午,河北省有9人死亡、6人失踪。
一直觉得河北人民特别可怜,因为是帝都的邻居,没沾到油星子不说,所有的锅和灾难他们都得背。但凡帝都有个大规模的外事活动,河北人民就得配合断电停产;当年因为帝都的雾霾缠绵不去,大冬天的不让河北人民烧煤取暖和做饭;现在他们又变成了帝都的泄洪区,而且事发突然,人们没有任何准备,只能直接逃命为先,但依旧有不少居民被困家中。据报道,作为物流和库房中心的涿州,损失惨重,库房被淹,现在进库房要游泳进去。
(网图)
ABC新闻报道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许洪章博士认为,北京近年来一直在建设一个“海绵城市”的洪水管理系统。“政策初衷是为了既避免洪涝灾害,然后又有效地收集雨水,这样能补充地下水,”但他认为,现在证明这一策略“不太好”,因为它无法应对暴雨带来的潜在洪灾。“所以大家看到河道里面的水、排水沟里面的水全都溢出来。”
赶紧问候北京的家人和朋友,因为他们都住在五环内,所以都安然无恙,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场大雨带来了那么大的灾难。
一位好友告诉我,孩子有个同学的老家在门头沟村里,一直没联系上家里人,通讯线路全都中断了。一位老家在涿州的前同事发给了我涿州泄洪的视频。
在网上看到我在离京之前刚刚去过的首钢公园已经被洪水淹没的照片和视频。
下面是我去首钢时拍的照片。
这是暴雨下的首钢公园。
(网图)
曾经在北京生活了那么多年,但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石景山真的有座山。由于山脚下是首钢的高大炼钢炉,如果不走到跟前,很难发现这座山的存在。石景山还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的出山口。
石景山号称“燕都第一仙山”,这个得名来自《重建石景山天主宫碑记》:“神京之西四十里许,山曰石径,又云湿气经,亦名石景。惟山雄峙一方,高接云汉,钟灵秀之气,郁造物之英,真为燕都之第一仙山也。”
站在石景山上的功碑阁,远眺北京城。
从深圳回到北京,特意带儿子去了趟前门。前门曾经先后多次进行修缮,但除了大栅栏商业街有不少游人,附近其他地方都很冷清。
看到无印良品在这儿建了家酒店。
离开前门后,儿子要求去自己的小学和中学看看,大铁门伺候,适逢假期,老师都不在,也不让外人进去。
本来还想着去中国国家博物馆瞧瞧,可是现在博物馆和很多景点都要预约,说是免费,但外国护照没法网上预约,据说要找旅行社才可以搞定;即使你有中国身份证,也得在公众号上抢票,在特定的放票时间,比谁的手更快。一看这么麻烦,一气之下干脆不去了。朋友说上次有亲戚来北京,所有的景点都是孩子们在外地遥控,帮着抢票搞定的,这不是欺负老年人嘛。
天安门前依旧游人如织,进入天安门广场也得网上预约,再也不能随性进入了。
为了咱们的王妃娘娘,我特意去了北海 (可以现场买票入园)和什刹海,尤其是后者,估计离娘娘当年居住的地方不远了,这也是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天天打卡的地方。那是十年前的夏天,也是骄阳似火,那时候为了儿子也是拼了,给公司递了一份两个月无薪休假的申请,迟迟没有获批,但眼看着孩子假期已经到了,于是干脆就旷工不上班了,天天接送在什刹海体校训练的儿子,居然独自把什刹海附近转了个仔仔细细。在北京居住了那么多年,从来没机会这样有闲情逸致地游逛过。来自各地的游客们兴致勃勃地吃着冰棍,聊着天走进恭王府;人力车夫们或坐或站,悠闲地吆喝着生意;街边小铺的店员们热情地招呼着,宣传着自家的宝贝......
(下面三张照片是北海公园)
往事如烟,那时候我父母双全,周末全家团聚其乐融融;而今时光如白驹过隙,荷花依旧盛开,但物是人非,以为永远都会在家里等我的父母已然离去,而我也快到了让儿子接送的年龄。岁月无情,回不去的从前。聚散离合,从来都由不得我们选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走到了王妃娘娘曾经写过的银锭桥,“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游客都想驻足拍照,“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但桥上有个协警拿着个喇叭不停地说:请不要在桥上拍照停留。被他吵得头疼,我逃也似地匆匆下桥,结果下了桥俺也忘了回头拍桥,只好网上借张图。
关于“银锭”的得名,网上有多种说法:一、桥形像倒置的元宝;二、早期桥面石板用铁锔相连,铁锔“束腰”的形状,经车行人走,磨得闪光发亮,其形状和光泽均似银锭;三、桥下木桩基础用铁锔连结,铁锔银锭形。
2000年的时候,为了方便出行和满足观赏需求,北京市政府又修建了一座三孔汉白玉拱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处。为了与银锭桥对应,这座新修的桥被称为金锭桥,但具有五百年历史的银锭桥依旧是老大。
游客们都在这儿坐等看日落。
4月份回国临行前,班主任让我探探路,有图有真相,希望可以让还没回帝都探亲的娘娘和其他博友们解解思乡之情。同时为灾区人民祈福,期盼他们能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P.S 根据财新网最新报道,北京市气象台已于8月2日6点15分解除雷电黄色预警信号,京津冀降水强度在减弱,降水过程也在渐渐减弱,接近尾声。但河北涿州水情告急,受灾人数逾13万人,被困居民众多,急需救援!
