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儿这学期一开学就下乡实习了,要在新州的一个小镇待六周。 他和另一个男生住在学校安排的酒店式公寓,带厨房,方便他们做饭。
小镇靠海,第一个周末他去海边跑步,给我们发来海豹和日出照片,一派岁月静好的小镇宁静生活。
谁知第二个周末,周六上午,他在微信上留言,我点开一听,他说:“妈妈,你的噩梦成真了!我被bed bug咬了,我们正在搬家。”
天哪,魂飞天外,我立刻打电话过去,他没接,估计正忙呢。
先解释下为什么龙儿说“我的噩梦成真”了。
去年年初,有个负责酒店管理的朋友给我发了一组照片,说他们酒店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bed bug,客人的胳膊被咬得惨不忍睹,全是红包。他们是第一次碰上这种事,赶紧请来专业防虫公司,最后是:房间里的家具和床上用品全部扔掉,彻底封闭消杀三天。防虫专家说如果消杀不彻底,bed bug会卷土重来,只要有一只漏网之虫,就能在房间里重建整个家族。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住在酒店居然还有这种潜在风险,但也没太当回事,以为这就是偶然事件。
直到后来准备去欧洲旅行,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有人住进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四星级酒店,竟然也被 bed bug 咬了,而且酒店毫无任何歉意,搞得整个行程变成了一场噩梦,我这才真正警觉起来。
这里插一句,bed bug 就是我们中文里说的臭虫,臭名昭著的吸血鬼,它们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一旦房间里出现它们的痕迹,不仅房间里的家具要处理,而且所有的床单、被褥、衣服、包包都得高温消毒,甚至有时只能狠心扔掉。否则它们会跟着你的衣物,从一个地方“搭便车”到另一个地方,繁衍不绝,甩都甩不掉。
以前旅行不知道酒店里还可能出现bed bug,无知者无畏,所以从没有这种担心。读到四星级酒店里也会有臭虫横行的文章,心里就怕怕了,所以就给两个同行的队友布置任务:入住酒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床头缝隙和床垫边缘,bed bug 最喜欢躲在那里,要留意有没有黑点、血点或活虫。
欧洲旅行开始时,在意大利的头两家酒店,队友们工作还比较认真,但之后的旅途中,别说这两个能偷懒就偷懒的队友了,作为发号施令的防虫大使 (网友xyz66在上篇博文留评夸俺是“文旅传播亲善大使”,着实不敢当。但俺在家里见到各种蚊虫都会如临大敌,狂呼乱叫,所以“防虫大使”实至名归,嘻嘻),俺也早把这事忘到九霄云外了。
没想到,时隔半年,这事被龙儿遇到了,所以他说“我的噩梦成真”,落在了他头上。
我们离得远,只能干着急,当然也相信他这么大的人了,应该不至于乱了阵脚,反正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晚上,龙儿终于来电话了,说了说情况:
“昨天就发现脖子上起个包,以为是蚊子干的坏事,没在意。没想到,今天起床,脖子和后背又多出两个,一看形状,就想到妈妈提到的bed bug,赶紧上网查,对照自己身上的咬痕,越看越像。于是掀开床垫,结果发现床沿边密密麻麻都是黑点。虽然没看到活虫,但也可以百分百确定是 bed bug 没跑了。
赶紧给酒店经理打电话,经理吓一大跳,说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立刻安排给他们换房间。他们自己则一边打包,一边把所有衣物放进几个大垃圾袋捆紧。搬到新房间后,把行李放在客厅地上,再分批把大垃圾袋直接放进烘干机,再从袋子里拿出衣服后,把垃圾袋拽出来直接扔到外面的垃圾桶,衣服在烘干机高温转半个小时。之后又冲了热水澡,身上的衣服当然也是要扔进烘干机。还用吸尘器把箱子、包包都吸了一遍,总之是一场鸡飞狗跳。”
