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铁轨,遇见欧洲 (17)
俊朗大气,堪为这个国家的形象担当
在施皮茨住了两晚后,我们前往瑞士著名的雪山小镇 -- 采尔马特(Zermatt)。从施皮茨到采尔马特乘火车只需1个半小时,一路上列车穿行于皑皑雪峰与冰蓝河谷之间,风景如画。待列车缓缓驶入终点站,典型的瑞士山地小镇风貌便跃然眼前。
采尔马特位于瑞士南部瓦莱州(Valais)的尽头,坐落在阿尔卑斯山深处,是举世闻名的滑雪与登山胜地,也因近在咫尺的马特洪峰(Matterhorn)而声名远播。作为世界上少有的“无车小镇”之一,采尔马特自1961年起便禁止燃油汽车进入市区,仅允许电动车和马车通行。镇内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均为电力驱动,其初衷是为了保护小镇的空气质量,避免采尔马特常年被废气与雾霾笼罩而无法远眺马特洪峰。
冬日的采尔马特,寒冽而宁静。出站后,便可看到小巧安静的电瓶车在街巷间悄然穿行。小镇不大,街道紧凑而有层次。深棕色的传统阿尔卑斯木屋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谷之间,间或穿插着玻璃外墙的现代酒店,新旧融合得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乏时尚的现代气息。
到这里来的游客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滑雪爱好者或登山爱好者;另一类就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游客,只为一睹瑞士雪山风光而来,欣赏那座经典的马特洪峰。我们则属于“普通中的普通”,因为大多数游客会坐齿轮火车登高近距离观赏雪山,而我们喜欢在镇里走走,没有登山的冲动,遥看雪山,就十分满足,当然龙儿是为了迁就我们,若他和朋友们同行,应该也是奔向雪山,畅快驰骋在雪坡之上了。
先到酒店办理入住。采尔马特的住宿价格,是我们此行欧洲之旅中最昂贵的一晚,一晚的花费相当于其他城市住两三晚。而且我们还是提前整整四个月就预订了。出于好奇,我查了一下如果入住前一周预定会是什么价格,结果发现酒店那时只接受连续入住五晚的客人。我们只住一晚,顿感庆幸,在冬季滑雪旺季,住宿不仅昂贵,而且往往供不应求。
我们入住的这家酒店洋溢着浓浓的阿尔卑斯风情,大堂布置温馨,木质家具、暖黄色灯光和壁炉火焰营造出一种居家的舒适感。前台的女孩热情健谈,她说自己曾去过悉尼和布里斯班,特别喜欢澳洲和瑞士迥然不同的风光,只是飞行时间太长,让她一想到再次出发就有些犹豫。
我们抵达得早,房间还未打扫好,于是便将行李寄存在前台,开始随意在镇上闲逛。
出了酒店,走不远,便看见一条河流穿镇而过,上网查询得知,这是马特菲斯帕河(Mattervispa),河水来自马特洪峰和周围冰川的融水,河水混杂着细碎的冰川泥,因此呈现出乳白与浅蓝交织的色泽,在阳光下仿佛流动的冰晶。
镇上最著名的一座桥 --教堂桥(Kirchbrücke),横跨在这条河上, 这是拍摄马特洪峰的经典机位之一。
看到有不少游客站在那里拍照,人人举起相机定格这座旷世奇峰的身影。我们也站在河边拍了几张。这座孤傲的山峰,仿佛近在咫尺,几乎可以用手触碰,却又像被岁月和空气轻柔地隔开,遥远得恍如梦境。
漫步在河岸步道,脚下是沉静的石板路,耳畔是细碎而不间断的水声,沿河有木质长椅,适合歇脚。只需坐在岸边,听河水流过,看远山不语,便足以忘却尘世纷扰。
虽然在小镇的许多角落都能看到高耸入云的马特洪峰,但龙儿做了功课,说步行二十多分钟,有一个视野更为开阔的最佳观景点 – 采尔马特马特洪峰观景台(Zermatt Matterhorn Viewpoint),位于穆里尼山(Mürini Hill)上,适合遥望雪峰与俯瞰山谷。
于是便跟着他出发,沿路上坡,走过一段又一段的石阶,台阶真不少,爬起来略感吃力,最终还是登上了山顶。
站在高处看景,果然不同凡响。马特洪峰的锥体状轮廓在空旷的蓝天下显得更加清晰庄严,雪线柔和,风声低缓,整个采尔马特小镇也尽收眼底,仿佛铺展在山脚的一幅立体风景画。
