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吾家,唯有主怀!
诗篇九十篇随想
我曾几次失业,不得不去送外卖,只想守住这房子,为孩子留住他们熟悉的学习环境。如今孩子们已经长大,离开了家,我心里怅然若失,不禁思索:家,对他们而言,将意味着什么?
经上说:
“(神人摩西的祈祷)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诗篇九十篇1节)
摩西提醒我们,真正的家并不仅仅是砖瓦之所,而是神自己。信仰是我们的居所,居所才是最深的归属。
他又说:
“你使人归于尘土,说:你们世人要归回。”(诗篇九十篇3节)
是的,世上的人都必然归回尘土,这是人的有限。但属神的人,却是归回主的怀抱。尘世的家会空荡,子女会离去,环境会改变;唯有那永恒的家,就是神自己,才不会失落。
因此,“归回”不仅是生命走向的必然,也是信仰的方向。我们的一生,无论失业、奔波、劳苦,最终都在神里面找到真正的安息与归属。
当我行文至此其实我最近内心有些低落,焦虑,甚至处于亚忧郁症,这种心情似乎更适合理解以下经文。
人生苦短,其实在忧郁中的人人生苦长。一颗子弹可以结束一个三十一岁鲜活的生命,人生中职业不顺、夫妻性格冲突等诸多因素都会使人陷入愁苦之中。诗篇说,千年在神眼中如同一日,人的生命如水般流逝,如早晨萌发的草,晚上就枯干(诗篇九十篇4–6节)。人生的有限与脆弱。
人的一生,因自己的罪行,在你的怒气之下被消灭,因你的忿怒而惊惶(诗篇 90:7)。我们的过犯、暗中的恶行,无一能隐藏,都被摆在你面前,在你的光中显明(诗篇 90:8)。我们度过的日子,总是在你的震怒下流逝,年岁如同一声叹息(诗篇 90:9)
人生如此荒谬,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很精辟地写道:"Every existing thing is born without reason, prolongs itself out of weakness, and dies by chance.”
——“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无理由地诞生,因软弱而延续生命,又因偶然而死亡。”
而诗人早他二千多年前发出更诗意的感叹,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诗篇九十章10节)
我若没有信主我同意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本中的论点:我不是为着去死而自由的,而是一个要死的自由的人。
然而基督信仰的力量是得平安喜乐的人生,诗人如此教导我们,
经上说,
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篇九十章1 2节)
诗人教导我们:在人生短暂的时日中,首要的是归向神,因惟有祂的智慧能引导我们活出合乎祂旨意的生命
经上说,
耶和华阿,我们要等到几时呢。求你转回,为你的仆人后悔。
(诗篇九十章1 3节)
“转回”正是诗人迫切向神求怜悯的呼声。他承认人在罪中当受审判,却恳切祈求神不要按怒气待人,而是以慈爱顾念祂的仆人。诗人所求的核心,是神施下赦免与眷顾,使受苦的人在祂的怜悯中得安慰与复兴。
什么是神的慈爱,经上说,
求你使我们早早饱得你的慈爱,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
(诗篇九十章1 4节)
至少从我小信的人认为神的慈爱是北美富裕的中产生活,健壮的身体,优秀的孩子,否则便是忧郁的人生,没有喜乐的日子了。
然而诗人在下一节经文继续阐述喜乐人生的道理,
求你照着你使我们受苦的日子,和我们遭难的年岁,叫我们喜乐。
(诗篇九十章1 5节)
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难免经历饥饿、贫乏与困苦。诗篇中祈求神的慈爱早早充满我们的心,使我们在苦日和患难中仍能欢呼喜乐。用腓立比书 4:12 的眼光来看,保罗说他无论贫穷还是富足、饱足或缺乏,都学会了在任何环境中知足。这告诉我们,诗篇所求的喜乐,并非依赖环境的丰盈,而是在卑微或困苦中,因神的同在而心中充满满足与平安。
《诗篇》九十篇16–17节中的“愿”,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愫,是向神举起的仰望。人在有限中渴求神的作为、荣耀与坚立,这是超越哲学的呼声。
道家言顺其自然,佛家求出离苦海,儒家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都停留在人自身的努力或心境的调和。然而圣经的“愿”却不同,它不是人的自我追求,而是对永恒神的依靠与信赖。
因此,“愿”不仅是祈求,更是盼望,生命在此不止息于虚空,而是在神的荣美中得以坚立。
(写完这篇灵修文章理解明白经文的意思心里有种对基督信仰超越其它文化和哲思的释然,然而日子依然如旧,人说,北美基督徒是"精神传销",我很无语是因为无从辩驳)