庆幸的是,龙儿发现得及时,用他的话说:“好在只让一只bed bug在我身上饱餐了一天的早中晚三餐。” 我和队友一起被他科普了下,臭虫是名副其实的“人血爱好者”,专靠吸人血为生,喜欢夜间出动,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和皮肤散发的热气就是它们的开饭铃,它嘴上像双管枪似的口器,一根喷麻醉剂,一根吸血,可以直接刺入皮肤,定位血管,还可能反复移动叮咬,而人在睡梦中却毫无察觉。更令人头皮发麻的是,臭虫一生要蜕五次皮,每次蜕皮前都必须喝顿血,简直像是在打怪升级。
如果不是龙儿第二天就警觉了,估计他会被咬得很惨。
我突然想到:“这臭虫不会是你从哪儿带进房间的吧?”龙儿摇头:“这不可能。你看我发的照片,床沿上全是卵。我上网查了下,臭虫从卵到成虫的发育过程通常需要四到六周,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卵、五个幼虫期和成虫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必须吸一次血才能蜕皮,进入下一阶段。在温暖环境下(约24°C到30°C),卵大约六到十天就能孵化成幼虫,之后每隔几天吸血、蜕皮,整个过程最快也要一个月。显然,这批吸血鬼不是我们请来的,是前任房客或者前前任房客留给我们的礼物。”艾玛,还礼物呢,完全是惊吓。
龙儿把这事告诉一位朋友,结果这位朋友说他们全家也经历过bed bug灾难。那时他妈妈被外派到约旦,全家一起随行,结果刚住进使馆安排的房间就中招,全家接连被咬,使馆效率低下,投诉了好几天才被允许换房。他爸爸的皮肤比较敏感,被咬得特别严重,到现在已经十年过去了,身上还留有痕迹。天哪,这估计是过敏体质吧,咬痕竟然能留那么久。
之前说出门旅游防偷防盗防骗之警惕性不可放松,现在必须加上一条,千万别忘了防臭虫!
我问ChatGPT,在旅行中如何防范和应对bed bug,下面是小AI给出的回答:
在旅途中,最令人头痛的事情之一莫过于在住宿中遇上臭虫(bed bug)。这类体型小、善于藏匿、专门吸人血的昆虫,不但令人瘙痒难耐,还可能随着行李被带回家。虽然并不高频,但在全球各地,即便是中高档酒店,臭虫问题也并非闻所未闻。
什么是臭虫?它们如何吸血?
臭虫是一种体型扁平、无翅的昆虫,成年体长约5-7毫米,颜色从浅褐到红褐不等。它们专门吸食温血动物的血液,尤其偏好人类。
吸血方式:臭虫通过细长的口器穿透皮肤,注入含有麻醉剂与抗凝血成分的唾液,让宿主在几乎无感的情况下被叮咬。
叮咬后反应:大多数人会在数小时至数天后出现红肿、瘙痒、成串的小红包,有些人还会过敏或抓痕处感染。
虽然臭虫不直接传播疾病,但:影响睡眠和心理健康;抓挠导致皮肤感染;严重者出现焦虑或“幻虫感”。
(网图)
入住酒店后,如何自查是否有臭虫?
即使房间干净整洁,也不能掉以轻心。建议随身携带手电筒或手机闪光灯,入住后做如下检查:
1.床垫边缘与缝隙:掀起床单,查看床垫四角缝线处、标签附近,是否有小黑点(虫卵、虫粪)、红褐色斑点(吸血后被压死的臭虫或血渍)、活虫。
2. 床架与床头板背面:尤其是木质结构,臭虫爱藏身其中。
3. 床头柜、抽屉与墙缝:特别是紧邻床铺的家具后方或接缝处。
4. 沙发、地毯、窗帘褶皱处:这些布料区域也可能成为藏身之处。
5. 行李放置位置:切勿将行李直接放在床上,建议放在硬质地面或专用行李架上。
下图中绿色检测点要重点检查(网图)。
臭虫咬痕的主要特点:
1.成串排列或成线状分布:常见的是三颗一排、两三颗一组的咬痕(被称为“breakfast, lunch, and dinner” pattern,意指臭虫三顿饭一口气吃完)。也可能呈直线、锯齿状或随机分布,但通常不止一个包。
2. 红肿、瘙痒剧烈,包往往比蚊子咬的更肿胀且痒得更持久。有些人会出现过敏反应,如大面积红斑或风团。
3. 咬痕多出现在裸露皮肤处,比如:手臂、腿、小腿、脖子、脸,尤其是夜间睡觉时暴露在外的部位。
4. 无即时感觉,数小时后才痒,因为臭虫会注射麻醉剂和抗凝血剂,你可能当下完全没察觉,但数小时后开始发痒、起包。
5. 咬痕形状小而清晰,多为小丘疹(约1~5mm),中心可能有针头大小的咬点,但不像蚊子包那样中心发白
如何防范带回家?