山顶有一对年轻人正在拍照,看到我们上来,显得格外高兴,终于有其他游客可以帮他们拍合影了。我们也顺势请他们为我们仨拍了好几张合影。在意大利旅行时,我们不太敢把手机交给陌生人,因此合影大多是龙儿伸手自拍,效果大打折扣。而在采尔马特,在这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小镇,这种戒心可以暂时放下。
感觉这个位置拍的马特洪峰,很像那些我们在明信片、画册或杂志上见到的经典画面。黄昏时分来应该更好,可以看到夕阳下的金色山峰。但我们还没吃午饭,不能一直逗留在这里,也不能再来一趟了,长长的向上的台阶爬起来还是挺累人的。
下山后,龙儿查了谷歌地图,挑了一家评分还不错的传统瑞士餐厅,为了尝尝地道的本地美食,我们点了一份瑞士著名的奶酪火锅。锅底热气腾腾,奶酪缓缓融化,泛着一股淡淡的奶香,叉着面包丁蘸入其中,一口下去,暖意直达胃里。不过吃几口便觉得浓郁得有些腻,我和队友对这份奶酪的奇怪味道还是“无福消受”,亮妈说得选对奶酪,我都忘了当时选的是什么奶酪了,倒是龙儿吃得津津有味,年轻人嘛,总愿意尝试各种新奇有趣的东西。
饭后,我们沿着主街慢慢散步。街道干净整洁,铺着灰色石砖,两旁的商店橱窗里陈列着瑞士钟表、纪念品、巧克力,以及各式滑雪和登山装备。时不时有滑雪者迎面走来,身穿厚重外套,手持雪板,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他们步履从容,神情淡定,仿佛身处这座小镇,本就应该不慌不忙。
小镇被群山环抱,远远地,海拔4478米的马特洪峰静静伫立在天际,如一座沉默的金字塔,线条冷峻,庄严肃穆。
“马特洪峰”(Matterhorn)这一名称源自德语,“Matt”意为草地,“Horn”指角状山峰,组合起来就是“草原之角”。这座独特的金字塔形孤峰四面陡峭、直插云霄,它的每一面都仿佛被刀削斧劈般锋利,令人不由自主地驻足仰望,心生敬畏。
对我们这些游客来说,马特洪峰是可望不可即的风景;而对登山者而言,它是一座挑战极限的圣地。1865年,英国探险家爱德华·温珀(Edward Whymper)率领7人团队首次从采尔马特的东北山脊成功登顶。但在下撤途中,一位队员失足滑落,连带第二名队友跌坠,绳索随之断裂,导致4人遇难。仅温珀和两位当地向导幸存。这起事件在当时震动欧洲,也为马特洪峰蒙上了一层悲壮色彩。
攀登马特洪峰的难度在于它是一个四面锥体,每个面都非常陡峭。?攀登者只能借助岩壁攀爬,最经典的东北山脊(Hörnli路线)需连续攀爬12小时以上,几乎都要手脚并用。据统计,过去150多年约有600人在此遇难,其中三分之一是下撤时发生意外。当地向导因此常说:“登顶只是成功了一半,安全返回才算真正的胜利。”
1891年铁路通抵采尔马特后,大量游客涌入,这座雪山小镇逐渐热闹起来。虽然绝大多数游客仍然无法亲自登顶马特洪峰,但随着1898年戈尔内格拉特齿轨铁路通车(海拔3089米),普通人已经可以轻松抵达观景高地,马特洪峰迅速成为画家和摄影师追逐的目标,其金字塔剪影不仅传遍世界,还启发了众多文化创作和无数艺术家的灵感之源。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和社会评论家约翰·罗斯金( John Ruskin),曾将其称之为“欧洲最高贵的山峰”,他在 1849 年为它拍下了第一张照片,并创作了多幅马特洪峰的水彩画和素描作品。
(网图,约翰·罗斯金1849年的画作《马特洪峰》,现收藏于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
更多的人知道的是瑞士著名的三角牌巧克力“Toblerone”的包装造型与商标设计灵感来自于马特洪峰那标志性的轮廓,不过,据说因为现在这个百年品牌已经不是100%瑞士制造了,连带logo也改成了普通的山峰造型。
(网图)
