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散记(3)- 怀旧之旅/ 聚散离合,从来都由不得我们选择
文章来源: 麦姐2023-08-02 05:50:49

回国散记(3)- 怀旧之旅

聚散离合,从来都由不得我们选择

受超强台风“杜苏芮”的影响,前几天北京、河北和天津特大暴雨哗哗下,道路积水严重,汽车被洪水冲走,北京的大兴机场、门头沟、房山、石景山那边的洪水视频看得人心惊肉跳。

来自北京市政府的消息,截至8月1日,全北京有11人遇难,27人失联,暴雨累计造成北京13个区44673人受灾, 100多条山区道路被关闭,12.7万人转移,房山区6万户停电。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7月31日全北京市平均降雨量已达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水平。7月29日20时至31日12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70.9毫米,其中房山区和门头沟区平均降雨量分别为346.6毫米和320.8毫米,几乎是北京本次全市平均降雨量的两倍。

为了泄洪,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决定在昨天8月1日凌晨向天津静海、西青区和河北涿州地区泄洪。河北人民颇为愤怒:为什么他们要为北京泄洪承担压力?据新华社报道,河北省启动了7处蓄滞洪区分洪,84.74万河北居民因为泄洪被迫撤离家园。至8月1日中午,河北省有9人死亡、6人失踪。

一直觉得河北人民特别可怜,因为是帝都的邻居,没沾到油星子不说,所有的锅和灾难他们都得背。但凡帝都有个大规模的外事活动,河北人民就得配合断电停产;当年因为帝都的雾霾缠绵不去,大冬天的不让河北人民烧煤取暖和做饭;现在他们又变成了帝都的泄洪区,而且事发突然,人们没有任何准备,只能直接逃命为先,但依旧有不少居民被困家中。据报道,作为物流和库房中心的涿州,损失惨重,库房被淹,现在进库房要游泳进去。

(网图)

ABC新闻报道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许洪章博士认为,北京近年来一直在建设一个“海绵城市”的洪水管理系统。“政策初衷是为了既避免洪涝灾害,然后又有效地收集雨水,这样能补充地下水,”但他认为,现在证明这一策略“不太好”,因为它无法应对暴雨带来的潜在洪灾。“所以大家看到河道里面的水、排水沟里面的水全都溢出来。”

赶紧问候北京的家人和朋友,因为他们都住在五环内,所以都安然无恙,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场大雨带来了那么大的灾难。

一位好友告诉我,孩子有个同学的老家在门头沟村里,一直没联系上家里人,通讯线路全都中断了。一位老家在涿州的前同事发给了我涿州泄洪的视频。

在网上看到我在离京之前刚刚去过的首钢公园已经被洪水淹没的照片和视频。

下面是我去首钢时拍的照片。

这是暴雨下的首钢公园。

(网图)

曾经在北京生活了那么多年,但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石景山真的有座山。由于山脚下是首钢的高大炼钢炉,如果不走到跟前,很难发现这座山的存在。石景山还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的出山口。

石景山号称“燕都第一仙山”,这个得名来自《重建石景山天主宫碑记》:“神京之西四十里许,山曰石径,又云湿气经,亦名石景。惟山雄峙一方,高接云汉,钟灵秀之气,郁造物之英,真为燕都之第一仙山也。”

站在石景山上的功碑阁,远眺北京城。

从深圳回到北京,特意带儿子去了趟前门。前门曾经先后多次进行修缮,但除了大栅栏商业街有不少游人,附近其他地方都很冷清。

看到无印良品在这儿建了家酒店。

离开前门后,儿子要求去自己的小学和中学看看,大铁门伺候,适逢假期,老师都不在,也不让外人进去。

本来还想着去中国国家博物馆瞧瞧,可是现在博物馆和很多景点都要预约,说是免费,但外国护照没法网上预约,据说要找旅行社才可以搞定;即使你有中国身份证,也得在公众号上抢票,在特定的放票时间,比谁的手更快。一看这么麻烦,一气之下干脆不去了。朋友说上次有亲戚来北京,所有的景点都是孩子们在外地遥控,帮着抢票搞定的,这不是欺负老年人嘛。

天安门前依旧游人如织,进入天安门广场也得网上预约,再也不能随性进入了。

为了咱们的王妃娘娘,我特意去了北海 (可以现场买票入园)和什刹海,尤其是后者,估计离娘娘当年居住的地方不远了,这也是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天天打卡的地方。那是十年前的夏天,也是骄阳似火,那时候为了儿子也是拼了,给公司递了一份两个月无薪休假的申请,迟迟没有获批,但眼看着孩子假期已经到了,于是干脆就旷工不上班了,天天接送在什刹海体校训练的儿子,居然独自把什刹海附近转了个仔仔细细。在北京居住了那么多年,从来没机会这样有闲情逸致地游逛过。来自各地的游客们兴致勃勃地吃着冰棍,聊着天走进恭王府;人力车夫们或坐或站,悠闲地吆喝着生意;街边小铺的店员们热情地招呼着,宣传着自家的宝贝......

(下面三张照片是北海公园)

往事如烟,那时候我父母双全,周末全家团聚其乐融融;而今时光如白驹过隙,荷花依旧盛开,但物是人非,以为永远都会在家里等我的父母已然离去,而我也快到了让儿子接送的年龄。岁月无情,回不去的从前。聚散离合,从来都由不得我们选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走到了王妃娘娘曾经写过的银锭桥,“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游客都想驻足拍照,“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但桥上有个协警拿着个喇叭不停地说:请不要在桥上拍照停留。被他吵得头疼,我逃也似地匆匆下桥,结果下了桥俺也忘了回头拍桥,只好网上借张图。

关于“银锭”的得名,网上有多种说法:一、桥形像倒置的元宝;二、早期桥面石板用铁锔相连,铁锔“束腰”的形状,经车行人走,磨得闪光发亮,其形状和光泽均似银锭;三、桥下木桩基础用铁锔连结,铁锔银锭形。

2000年的时候,为了方便出行和满足观赏需求,北京市政府又修建了一座三孔汉白玉拱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处。为了与银锭桥对应,这座新修的桥被称为金锭桥,但具有五百年历史的银锭桥依旧是老大。

游客们都在这儿坐等看日落。

4月份回国临行前,班主任让我探探路,有图有真相,希望可以让还没回帝都探亲的娘娘和其他博友们解解思乡之情。同时为灾区人民祈福,期盼他们能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P.S 根据财新网最新报道,北京市气象台已于8月2日6点15分解除雷电黄色预警信号,京津冀降水强度在减弱,降水过程也在渐渐减弱,接近尾声。但河北涿州水情告急,受灾人数逾13万人,被困居民众多,急需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