旅行中:
使用硬壳行李箱,缝隙少,不易藏虫;
尽量将衣物密封在压缩袋或拉链袋内;
睡前换上干净睡衣,减少床铺接触面积。
回家后:
行李先放在阳台、车库或洗衣房开封,勿带进卧室;
所有衣物高温机洗或烘干至少30分钟以上,建议 ≥60℃效果最好;
行李箱和包包用热风(吹风机)处理或用酒精/防虫喷剂擦拭;
不可机洗的物品密封2–4周隔离,再取出晾晒。
万一被叮咬怎么办?
大多不需医疗处理,可使用抗组胺软膏或炉甘石止痒,若出现持续红肿、感染、过敏反应,应就医;
若确定房间有臭虫,应立即向酒店提出更换房间或退款要求。
------------------
写完这篇文,俺顿时感觉浑身发痒,赶紧去打扫卫生了。
最后放张蓝天碧海的照片压压惊!
还好龙儿发现得早,及早处理了。麦姐有心,找了那么多资料,现在知道如何防臭虫了。
为娘的“魂飞魄散”,怎么儿子就成了娇宝宝?建议您下次先把文章读全了再来留评。
龙儿的经历有惊无险。谢谢麦姐科普!
最后的海景照片好美,是澳洲吗?问好麦子,周末愉快!
“偶然间知道了麦子的一个小秘密,见到各种蚊虫都会如临大敌,狂呼乱叫。太羡慕你了,你家两个大男生,把你保护的多好呀。”你不用羡慕俺,这两个大小队友经常站在一边欣赏俺的惊慌状哈哈大笑。
“我女儿几年前在纽约也被bed bug咬过,气急败坏地折腾了一番。”艾玛,你家女儿也遇到bed bug,这害虫真是无处不在呀,可怜的娃们。
老鼠蟑螂也都是我想远离的,但有时候确实不得不面对。看来我们大学宿舍还不错,从来没遇到这两样,反而是工作以后才开始和它们打交道,你能做到安之若素,佩服!俺是肯定不行,一定要想办法把它们赶出我的地盘。“我这次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因为住的多数是市中心的老建筑,两家旅馆地地上都发现死蟑螂,感觉好恶心。”抱抱迪儿,旅途中有时候真是无法避免这些闹心事。
“最后那张蓝天碧海片是压了惊,但俺看着发痒,心里痒~想往身临美境呢!” 心动不如行动,欢迎来俺村里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幸好妈妈是防虫大使,又是文旅传播亲善大使,一定能让这讨厌的臭虫身败名裂,无处遁身。谢谢麦姐臭虫及歼灭臭虫知识科普。
龙儿沉着冷静,处理虫患有条不紊。我女儿几年前在纽约也被bed bug咬过,气急败坏地折腾了一番。
现在旅行频繁,病毒细菌寄生虫被带着到处跑,防不胜防。以后,各种流行病只会越来越严重。我这次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因为住的多数是市中心的老建筑,两家旅馆地地上都发现死蟑螂,感觉好恶心。这也让我联想起大学时的宿舍,几乎与老鼠蟑螂为伍,居然做到安之若素,现在回忆起来皆是青春的美好。
心疼帅龙,痒很难受,希望不影响孩子实习。酒店带回的衣服不必扔掉,放进vacuum storage bag,suck out the air,没了氧气的臭虫无法存活。
嗯那,最后那张蓝天碧海片是压了惊,但俺看着发痒,心里痒~想往身临美境呢!
"没想到臭虫不是臭,是吸血鬼", 你说了个好问题,我刚才特意去问了,小AI回答:“臭虫在受到惊扰或威胁时,会从腹部的腺体分泌出一种带有强烈异味的液体,这是它的自我防卫机制。这个味道不容易散去,而且沾染在衣物或床单上会持续很久,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非常直白的名字——臭虫”。看来臭虫不仅吸血,还臭!和暖冬一起涨知识了。
龙儿被咬了三口:早、中、晚三餐,一顿没拉下,好在他只是被一只臭虫享用了一天,哈哈!