我突然想起:“好莱坞电影公司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的雪山Logo,是不是也来自马特洪峰?”于是把这个问题抛给龙儿。龙儿说:“看着确实很像!”随即查了一下资料。派拉蒙最早的雪山Logo出现在1914年,是公司创始人之一威廉·霍金森(William Wadsworth Hodkinson)在餐巾纸上随手画下的,灵感来自他童年在美国犹他州看到的本·洛蒙德山(Ben Lomond)。虽然Logo的起源并非马特洪峰,但随着时间推移,设计风格不断演变,山峰轮廓越来越尖锐高耸,也难怪许多人像我一样,会联想到马特洪峰。
2002年,为庆祝公司90周年,派拉蒙开始筹备新版Logo,据说新形象参考的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Mount Everest)。至于Logo上的星星,最初有24颗,代表公司签约的24位明星;星星的数量后来曾多次变动,直到1974年才最终固定为22颗。
(网图)
又扯远了。由于我们只在采尔马特住一晚,所以俺郑重向两位队友宣布,第二天一定要早起去看“金顶马特洪峰”,招募队友,龙儿积极响应,龙儿爹则懒洋洋地说:“你这个平时爱赖床的,还要看日出?不过,不用太拼了,现在是冬天, 7:50才有日出呢。”
呵呵,忘了是冬季,真是让懒虫俺喜出望外,不用痛苦地挣扎早起了。
清晨7:40,龙儿拽着俺,匆匆跑出酒店,一路小跑来到河边。艾玛,差点错过!第一缕金光正好穿越群山,洒落在刚刚从沉睡中苏醒的马特洪峰那标志性的峰尖上。在日出光芒的照耀下,沉稳而冷峻的雪峰顶部像是被点燃,泛出温暖而庄严的金色,与下方依然沉浸在阴影中、锋利而清晰的山体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金光缓缓向下蔓延,耀眼而神圣。
我们贪婪地拍了许多张照片,又静静地站了一会,沉浸在这“一生或许只能遇见一次”的“金光封顶”奇景中,感受着山的沉静与光的庄严。
因为要赶火车,我们不敢贪恋这难得的美景,匆匆回酒店吃早餐收拾行李。
离开酒店前往火车站的路上,太阳已经完全升起,金光褪去,马特洪峰又恢复了它一贯的威严:白雪皑皑,棱角分明,挺拔肃穆,在蓝天下显得格外壮丽。
博友海风姐在博文《瑞士自由行二》中写到:“瑞士阿尔卑斯山 (Swiss Alps) 覆盖了60%的国土,几乎囊括了阿尔卑斯山脉所有的最高峰。 尽管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仅占整个阿尔卑斯山脉面积的14%,但是整个山脉中82座高于4000米的山峰,有48座位于瑞士境内,其余的34座,都在距离瑞士边境的20公里之内,使其成为高山最多的国家之一。”
瑞士的高山雪峰确实是很多人前往瑞士旅游的原因之一,而在这众多的雪峰中,马特洪峰以其特别的造型独树一帜,尽管它并非瑞士最高峰(最高的是海拔4634米的杜富尔峰,Dufourspitze),但它以遗世独立的姿态矗立天地间,俊朗大气,令周边的其他山峰相形见绌,成为瑞士的形象担当,被誉为"阿尔卑斯山脉的皇冠明珠"。
下面是一位好友根据我拍的照片(右图)画了一幅在采尔马特观赏马特洪峰的油画(左图)。相比照片,画中采用的蓝灰色调是不是更好地烘托出马特洪峰冬日下的诗情画意,多了几分温柔与梦幻?
《遇见欧洲 (10)- 洛桑 (上)关键时刻,好心的女士拯救了我们》
《遇见欧洲 (11)- 洛桑 (下)物是人非,美好的世界渐行渐远》
《遇见欧洲 (12)-日内瓦(上)17个美好的目标,一个都没实现》
《遇见欧洲 (13)-日内瓦(下)终生挣扎,最终倒在这座安宁的城市》
《遇见欧洲 (14)-施皮茨 (上)美景的背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遇见欧洲 (15)-施皮茨 (下)他们的生活与日常,我们的童话与远方》
《遇见欧洲 (16)-伯尔尼 - 没想到旷世奇才,竟是世俗渣男》
“感觉这个采尔马特小镇和我们去的文根小镇(Wengen)也很像,都是仙境一般的存在。”我们正好互补了,瑞士的小镇确实都仙气飘飘的。谢谢你更喜欢俺的照片构图,偷乐一下。今年冬天太冷了,只想猫着,不想动笔,俺写游记的速度越来越拖沓,愁!
借麦亲宝地抱抱蘑菇亲。你说要看Beverly Hills的片片,等忙过这几天我发给你几张。和蘑菇亲一样,我也是忙的头重脚轻,时差还没倒好,天天晕晕乎乎滴。。。
问好!