好在现在一切恢复了,谢谢报道!
官媒这十二问估计也是实在看不下去了,再说面对自媒体铺天盖地直播抢播挤压空间,也只有这样夹缝中求生打插边球了。
不过, 高中低各档次的餐厅都坐满了人 :)
麦子周末愉快
希望灾区的人们能早日恢复正常。
把敌人诱进口袋里面包抄。那几个诱饵通常是死定了。
美国的战争片看不到这样做的,他们的信念是上级不能决定谁去死。
和平时期,有人看到过美国或者其他民主国家,让哪一个城市的
人民接受泄洪区牺牲吗?就你北京人民该活着?
我曾经在广东的基层搞过城建,为什么领导都喜欢大盖
楼房,而不管下水道工程?因为周期长,费力不讨好。
工程还没有干完,轮岗了!收不到好处,或者没有时间
保卫已经收到的好处。
河北民众还在水里泡着,北京这边《环球网》:雨后京城出现金色晚霞,日落时分,经过几天暴雨洗礼的京城天空露出了金黄色的晚霞,天空质感如同油画一般。
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在保定市和雄安新区检查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他强调有序启用蓄滞洪区,减轻北京防洪压力,坚决当好首都"护城河"
一位网友的良心质问,让人无言以对,无颜以对。
《我为河北鸣不平》
北京这个城市,北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首善之都是从什么时候蜕变成了寄生虫?准确的说不是寄生虫而是吸血鬼。吸血鬼的特点就是吸别人的血,害别人来保证自己过上好日子,北京就具有这些特色。
为了你们能呼吸到没有雾霾的空气,你们把河北人赖以为生的钢铁厂关闭了,这一项造成了成千上万个工人失业,更多的家庭收入减少,钢铁厂周边的上游产业也不能经营了,这是其一。
不让他们发展钢铁产业就罢了,你们又他妈的禁止他们冬天烧煤取暖,禁止烧煤没错,可是你们之前有没有帮助他们发展用其他能源代替煤,结果这丧心病狂的一刀切的行政命令害的多少百姓在寒冷的冬天瑟瑟发抖,青壮年可能还能挺过去,老年人和孩子怎么办?这是其二 。
这次水灾,从上到下的各级领导事先做好什么防汛救灾工作了吗?北京洪水滔天,你们马上就想到把祸水引出,出口就是河北省。我看视频涿州,白沟,邢台等等地方,由于分洪被大水淹没。你们北京包括天津的收入好的时候,想分配给这些乡亲了吗?你们平时平等的等待这些善良的百姓了吗?这些民众进到你们所在的城市孩子就学,家人就医你们有没有歧视他们?你们有灾难了就想到他们了,想把你们的祸水引到这些无辜的人身上。
你们在教育方面享受着特权,大学集中在你们这里,北京市民的孩子在教育资源要比河北省优惠很多,北京的大医院云集,医疗资源集中在这里,很多外地人包括河北人生病要跑北京来就医。一切的福利,资源都集中这里,有了灾难你们却想怎么祸害别人。
河北省这些太监官员们,你们身为河北的“父母官”,吃河北人的,花河北人的,用河北人的,你们他妈的有挺身而出为河北人鸣不平的吗?这让我想起一件往事,我刚刚来加拿大不久,在新闻里看到,加拿大的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长因为他觉得联邦预算没有达到他的心里目标,愤怒的扯下了他办公室的加拿大国旗,这样的省长有骨气,而国内的官员都像被阉割的太监,唯上命服从。不要扯历史,就算最黑暗的明朝,清朝都有官员向上谏言,现在呢?真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多灾多难的河北人,本来没有这么大的天灾却承受这样的灾害,这明明就是人祸,1963年也发生水灾,也是往河北省分洪,请问国家是不是要给河北的百姓予以重额赔偿,说到赔偿,这次灾害国家拿1.1亿,真他娘的拿的出手,你们给那些外国的“穷爹瞎妈”就这么大方,给自己的百姓就这么吝啬?