“这么多年第一次听人谈到臭虫,而且居然现在澳洲、美国、欧洲还都有。”我也是来澳洲这么多年,去年第一次知道澳洲竟然有bed bug,刚开始还不知道这就是臭虫,查了下,才明白。
刚才专门问了小AI,它说臭虫之前确实在日本绝迹了,但现在又卷土重来了,“2023年起,日本多家媒体(如《NHK》《每日新闻》)开始警告:‘臭虫正在悄悄扩散’、‘民众警觉性不足、‘东京奥运后旅馆翻修留下死角’等是其反弹的原因”。看来全球都面临臭虫的偷袭。
“臭虫在日本的名字比较有趣,叫作‘南京虫’”,我也好奇问了AI,它说这是指“从中国来的虫。臭虫在全球范围广泛存在,但它在日本被广泛注意,是在江户时期。由于当时中日间的贸易主要通过长崎等南方口岸进行,臭虫可能通过人或货物传播到日本,因此被称作‘南京虫’”。 妥妥的流窜犯呀!
“让我来做场边啦啦队的一员”,我和博友们都感受到你的倾情支持和鼓励。能够在文城相识,隔空品茶闲聊、增长知识、共同进步,也是一份难得的缘分与幸运。再次感谢xyz!
没想到臭虫不是臭,是吸血鬼,蛮可怕的,幸亏龙儿只被咬一口(还是只有一只),幸亏你教育得早,他警惕性高,否则后果更严重。谢谢麦子的科普,这下我们也有知识武装了。住酒店第一要的就是干净。
很奇怪为什么现在日本没有了,过去日本也曾经一直有。
蚊子、螨虫、蟑螂、蜈蚣等等,日本都有,来日本几十年了,唯独没有见过臭虫。
臭虫在日本的名字比较有趣,叫作“南京虫”。
哈哈哈,承蒙大记者麦子夸奖,俺们高兴了好一会儿;)
喜欢阅读你们的高质量大作,一起重温中文表达的美好,同时增长知识,这也是在美国生活中的小确幸:)
感谢你们的辛勤写文,就让我来给你们做场边啦啦队一员,一起共襄盛举!还可以virtually 一起喝茶;)(特别是my favorite 柚子茶), 一起开心,一起进步。
至于开博嘛。。。俺还是老实写评吧,怕是写起博文来洋洋洒洒,一不小心泄露privileged information, 那就惹上麻烦了。哈哈,还是饶了俺吧;)
“我记得刚刚去运动队时第一个晚上就被臭虫要得一片一片的。后来在床上褥子底下撒一种药粉,臭虫就不咬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要,人没中毒就是算不错。”,那看来是有药粉可以灭虫的?不知道为什么防虫公司都说要把家具扔了。
龙儿换了房间后似乎一切安好,希望平安度过实习,谢谢亮妈,祝亮妈新周愉快!
“下回孩子出门住旅馆,告诉儿子进了房间除了要检查床铺,还要把箱子放在浴缸里,不让自己的物品有被臭虫污染的可能。”这是好办法,把箱子放浴缸,确实,有些房间的客厅也是地毯,有虫子也很难发现,回头就告诉龙儿这一招。感谢园姐姐,祝新周愉快!
“新洲那地方这种东西很多。我有同学早年那里租公寓住。全家被咬。”你说的新州是不是美国的?唉,反正不管在那里,看来这吸血鬼已经在全球横行了。
“始终没有看到虫子.把所有衣服被子反复洗烘多次后终于消停了”,太太被咬的包是不是在台湾就被咬了,活虫没跟着你们旅行?虫卵被你们高温杀死了。以后出门旅行还真是要注意。
“这些无耻之徒,居然进化成为精密无声刺客”,你的用词怎么都那么犀利精准呢?开博呀,俺现在就排队,头号粉丝的头衔留给俺。
“联想到晚年的张爱玲,饱受幻虫感折磨,频繁搬家,最后在LA小公寓里辞世,令人不胜唏嘘”,原来张爱玲晚年是因为幻虫感才频繁搬家,我还一直以为她喜欢安静,怕粉丝们找到她,才总搬家的,谢谢xyz分享。防不胜防的害虫,即使全部歼灭,也会给敏感的人留下心理阴影。唉!