麦亲,你们出访欧洲诸国,走遍了著名的奇峰湖泊,还给大家带回这么多惊叹和惊喜,令人感动。一家子学霸,功课做的杠杠滴;俺云踏学霸的脚印儿畅游瑞士小镇和山水,爽!看帅龙带你们走的台阶,哎玛,俺只能望坡兴叹!Paramount开头的logo还真像马特洪峰,大小学霸为此做了那么严谨的调查研究,崇拜。
瑞士有绝美的山川湖泊,麦亲的游记更是‘景上添彩’ ,魅力无穷。俺都收藏了!
麦子这美文赏心悦目,太精彩了!感觉这个采尔马特小镇和我们去的文根小镇(Wengen)也很像,都是仙境一般的存在。你在各个角度和时间点拍的马特洪峰也是绝了,估计这种山峰就得远距离才能拍出其风采。龙儿多好啊,带你拍日出的金顶照片。
你朋友的画也很棒,我很喜欢那幅画的蓝灰色调,的确是更梦幻。不过觉得和照片相比,画中的山在正中间-照片中的山偏右,我还是更喜欢照片的构图一些。
问好麦子,希望你们的冬天不太冷。猫冬会不会有多一点时间写博文?我自私一下,盼你的续:)祝周末愉快和寒冬平安!
祝姐姐和姐夫国庆节快乐!
跟着麦姐打开眼界,大涨知识。瑞士人的确以马特洪峰为傲,巧克力商标设计,画家画作,知道了paramount电影片头星星的含义。谢谢麦姐图文并茂,集观赏和知识等于一体的好分享。
“麦姐文笔真好,彷佛我也能感觉到那温暖又神圣的一刻,感恩遇见”,谢谢星雨美言鼓励,尽管俺的文笔和你们这些大作家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但俺确实在努力,哈哈。:)
马特洪峰日照金山,“金光封顶”的奇景太美妙了!麦姐夫妇与龙儿一起旅游真好!与年轻人一起旅游的好处是,他们擅长探索发掘,勇于尝试各种挑战,跟着能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第一缕金光正好穿越群山,洒落在刚刚从沉睡中苏醒的马特洪峰那标志性的峰尖上。在日出光芒的照耀下,沉稳而冷峻的雪峰顶部像是被点燃,泛出温暖而庄严的金色,与下方依然沉浸在阴影中、锋利而清晰的山体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金光缓缓向下蔓延,耀眼而神圣。”麦姐文笔真好,彷佛我也能感觉到那温暖又神圣的一刻,感恩遇见!
那个奶酪火锅,不仅浓烈,还特别贵,瑞士的物价实在是太高昂了,当然本地人不会觉得,他们的工资高。祝暖冬夏安!
“采尔马特自1961年起便禁止燃油汽车进入市区,仅允许电动车和马车通行——环保意识这么早就开始了,真心地敬佩一个。”是呢,小镇很有远见卓识,通了铁路,禁了燃油车,什么都不耽误。
“又见麦子身怀文学情怀的妙笔”,如果说俺还有一丝丝文学情怀,那是因为被你们这些大作家们感染到。谢谢采心的暖心鼓励,俺一定好好努力。祝新周愉快!
“我曾经游美国犹他州的本·洛蒙德山(Ben Lomond)时,亲眼目睹过好莱坞电影公司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的雪山Logo,的确跟麦子亲拍的马特洪峰山很像”,哇,沈香亲去过Ben Lomond,立刻拉近了俺和Ben Lomond的距离。
我这些照片和沈香闺蜜的先生的大片相差甚远,不过,俺已经尽了自己的洪荒之力了,嘻嘻。祝沈香亲周二愉快!
“没想到阿尔卑斯山,居然有82座超过4千米的山峰”,我当时读到也很震撼,阿尔卑斯山闻名于世,也是有理由的。马特洪峰的陡峭,令人敬畏;登山者的勇气,令人佩服。
"龙儿聪明又贴心,旅途中的天伦之乐同样是一幅美丽的风景",谢谢迪儿对龙儿的夸奖,龙儿粗线条的时候也不少,不过,这次出行,他的表现不错,以后全家出游的机会肯定是越来越少了。祝迪儿新周愉快!
谢谢蓝山兄鞭策鼓励,学渣俺继续努力。祝蓝山兄和蓝山嫂新周愉快!