本来我不想在时政方面说什么了,可是看到被欺负的河北乡亲心里郁闷觉得不吐不快,所以就说这些。
屈指算来,我最近一次去北京也十五年前了,一个久远的记忆了。说吃的我也喜欢北京的装在磁罐子里的老酸奶,山楂糕(后来在电视里看了一篇山楂制作过程后,现在不吃了。吃北京烤鸭,涮羊肉我还出过洋相,呵呵,谢谢你让我想起这些有趣的成年往事。
我儿子跟你儿子一样1,很念旧,也是喜欢倒曾经的学校和住过的地方看看。很高兴到麦子妹家读文赏图唠嗑。
北京这次遭台风肆虐致洪,河北遭殃,又一次让人堵心,昨天听涿州一媒体在镜头前流泪哽咽着直播向好心的大哥大姐们求救,看了真的很难受。河北与北京金相邻却成了背锅解难的出口,真的很无语,2023的夏天多事之夏!
我媳妇和孙女正好在北京看望姥姥姥爷,今日回美,她们母女已经平安离京在飞回美国的路上。
谢谢麦子妹图文并茂的好分享。
==============================
回复 'canhe' 的评论 : 荷姐姐,我这儿就是唠嗑,你别惦记读文了。眼睛重要,你休息一段时间吧,祝视力早日恢复!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秋天回去是好季节,银杏和柿子太让人怀念了,......
俺秋天回去,只是为拜望合葬后的爸爸妈妈 (妈妈去年十二月走的)。看到你的雄文,俺眼泪哗哗(那时还没注册进城)。
从此,很难再回北京。俺哥为照顾父母,在北京陪了他们十年,明年要回澳洲了
去什刹海看海,看的是雨海。
古北京的排水系统非常厉害,曾经是世界一绝, 古人智慧非凡, 古北京排河流布置很多,城内大小河流就有200多条。湿地面积也预留广大,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15%。什刹海、北海、中海、后海、积水潭、紫竹院等等贯通,然后流向永定河,昔日这些有效的泄洪渠道,现如今成为一个个孤立的风景死水潭。
50年后,北京采取苏联专家北京的治水方案,地下小管道排水,苏联大城市都地处寒冷少雨地带,北京地处季风带,夏日多雨,如遇暴雨,地上昔日泄洪被堵塞,湿地被改造,结果成为城里到处什刹海看海。
改革开放时代,北京和众多水患城市,本着“先地上后地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全面快速发展地上建设等看得见的政绩,完全忽略地下那看不见的苏联弊端。地上城市改造高楼大厦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快,地下排水系统经过小打小闹的改造。终于达到了可以适应每小时36—45mm降雨的排水要求,去年7月21日一日北京市平均降雨量就是117mm,不泄洪就看海,成为摆在北京面前的冰冷抉择。
其中房山区和门头沟区平均降雨量分别为346.6毫米和320.8毫米,几乎是北京本次全市平均降雨量的两倍。————看到此心一沉,住平房和一二层楼里人,可怎么办?就是逃到房顶也够呛能活下来啊。。。
“但桥上有个协警拿着个喇叭不停地说:请不要在桥上拍照停留。” 非常理解这种大煞风景的“人文景观”,以前回国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赶紧找块清净的地方,躲了。
赞麦子结合眼下水情实况的游记和感悟:))
景点游客不少啊。中关村现在可冷清呢。
理解麦子的感受。父母不在了,昔日的景观,总是让人感伤。心里的某个地方,好像是空落落轻飘飘地无处寻归依。他们不在了,那种置身人群里的孤独感,更强烈了。
北京的水灾来势凶猛,看过了视频。你的文章也提到了。我觉得还是排水系统能力不足。回去不太习惯的是过马路,司机和行人都不太遵守交通规则。
据说保定涿州更惨。
以前在国内经常去北京出差,那里还是非常美的;这次台风暴雨保北京泄洪可以理解,但泄洪前应该提前告诉当地老百姓撤离,希望损失不会太多。
今年雨水真多,多伦多几乎隔天就有雷雨,天气预报从来没用这么不准过,天气说变就变。
当年带孩子去国家博物馆,一楼大厅里喜气洋洋并排陈列着两幅来回煎大饼过的《开国大典》油画。上得二楼听见一年轻姑娘自信满满对俩小学生说:“元朝的时候咱们中国拥有最广阔的土地,西至多瑙河,北及北冰洋。”
看着洪水视频,想想其实是这样:“所有的选择都有代价。得了东便留不住西,忍了气就只好吞下声。”
亿吨降雨量。现在已经去了东北,哈尔滨又发大水了。
这些人没有防护意识,我表弟一家明知有暴雨全家带孙子去了密云水库,住一晚上才发现大事不往回跑,差点困那儿。
还有一个老年旅行团还继续游困那儿了。
没经历过,下次就知道了。
我最喜欢看旅游照片!
2017年我回北京天安门就不能随便进了,我没去看,在周边走了一圈,因为排队安检东西不能带进去。
在北京那些年也没在意过看看天安门,看看升旗,经过都觉得很平常,现在也就当还在那儿,不看就不看吧:-)
真是得珍惜眼前,灾害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