谢谢对龙儿的祝福,他现在应该没事了,至少在新房间,目前没出新包,希望平安度过实习。祝菲儿新周愉快!
“木质结构的老房子,感染床虫后特别难清楚,它会多在地板踢脚线缝隙中,喷药也很难够到,10个月不吃不喝都不死。”你说得是,生命力太顽强了,想想都怕。
和水星兄可以有一拼,我也特别招蚊子,和队友们在一起,肯定是我被咬得浑身是包,他们都没事。温哥华居然没蚊子,幸福呀,我们这儿蚊子不少,尤其夏天。昨天我去后院,冬天,穿着两件长袖,俺居然胳膊上被咬个包,气S!
谢谢水星叔对龙儿的问候,俺一定带到。祝水星兄新周愉快!
谢谢惦记龙儿,目前他一切安好,换了房间好像消停了,当然他们在搬入新房间之间也是细细地检查了半天,怕再次被吸血。祝沈香亲新周快乐!
问好麦姐。希望龙儿新换的房间平安无事。祝新周快乐!
麦子,下回孩子出门住旅馆,告诉儿子进了房间除了要检查床铺,还要把箱子放在浴缸里,不让自己的物品有被臭虫污染的可能。这是我看到一个网友分享的,他说臭虫无法爬光滑的浴缸壁。
喜欢夜间出动,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和皮肤散发的热气就是它们的开饭铃,它嘴上像双管枪似的口器,一根喷麻醉剂,一根吸血,可以直接刺入皮肤,定位血管,还可能反复移动叮咬,而人在睡梦中却毫无察觉。更令人头皮发麻的是,臭虫一生要蜕五次皮,每次蜕皮前都必须喝顿血,简直像是在打怪升级。——哎呀麦子,从“开饭玲”开始,俺的眼睛就瞪成“铃铛眼”,通过麦子的“文字显微镜”,盯着臭虫罪恶活动中的一举一动,竟感觉作案现场又害怕又想继续“享受”害怕,多谢麦子的惊悚片片段,好过瘾~~
问好+新周愉快!
这些无耻之徒,居然进化成为精密无声刺客:
“臭虫通过细长的口器穿透皮肤,注入含有麻醉剂与抗凝血成分的唾液,让宿主在几乎无感的情况下被叮咬。“
太可怕了!在旅途中防不胜防,噩梦成真,
让咱们麦子一颗悬在半空的慈母心,饱受煎熬!好在龙小哥镇定自若,被虫饱餐三顿后开启“灭虫大战“,一举消灭这些坏蛋!
麦子写道:“虽然臭虫不直接传播疾病,但影响睡眠和心理健康;抓挠导致皮肤感染;严重者出现焦虑或“幻虫感”。“
这是使我联想到晚年的张爱玲,饱受幻虫感折磨,频繁搬家,最后在LA小公寓里辞世,令人不胜唏嘘。。。
感谢麦子言传身教地给咱们传授“灭虫秘籍“,学习了,点赞!
吓我一跳。不过臭虫是挺可怕的,我也写过一篇关于臭虫的。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1011/201809/14466.html
刚想占座,忽见沈香的倩影,这下好啦,咱朝中有人啦,嘿嘿
女儿上次去巴黎看小朋友,在小朋友住的公寓也是被臭虫咬了。后来搬到酒店。我怕虫也带到酒店,再带回美国,哈哈哈。奇怪的是,她小朋友一点没事。可怜的龙儿!祝他早日康复,不影响实习。最后的片片真美!
木质结构的老房子,感染床虫后特别难清楚,它会多在地板踢脚线缝隙中,喷药也很难够到,10个月不吃不喝都不死。
我从来没有见过臭虫,几十年来到处旅行还真没有遇到过臭虫。麦子亲太有心了,及时给我们送上这篇臭虫科普大帖。非常的详细和实用的科普知识,以后出门旅行真的要防偷防盗防骗,再加上防臭虫!千万不可大意。
麦子亲不仅是文旅传播亲善大使,现在又是大家的防虫大使,谢谢麦子亲!爱你!这篇我要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亲朋好友知道。
祝麦子亲新周愉快!再次祝龙儿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