“小镇的风采,雪山的冷峻,历史的典故,家庭的温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水星兄太会总结了,本来觉得这篇游记有些言之无物,现在我放心了 :)。龙儿批斗俺的时候你没看到,俺晒的全是光鲜的一面,哈哈!对了,一直惦着你家公子康复的如何?还有,你从国内回来也不更文,有空写写呀。
“自从2012年美国的Mondelēz International, Inc 收购瑞士三角巧克力后,将生产厂房由瑞士迁到斯洛伐克。严谨又骄傲的瑞士人,在2017年通过《瑞士法》(Swissness Act),食品、服务及工业产品必须含有最少80%来自瑞士的原材料及大部分于瑞士加工,才可使用瑞士国旗或其他具象征意义的标志。三角巧克力由斯洛伐克厂房生产后,便不符合瑞士制造的产地法规,所以包装不得再标示瑞士制造(Swiss made)及瑞士象征的马特洪峰 ”,谢谢xyz细致分享了三角牌巧克力改换logo的原因,其实之前我没注意到巧克力新旧包装上的山峰有所不同,也是在写游记的过程中学知识。祝xyz新周愉快!
在日出光芒的照耀下,沉稳而冷峻的雪峰顶部像是被点燃,泛出温暖而庄严的金色,与下方依然沉浸在阴影中、锋利而清晰的山体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金光缓缓向下蔓延,耀眼而神圣
--麦子的游记就是一篇篇散文,很美!大赞!
奶酪火锅,还这么浓,我也会吃了不消化的:)
麦子七月好!
火车上的大玻璃窗,简直就是画面流动的相框。“冷山暖栈”那张排得太棒了,彷佛一山寂静,拥抱着一屋温暖,世界只剩这小小人间,麦子好会选抓拍的时间:)
采尔马特自1961年起便禁止燃油汽车进入市区,仅允许电动车和马车通行——环保意识这么早就开始了,真心地敬佩一个。“却又像被岁月和空气轻柔地隔开,遥远得恍如梦境”——此处下笔别致,意境悠远,又见麦子身怀文学情怀的妙笔了:))
跟着麦子亲的美文美图也云游一遍瑞士采尔马特的美丽风景。麦子亲的龙儿这一路安排的太棒了,采尔马特太美了,尤其是“ 金顶马特洪峰”惊艳无比,美得令人神往,好希望有一天也能去感受这样的震撼。
我曾经游美国犹他州的本·洛蒙德山(Ben Lomond)时,亲眼目睹过好莱坞电影公司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的雪山Logo,的确跟麦子亲拍的马特洪峰山很像。
同意66的最后点评:“ 麦子用她独特的非线性思维来讲述自己和家人在瑞士雪山小镇的经历,创意无限。你写得恣意潇洒,俺们也是读得津津有味,顺便涨了知识。” +1。
大赞麦子亲图文并茂精彩游记,期待下一篇。麦子亲新周愉快。
对你文中的数字感兴趣。没想到阿尔卑斯山,居然有82座超过4千米的山峰,不愧举世闻名。加州附近的Sierra Nevada山脉,也有超过4千米的山峰,但只有几座,数量少很多。过去150多年,约有600人在攀登马特宏时失去生命,这个数字太惊人了,更让我对这座山峰望而生畏。
龙儿聪明又贴心,旅途中的天伦之乐同样是一幅美丽的风景。
开心看到麦子又发佳作!俺这会儿有点忙,先放小板凳占好座,晚点回来细细赏读啊:))
麦子这篇游记不同凡响,也可谓“俊朗大气”。哈哈,为什么呢?
从马特洪峰晨光熹微中“金角”的威风凛凛,“感受着山的沉静与光的庄严”,到闪烁着“乳白与浅蓝交织的色泽,在阳光下仿佛流动的冰晶”。雪山小镇在麦子的笔下,流光溢彩,超凡脱俗。
突然,画风一转,麦子说:“咱们下凡尝尝瑞士巧克力吧:) ”
麦子把思路转到著名的三角牌巧克力“Toblerone”品牌的前世今生。不由得使我想起2017年关于这个品牌的争议:自从2012年美国的Mondelēz International, Inc 收购瑞士三角巧克力后,将生产厂房由瑞士迁到斯洛伐克。严谨又骄傲的瑞士人,在2017年通过《瑞士法》(Swissness Act),食品、服务及工业产品必须含有最少80%来自瑞士的原材料及大部分于瑞士加工,才可使用瑞士国旗或其他具象征意义的标志。三角巧克力由斯洛伐克厂房生产后,便不符合瑞士制造的产地法规,所以包装不得再标示瑞士制造(Swiss made)及瑞士象征的马特洪峰 (Source: Wiki).
麦子还进一步联想到“好莱坞电影公司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的雪山Logo”,给我们概述了它的品牌故事。这纵横四海的“发散性思维”(spontaneous and divergent thinking)也是厉害了:)
麦子用她独特的非线性思维来讲述自己和家人在瑞士雪山小镇的经历,创意无限。你写得恣意潇洒,俺们也是读得津津有味,顺便涨了知识。再次手动点赞!:)
问好,新周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